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三撕春联”的奇葩、幼稚和荒唐的背后是决策者对历史与文化的无知与无畏;对人民的合法权益和民意缺乏认知与认同;对 “权大于法”的情有独钟;对“我的地盘听我的”山头主义的迷恋。以及执法者对权利的过分崇拜和盲从,导致法治意识淡薄;最终,盲目执法!
春节之后,朋友圈最刷屏的不是的各种新颖、绚丽的祝福,而是山东济宁城管“大年初三撕春联”专项整治活动,如此奇葩的行为,引起民众舆论极大得弹和糟吐。一方面是“大年初三撕春联”,给人心添堵,另一方面是的确触及人民内心的底线。对此,大众的评论和观点完全是一边倒:概括起来执法人员缺少对文化和历史的尊重与敬畏。其中,有人评论:撕掉春联,扯掉“中国梦”,点赞和回复率极高。
这,就是民意!
对于如此奇葩的专项整治,我也很认同这个评论:
首先,从历史的角度来说:春联起源于宋代,“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桃符后来发展为春联,表达了劳动人民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为增加节日喜庆气氛,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并任其自然脱落。只有,家里去世亲人,才会“三年不贴春联”以示对亲人的哀思和尊重!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春联是中华历史一个典型标志性符号。
其次,从文化的角度来说:春联已经形成一种文化,尤其是书香之家,春节对联成为他们彰显文化底蕴的一种方式,其中包括对联的内容是否对仗,书写是否美观,张贴是否错位,搭配是否得当等等,其实,春联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一张名片,尽管,随着中华文化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已经逐渐的格式化和工业化,但是,贴春联作为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地位并没有下降。因此,从这个角度上,春联是中华文化,尤其是春节标志性的呼号。
再次,从现实的角度来说,贴上大红的春联——喜庆,不仅增加了春节的气氛,也提高逐渐衰落的“年味”,且,这些春联是每个家庭和商户自己掏钱买的,贴在自家的大门上,“既不占道,也不偷税”,完全是合法、合理与合情。
也就是说,贴春联是中华历史与文化的继承与延续,同时,也是家庭和商户的合法行为!
这一点,毫无疑问!
如此毫无瑕疵的“春联”怎么就成为山东济宁市城管的“执法对象”?
答曰:市容!
这也是济宁城管唯一能够自圆其说的理由!
面对这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我们不由得问:
优秀的中华历史文化,怎么就影响市容了呢?浓郁的节日气氛,怎么就破坏市貌了呢?且,年初三,对于刚刚张贴不到一周的对联怎么就影响一个城市的容颜了呢(从照片可以看到,这些春联没有任何的破损和掉色)?
更重要的是,贴春联是商户的合法行为,在没有征求商户的意见的情况下,怎么就说执法就执法呢?
谁在破坏市容?谁又在给民心添堵??
一边倒的民意,给了最准确的答复!
但,更可怕的是,如此奇葩的是行为怎么就发生了呢?
梁启超说:“善观者,观滴水而知大海,观一指而知全身,不以其所已知蔽其所未知,而常以其所已知推其所未知,是之谓慧观。”
那么,我们不妨“慧观”一下。
如此荒唐和幼稚的事情,如果发生在一个精神病或者弱智身上,我们都会呵呵一笑;如果,发生在一个智力健全的成年人身上,我们否许会认为是“报复社会”嫌疑;但是,如果发生在一个城市的政府机关身上,确实难以理解!
首先,决策者必须无视中华的历史与文化,并且,对历史与文化毫无任何的敬畏之心。唯有如此,才会对“年初三”的春联下手。
其次,决策者必须具备无视人民的合法权益与合法行为,并且对人民和民意没有任何的概念与意识,否则,怎么能够对商户的合法行为随意执法?
再次,决策者必须具备强大一言堂精神,作为一个机构,不可能所有的人的都是无知,更不可能所有的人都是文盲,如此荒唐和幼稚的行为居然可以执行,足以说明“领导一言堂”何其严重!
最后,决策者必须具备“权大与法”的情节,在任何法律和法规里,春联都不能等同于“小广告”,同时任何法律和法规里,也不会允许“大年初三撕春联”这项奇葩专项行动!如果,有一点法律常识,这样的决策就不出炉。
当然,对于执法者来说,尽管,他们做到了“有法可依”,“服从领导听指挥”,但是,执法的“法”是什么法?是谁的法?到底是“法律重要”还是领导的意图重要?
事实证明:领导比法律更重要,文件比制度更可靠!
客观的说,春节期间撕对联,已经不是第一次,在此之前,陕西渭南市、河北邢台市城管执法办下发过类似“整顿通知”, 山东济宁市城管也许是只是“克隆”,与此相类是事情并不罕见,例如,春节期间禁止放烟花爆竹,平坟运动,给野长城灌浆等等奇葩行为。
“大年初三撕春联”的奇葩、幼稚和荒唐的背后是决策者对历史与文化的无知与无畏;对人民的合法权益和民意缺乏认知与认同;对 “权大于法”的情有独钟;对“我的地盘听我的”山头主义的迷恋。以及执法者对权利的过分崇拜和盲从,导致法治意识淡薄;最终,盲目执法!
正可谓:荒唐的背后是荒谬;幼稚的背后是无知!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撕掉春联,扯掉“中国梦” ”一点都不过分,反而入木三分!
您说呢?
上一篇:陈赛男:莫在多元文化中迷失自己
下一篇:郭少安:我之读书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