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社会中,新媒体随着科技进步而蓬勃发展,在传播手段、信息更新速度等方面冲击了传统媒体的地位。但新媒体的特性也是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带给我们便利和快捷的同时,也埋下了些许隐患。特别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鱼龙混杂的网络环境给教育者的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如何扬长避短,积极应对和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所面临的困境,已经成为现阶段我国教育工作中必须认真研究和妥善处理的一项新课题和新任务。
[关键词]新媒体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机遇 挑战
随着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提出和顺利推进,互联网对于社会的影响进入前所未有的规模。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经过长时间的观测分析,于8月3日,发布了《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内容显示,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1亿,互联网普及率首次超过50%。其中, 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为92.5%,较上年底增长了2.4个百分点,其中仅通过手机上网的网民占18.5%,较上年底提升了3.2个百分点;可以看出,手机作为第一大上网终端的地位更加牢固,移动互联网的勃兴带动整体互联网高速发展。这些统计数字已经充分说明,中国已经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
以时代进步为背景,新媒体也随之迅猛发展起来。新媒体以多种多样的表现方式、全新的信息传播渠道大大加速了信息共享和传播的频率,信息传播效果有了焕然一新的面貌,使得信息传播者和被传播者彼此之间双向沟通需要得以满足;同时,新媒体的高效率也考验着传统的传播方式,使得创新势在必行。
一、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重大机遇
现阶段,新媒体的进步和完善强烈冲击着原有的社会生态,在社会群体中,大学生由于思维较为灵活开放、对新鲜事物吸收能力较强,受到新媒体影响最为深刻,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也潜移默化地被改变着。新媒体所提供的崭新的信息传播方式,也为教育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点区域,自然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一)新媒体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新媒体时代各种信息传播媒介各尽所能,优势互补,它所传播的海量信息,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全面而多样的素材,也提供了更多客观的、可供选择的教育内容,使其更加全面和多样,覆盖社会每一个细微领域。同时,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创新研发和社会接受能力的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态也逐渐走向多样化,由平面到立体、由静态到动态,从现实到网络。在方式选择上,思想政治教育既可以面对面地进行互动交流,也可以以虚拟方式开展;交流对象既可以一对一,也可以一对多,还可以多对多。在此过程中,微信、QQ、电子邮件、博客都可以各显身手,成为交流和沟通的工具,传递不同的内容,进行及时的反馈。这样,可以增强交流和沟通的主动性,大家处于倾诉和倾听的平等地位,克服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内容过于死板、空洞、说教痕迹重等弊端,大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性和互动性,使之广为大学生所接受。
(二)新媒体赋予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新模式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较为单一,通常是教师单向的灌输和传授,学生被动地机械接受,这种工作模式必然影响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的实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着力规避传统工作方式的弊端,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探索现代的教学方法,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新媒体为推进教学改革,实现教育目标提供了契机。新媒体的开放性和交互性放低了思想交流互动的门槛,让大学生广泛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当大学生在思想政治学习过程中面临疑惑时,可以通过论坛交流、辩论等多种方式进行自我疏导和互动交流,自我疏导可以缓解心理压力,调整学习状态,互动交流可以在多种思想的碰撞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拓展认识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三)新媒体拓宽了大学生自我成才的发展空间
新媒体技术以其快捷性、广泛性极大地拓展了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和容量,特别是新媒体的信息共享功能为大学生甄选所需、发表所想、进行思想碰撞、拓展知识广度搭建了广阔的平台。由于个人关注度不同,大家分享的信息能够进行优势互补,这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时刻跟踪专业领域最前沿的理论知识和信息,来弥补课堂教学的有限性,而且可以博采所长为我所用,帮助其学习和吸收所学专业以外的知识。新媒体还可以提供大量就业求职信息,使大学生足不出户即可了解就业市场的现状,并根据就市场行情及时让自己的知识结构更新迭代以适应日益增大的就业压力。同时,大学生也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兴趣,利用新媒体自主创业,可以开设自己的网店或微店,增加社会实践的经验,体会父母挣钱的艰辛,如果经营成功也可以给自己带来比较可观的收入,减轻父母的经济压力。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媒体影响下面临的危机
新媒体属于新鲜事物,出现时间较短,尚未经过实践的重重考验,其影响也难免是两面性的。新媒体通讯的发达在给全社会带来潜在机遇和广阔空间的同时,也会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一点也同样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一)新媒体使大学生容易沾染消极的精神风貌
新媒体工具是大学生学习、工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便捷性、娱乐性、趣味性成为了大学生必不可少的辅助工具。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大学生群体本身是一个乐于接受新事物但同时又是自控性较差、最容易形成依赖的一个群体。特别是手机和互联网结合以后,原本要用电脑才能完成的活动,现在通过手机就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这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状态。比如,良莠不齐的信息充斥网络,其中一些暴力、色情、诈骗信息对一些思想和心理不成熟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侵蚀和毒害作用,容易造成人格扭曲和网络犯罪,还有可能带来财产损失;过度沉迷网络会让大学生荒废学业,危害身心健康,阻碍人格健康发展;网络的虚拟交往环境会催生大学生实际交往恐惧,有疑问和焦虑时更愿意求助于网络,而不愿直面问题,及时解决,这为有效解决人际纠纷埋下了隐患,容易造成社交障碍;手机让联系更加隐蔽,一些学生会在考试时投机取巧,利用电子设备进行作弊,平时作业不去独立主动思考,而是更多地去求助于“百度”,极大地扼杀了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利于良好风气的树立;新型电子产品的频繁更新,也容易激发大学生互相攀比的心理,导致不理性消费观的形成。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与政治心理产生消极冲击
除了学习和生活方式方面的有形影响,大学生群体的知识结构、价值取向、政治心理等也会无形地接受新媒体的双重冲击。在信息社会中,新媒体带来的海量信息是真伪掺杂、良莠不齐的。在吸收积极的“信息精华”的同时,大量的“信息垃圾”也扑面而来。大学生由于自身心智不够成熟,同时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熏染,极易受到各类负面消息、虚假信息的干扰,抵消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效果。这样就加大了社会、学校、家庭等控制信息的来源和渠道的难度。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商家单纯追求商业利益,为制造轰动效应进行不符合事实的炒作,形成不良的社会导向,“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庸俗观念会直接或间接地冲击大学生的政治心理和价值取向。久而久之,少部分大学生可能会对有积极意义的文化和价值产生不自觉的冷漠,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淡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信念。
(三)新媒体容易消解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效果
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信息源比较单一,往往仅是从政府、学校、教师等渠道接收信息,学生自主选择的余地不大。这样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不正确、不恰当的内容已经被排除,可以保证学生在正确的政治框架内进行学习。而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和扩张,其在舆论阵地的影响力也不断扩大,受众面越来越广,带来的一个结果是接受信息的不可控性大大增加。大学生也乐于采用这种形式获取信息,这个变化猛烈地冲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官方渠道,为思想政治教育平添了很多潜在的麻烦。另外,新媒体的形式也花样翻新,论坛、网络社区、贴吧、微博、微信等被大学生接受并使用,这样学生就会更加反感去被动、机械地接受课堂理论教学、课下实践教学环节,也增大了教育者筛选符合大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迎合大学生接受习惯的典型案例的难度,这些都可能会淡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三、新媒体时代要牢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工作
结合上述种种方面,我们应该发现,时代已经发生变化,新媒体的突飞猛进要求我们去回应这一趋势,如何在此背景下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承认,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新媒体仍然会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在认识到这一点的基础上,我们要客观公正地看待新媒体的发展和地位,坚持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稳步向前。
(一)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必要性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到今天,其对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创新提出了迫切需要。长期以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面对面授课和文本学习的方式进行,但实践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偏差和错位。面对面授课受众有限,且难以普及推广,辐射范围不足;而印发材料学习则缺乏互动性,容易流于形式。而新媒体的应运而生,进一步拓宽了知识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把传统的教育方式变活变准,赋予了思想政治教育新的活力。在新媒体工具的辅助下,教育内容可以实现及时优化共享,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得以进一步优化。
其次,创新是任何理论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理论的发展离不开实践;同时正确的理论认识也有积极作用,可以反过来推动实践的发展。为了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创新已经成了高校的当务之急。因此,要迎合时代和学生发展的迫切需要,充分发扬新媒体的优势和长处,限制和规避新媒体的缺点,积极反思,不断推动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设。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可行性
首先,新媒体工具的传播手段和方式符合当代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需求。要利用好新媒体工具的积极影响,发挥其灵活性特点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与传统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相比,新型教育方式要注重发扬大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大学生可以自由提取所需信息,不再受基本教材、参考书的限制;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充分调动大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创新教育方式对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态度提出了新要求。新媒体工具灵活生动,广受欢迎,大学生应调动自身积极性学习相关知识而非一味地被动接受,时刻对自己保持反省能力。同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自觉抵制新媒体中消极的、不良的负面信息,坚定理想信念。
其次,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思维活跃,愿意参与到教育形式创新活动中。当代高校绝大多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重视对新媒体相关知识的学习和研究,并有着长时间的亲身操作体验,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由于教师队伍的年轻化,他们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术也掌握得越来越熟练,能够比较轻松地驾驭多媒体课堂,在课下也能利用网络分享授课内容,与同学们互动交流。更有甚者,能自学相关知识,建立起简单的网络系统并应用于教学实践中,真正地用好用活新媒体。总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理论学习和实战经验都具有充足的准备,向我们展示了强大的新媒体应用能力,并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反思,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充实内容,收到的实效性越来越大。
我们需要看到,任何新事物的出现往往都不是成熟的状态,都需要经历一个发展的过程。面对新媒体给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能的隐患,我们要深刻重视,仔细分析,把这种负面效应缩减到最小。当然,也要注意到这种隐患不是新媒体的主要方面,因此也不能因噎废食,对新媒体采取抵制的态度。正确的做法应当是严肃对待,辨别利弊,主动运用,趋利避害。
参考文献:
[1]钱国军.“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15,(11).
[2]李媛媛.“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5,(11).
[3]孙素梅,魏进平,霍占良,等.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与对策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4,(1).
[4]曾辉,袁婷.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思考[J].才智,2015,(27).
[5]徐海鑫,廖浩军.试析新媒体如何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有效发挥作用[ J ].学术论坛,2011,(7).
[6]赵扬. 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思考[ J ].思想教育研究,2011,(12).
李浩,哈尔滨师范大学,政法与行政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读博士。
上一篇:刘高峰:雨露荷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