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精准扶贫的关键是准——准备充分、准确筛选、准确制定、准确帮扶。而这一切的准确,是来源于工作的扎实,更重要的是让被脱贫人思想脱贫,行为有度。
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贵州,期间提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至此,“精准扶贫” 成为农村扶贫工作的总方针,总导向。在这个方针的指导下,一方面是扶贫工作取得硕果累累,另一方面也出现很多问题。
而出现问题的关键,是对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扶贫理解存在偏差,存在死角,存在误区。
所谓的精准扶贫,按照总书记的解释就是:对真正需要扶贫的人进行准确帮扶,让他(她)顺利脱贫,这有三层意思:一是准确筛选帮扶对象;二是准确了解他们的难处,并制定准确的帮扶办法;三是在他本人积极主动下,通过精准扶贫,顺利脱贫。
针对这三个层面,逐个来说:
第一、准确筛选帮扶对象。这是整个精准扶贫的前提和基础,也只有知道哪些需要扶贫的人,我们才能做到对症下药,而以前扶贫对象是区域性扶贫,其缺点是对象不清,个人不明。
俗话说,再小的庙都有富和尚,而再大的庙也都有穷和尚,如果按照地区来扶贫的话,很容易出现富和尚越来越富,穷和尚未必能富,这样,真正穷的人帮不了,不需要的帮的人倒未必“逃脱帮扶”,最终使扶贫工作变味。这也是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的关键和背景。
但,说起容易做起难,越是精准的东西,越难以操作,尤其是目前人口流动很大的情况下,留守在农村的绝大多数是老弱病残,看起来都需要帮扶,但是,他们年轻人的收入无法核算,也就导致家庭收入和人均收入不确定,由于这些不确定的因素存在,所以,很难分清楚那些需要帮扶,那些不需要帮扶。所以,分清楚帮扶的情况是一件十分艰难的事情,这不是靠仅仅一张表格就能说明问题的,而是要靠当地的村干部经过长期考察的结果。
这,无疑为扶贫工作增加了很大的难度。
但,这是整个精准扶贫的前提与基础。难,也要做!
第二、了解被帮扶人贫在何处,进而制定帮扶办法。这是整个精准扶贫工作的核心。例如,帮扶对象有的缺钱、有的缺技术、有的缺市场、有的缺动力、甚至还有的缺理念。也就是说,精准扶贫,不再是一股脑的投钱,而是知道他们缺什么,我们帮什么。以前的那种方式,往往会导致被帮扶对象产生一种懒惰的心里——反正国家会养着,会给钱,干嘛自己努力啊——“努力不一定成功,不努力肯定很轻松”。反过来说,他需要的技术,是市场,而我们的帮扶工作却是给钱,给钱好吗?肯定好了,但是,不是他需要。这样,我们尽管表面上工作做了,贫也扶了,但是,仍然未解决他们的问题,他们仍然处于贫困状态,仍然是被帮扶对象。
当然,说着容易做着难,即使我们了解了他们的难处,以及制定了帮扶的办法,但是,我们作为政府和工作人员未必就能帮得上,例如,产品如何开拓市场,我们的工作人员不可能去给他跑业务,政府也不可能出面帮他销售产品,所以,精准扶贫的关键是要制定与当地情况相符合的扶贫办法。
让缺钱的人找到银行;让缺市场的人找到市场;让缺技术的人找到技术;让懒惰的人充满激情;让努力的人充满希望。这,才是我们精准扶贫的关键。
第三、在他本人积极主动下,通过精准扶贫,让她顺利脱贫。这是整个精准扶贫的宗旨和归宿。但是,必须是他本人的积极主动下,这是关键。也就是说,精准扶贫的关键是让被帮扶的对象有理想,有目标、有行动,然后再最精准扶贫的指导下,逐步脱贫。
所以,精准扶贫的关键是准——准备充分、准确筛选、准确制定、准确帮扶。而这一切的准确,是来源于工作的扎实,更重要的是让被脱贫人思想脱贫,行为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