首页  > 名家新秀

绝美的山田和人

宁新路:2017-01-22   来源:原创
评论:(0)   阅读:(1061)

分享到:
摘要:

 哈尼族人在梯田的开垦和耕作里,感受、发现、挖掘、形成了独特的美。梯田,是哈尼族人锲而不舍开垦大山的壮美图画;哈尼族人的生活美,是哈尼人世代不舍开垦大山给他们的回报。

要不是它就在眼前,谁能想象元阳的梯田会比一幅绝妙的画还要美呢。

正是清晨阳光灿烂的时刻,站在元阳哀牢山上,观看漫山遍野的梯田,玫瑰色的艳阳照耀在山坳里,洒在水光闪耀的梯田里,田水把血样红的阳光折向四野,使得整个山谷披上了娇柔的红色。这红色,是野樱花、野木棉花、野桃花和棠梨花开得满山的红、白色里的丰富的红,鲜艳而羞涩,夺目而轻柔,纯真而深刻,即便是想象力无比丰富的画家,不见此景,也难以想象出这样激动人心的景色来。

元阳梯田呈现的美,是光芒四射的美。而这奇美,不是天公的造化,是哈尼族人的大地雕塑。这让人对这奇美,有了更多的迷恋与好奇。这也是幅镌刻在大地上的山水画杰作。两千多年前,有个来自青藏高原的游牧部落,迁徙到哀牢山中。这里山高沟深,僻静温暖,鲜花遍野。他们累了,再也走不动了,便住了下来。他们经过了漫长岁月的游耕,渐渐发现可在山坡上开垦种稻。将稻米装在竹筒里密封,灌进山泉水,在火上烤,就成了香喷喷的米饭。再从山上采来野菜、打来猎物,从河里摸来鱼虾,就有了丰盛美味的三餐。田耕的生活,比游荡四野安乐,他们便在这大山深处引水开田,一层一层又一层,像搭建梯子一样,开一块种一块。梯田里有鸟粪,有落叶,很肥,还有湿润的空气。田里种的稻米长得旺,米很香,男人吃了强壮,女人吃了美俏,自然是养儿育女的好吃食。很快,部落里人丁兴旺,梯田出产的稻米不够吃。这样,梯田就一年开一点,一直开到了半山腰,也开到了山的尽头。

四季如春的哀牢山,雨水丰足,最适合种稻米了。而梯田里还可以养鱼。阳春三月栽过稻秧后,投入鱼苗。深秋时节,在收割稻谷的同时,一箩箩鲜鱼便成了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这使哈尼族人对梯田开垦有了更深的热爱。而要在这坚石盘踞的山上开凿出巴掌大的稻田,却是与顽石的较量。两千多年前,这里没有更多的铁器,开垦多用竹子和石块。这是一种缓慢得会让人失去耐心的开垦。一代又一代人,一点点地掘去石头,整出平田,填充肥厚的土,开出一点种上一点,总能收获稻米。尽管开垦者难以忍受这苦累,但仍然蚂蚁啃骨头似的坚持开垦不止。开垦,也是与生命较量,常常一家人一年也开垦不出一个人口粮的稻田。

尽管这样艰难,哈尼人仍然在这山坳里开垦了两千多年。坡缓地大则开垦大田,坡陡地小则开垦小田,甚至沟边坎下石隙也开田。因而梯田大者有数亩、小者仅有簸箕大,有的一坡就有成千上万亩田。两千多年是几十代人啊,哈尼人在这大山里雕刻自己的今天、明天和未来。因为有了如此坚韧的开垦,才有了今天多依树、坝达、老虎嘴、金竹寨、龙树坝等壮美无比的梯田奇景。

哈尼族人一斧一凿不舍开垦,创造了生活的乐园,也体现了一种百折不挠的精神,他们的精神雕刻在了这层层梯田里。而山田生活,又改变了哈尼族人的生存状态,改变了他们的思维方式,丰富了他们的审美情趣。他们在苦中追求乐趣,性格豪放豁达,歌舞陪伴生活,这些精神被浩然的梯田所体现,是他们征服自然的力量。

而几千年来梯田农耕生活创造的壮美,又影响了哈尼族人的内心和美的情趣。这便是哈尼族的那句俗话“梯田是小伙子的脸”引出的,小伙子美不美,要看他造田做得怎么样,若是他筑埂、铲堤、犁耙田样样来得,就会得到大家的称赞,并赢得姑娘的爱慕。同样,姑娘美不美,要看她在梯田里做的活计好不好。

造梯田也给了哈尼族人造房屋的灵感。于是他们造房屋像梯田一样造层,造三层。最底下的一层养牲畜,二层住人,顶层做仓库。棚顶用茅草搭成的屋子,远看像蘑菇。这样,大大小小的蘑菇房点缀在梯田里,简直就像一个童话王国。独特的生存环境造就了哈尼人多姿多彩的服装服饰。那服饰的原料、色彩、款式、装饰手法,总是与梯田里的农耕生产离不开。哈尼族人有一百多种服饰,有纪念祖先迁徙的踪影,更有梯田农耕形成的文化沉淀。哈尼姑娘的服饰里,有着太多梯田的美,梯田的艺术,梯田的内涵。歌也好,舞也好,总离不开丰收和对山田的赞美。还有更丰富的梯田文化,体现在哈尼族人的崇拜物上。那日月盘上的图腾,是山田、水和动物,它有着深奥的象征与寓意。这些图腾和图腾上的寓意,是记录和提示哈尼人,感恩日月大地,敬仰山田和万物,祈求神赐给丰收与吉祥。没有漫漫两千多年梯田的开垦与耕作,也就没有哈尼族人这样精彩动人的农耕文化。

哈尼族人在梯田的开垦和耕作里,感受、发现、挖掘、形成了独特的美。梯田,是哈尼族人锲而不舍开垦大山的壮美图画;哈尼族人的生活美,是哈尼人世代不舍开垦大山给他们的回报。

 

上一篇:槐 念

我要赞一下 (0)

文章评论

  

最热评论

意见反馈

请点击我要留言提出您的宝贵意见

联系方式

电话:010-56142345    邮箱:wenyitongbao@126.com

中国青少年作家委员会     文艺通宝编委会     北京文易通宝文化传媒中心  北京满堂红广告服务有限公司   本网站坚持原创,反对任何形式的抄袭和克隆。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京ICP备12030317号-2        本文观点属于作者,如有侵权,证据充分,本网站负责协调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