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书一借,没有老师一拜,没有优越一求,为了一学。
没有书—借,没有老师—拜,没有优越—求,为了—学。
宋濂跋涉于求学之崖上,我们成长在洋溢着幸福的棉花上。他没有我们富,我们没有他贫。他借书抄书还书,吾读书厌书忘书。彼仰慕于圣人贤士,此仰慕于学校之外的“世外桃源”。这就是苦与甘。
“妈,我没钱了,给我拿点钱好`上学’用。”亏说得出来。上学?怎么上学?拿着他们的血汗钱,换来自己一时的冲凉剂。有滋有味的虚度本该如此的光阴,随波逐流,相似宋濂的学习精神离我们还很远。
奢华—本该如此。花花绿绿的千百娇媚,点缀成不一样的环境,像是鲁迅先生口中“油光可鉴”的清国速成班;实在标致极了。
“某某市某某县某某地方某某学校学生出手打了老师”,司空见惯的新闻报道已经冲淡了起初我们的惊奇。学生打老师已经成为“惯例”。
“色愈恭,礼愈至“过去式的礼仪已经演变为历史。不知为何,学生不再是宋濂一般恭敬,或是自认为没有错误罢了,或是认为老师本该教自己罢了,或是认为不需要苛求自己罢了。
大包小包的行李往学校运,哪里有宋濂的四肢僵硬,皮肤干裂。或许至今也没有走在深山巨谷之中,哪里还需要自己驼着走去学习,车里来车里去,衣食无忧,他只用两顿饭来填肚子,我们三顿饭再加上n顿零食,鲜肥之物也常有之。吾辈暖衣足食,濂不计吃穿,心如止水的行于求学的道路上,比起我们,濂勤且艰——吾辈乐且愉
他德业双修有所成就。我们学业尚未成功。读过这篇文章,受益匪浅。
受益仅仅是我一个?本该是大家!
作者:孙瑞,阜南县新村镇露荷学校八(三)班
指导老师:孙文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