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烧的关键,要变惜烧。惜烧的关键,一要政府加大科研和支农投入,真正让秸秆变废为宝,增加农民的相关收益;二要提前布局,真正从农业农民的角度出发,研究探讨出及时回收秸秆的措施,不误农时,不伤农事。如此既经济又便利,则不仅秸秆焚烧不成问题,因之而生的大气污染问题也将迎刃而解。
又到午收季节,地里联合收割机忙碌起来,政府各级部门、各级部门的各级干部也忙碌起来。收割机忙着收割成熟的小麦,政府干部则忙着田间地头搞禁烧。这种情形基本已成常态。对于基层政府来说,禁烧就是午季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固然,秸秆集中焚烧的危害已经广为人知,不必赘述。只是绵延这么多年,政府对于秸秆焚烧的治理依然停留在原始的禁烧状态委实令人费解。而禁烧的手段似乎也是多年不变,无非就是人海战术,只不过近年检测手段提升了,用上了卫星。据了解,午收期间县级以下政府部门一直到乡镇村委,都要抽调人员搞禁烧,甚至女同志也不例外,主要手段就是深入村镇蹲点,逐户逐片盯防。非但如此,很多地方还要层层签订责任状,缴纳风险金。责任区域无火点或者火点未被发现,则算是完成任务,风险金加倍返还,相当于额外领了一笔奖金;责任区域发现火点,风险金充公不说,有的官员还会因此受到处分甚至丢了官帽!禁烧之力道由此可见一斑。在这个意义上说,禁烧工作是基层政府午季最大的政治似乎也不为过。
这种人海战术显然是国人的创举,在相关的一段时间内也似乎颇有成效,但让大多政府工作人员放弃本职而去田间地头搞禁烧,不仅让他们及家人苦不堪言,而且也一定不是现代行政的题中应有之意。无论对于政府部门还是普通百姓而言,各司其职、依法办事才是法治国家的基本状态;那种全员式、运动式的治理模式,救急尚可,理政则悖。为何这样说呢?关键还在于一个“禁”字。禁,单从字面上解,是一种行政措施,是外加的强制力,有着很强的高压色彩。君不见禁令一过,政府部门及其官员各自解放,那些前期积压的秸秆很多还是被偷偷烧掉了,禁烧的本意依然没有实现。
事实上,国家治理秸秆焚烧已经颇有年头,有关情节甚至已经入法,但为何效果不彰呢?窃以为显然还是没有抓住问题的症结。治理秸秆焚烧的核心理应是如何让禁烧变惜烧,而其内在逻辑就是经济加便利。
惜,珍惜,吝惜,发自内心,行为自觉,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如果广大农民对于秸秆产生一种惜烧的心理,就如同当前的开发商惜售楼盘一样,则一定是那秸秆能够真正变废为宝,能够带来额外的可观收益。如此,无需政府部门管制,则秸秆焚烧根本就不成其为一个问题。然而现实的情形是,报纸上总是大唱赞歌,说秸秆还田多少、循环利用多少、农民增收多少等等,俨然形式一派大好,一边却又有政府部门防贼防盗一样挨家盯防,劳心劳力。宣传和现实的脱节也会让农民心生怨怼,徒然增大禁烧的难度。
所以说,禁烧的关键,要变惜烧。惜烧的关键,一要政府加大科研和支农投入,真正让秸秆变废为宝,增加农民的相关收益;二要提前布局,真正从农业农民的角度出发,研究探讨出及时回收秸秆的措施,不误农时,不伤农事。如此既经济又便利,则不仅秸秆焚烧不成问题,因之而生的大气污染问题也将迎刃而解。
上一篇:李灿光:作家下“蛋”
下一篇:韩静:向高调儿做事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