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文学 > 散文

王法明:从此岸到彼岸的灵魂之旅

王法明:2017-11-02   来源:原创
评论:(0)   阅读:(695)

分享到:
摘要:

在这本镌刻个人纪历的散文集中,一个突出的印象是真实并饱含温度。他的文字书写了自己的心路历程。这个历程多姿多彩,当然也浸淫了沧桑。

 

任茂谷先生的大作《心在横渡》是一本自传体的散文集,这种文体给当下散文创作带来了丰富多彩的面貌与姿态,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文体的壁垒模式,构成了一种全新的结构,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可以说凝聚了作者的才华和匠心,所以在细细品味的同时,一方面必须换位审视作者的视角和心智,以及对生活和生命现象作出的理解与诠释;另一方面也需要把心思融入到文章的字里行间之中,感受到文字的温度,深度领略文章所能蕴含的思想厚度,如果仅仅粗略地浏览,很难领略这本作品集子应有的内涵与厚度,真切的生命体验,和那种感悟深刻且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这本镌刻个人纪历的散文集中,一个突出的印象是真实并饱含温度。他的文字书写了自己的心路历程。这个历程多姿多彩,当然也浸淫了沧桑。他的文字间蕴藏对人世和自然间一切纯净美好的东西的珍惜和深爱。对一根草寄予向往,对一朵花赋予诗情,给一条河命名,向一个湖泊倾诉赞美,甚至对一朵浪花他都富有启迪心智的感悟,从具象到意向,朴素地展开娓娓道来,沉潜积蓄于开阔,纤小孕育于扩博,将生活的细节上升到哲学的意蕴,确有过人之处。他的草原如此美丽,他的戈壁如此壮美,他的雪山如此圣洁,他的湖水如此寥廓,这一切都会让我们的心灵沉迷其中几于沉溺。可以说,从具体到深刻、从细微到宏大,从感性到理性,往往能验证一个作家,尤其是散文作家那种富于诗质和哲思的品性。这本身就是一种境界,主观与客观相映照的境界。

茂谷先生的散文,另一个印象是文字充满了锐度,这种锐度不是锋利,而是一种成熟但不眩目的光芒。只要细细品读《灵魂的彼岸》《乌仑古之梦》《大风之语》等篇章,读者可以发现他的感觉和词语也变得十分独特,富有广瞻和诗情。特别是在《心在横渡》这篇文章中对湖水和远景的描写,可更见其人性的丰富和细腻。作者对湖水亲睐与钟爱,充溢在文字中,令人感叹作者灵活把握文字的娴熟和技巧。譬如对博斯腾湖水的描写“烟波浩淼,苇翠荷香,曲径幽深,而它的力量轻柔沉着,温婉洞达,它的柔媚如同绸缎,犹如细软的亲昵,像春日铺排无序的阳光”,可以想像,作者与湖水与自然之间的融合度,也可以说是作者与自然之间的深切无比的灵魂间的亲和之力。体现了作者对世间凡属真情挚爱、纯净而极富人性关爱事物的礼赞和膜拜,不止于此,作者以精巧的笔触还能够向更深邃的层面掘进,并且很自然的升华到哲理高度。通过文字背后的力量,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在与大自然的生命融合中,大勇、大智后的彻悟。挑战江河湖海不仅仅是游泳,不只是身体的挑战,而是心灵升华的家国情怀,同时也可以时刻感受作者对美的向往与追求。

所有的佳作均有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文章所蕴籍的思想厚度。虽然近些年来散文界有“纯自由”或者“无意识”写作的提法,但从思想是作者文本表现中不可或缺的也是作者内在的心灵活动产物的角度看,茂谷先生的诗质化的,个性化的散文所蕴积的思想厚度也就显得饱满富瞻,丰沛盈盈。他以游历和游泳为主题的散文,常常与他广阔的旅游和亲历感受相结合,与大美山川河岳相关联,不仅增添了读者的知识,增强了作品自然美的成分,而且凸现了一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作者对第二故乡新疆的无限热爱,以及那种人与自然之间的深刻的哲学理念。更可贵的是,这种思想所具有的厚度的呈现方式并非古奥的陈述,而是以灵性的新感觉,想象与哲思相融的文风是一致的,可谓达到游刃有余的艺术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茂谷先生的作品在结构上吸取了小说的那种完整而前后照映的特点,这与当下某些作家提倡的所谓跨文体创作有一定的联系,但茂谷的作品只是吸取了其他文体的某些优长而增强了散文的表达力,使得散文之散有度而神不乱,而不是以其他文体的特点来破坏散文本身借以塑造完善形象的特色,可见茂谷先生对散文写作的拿捏度到了庖丁解牛的程度了。

当然,这并非说茂谷先生的作品完美无暇了——现实告诉我们,任何一种特点突出、风格卓然的文学作品,都将不易为所有读者群欣然接受,甚至有时会形成两极殊异的现象也不足为怪。以我的主观判定,像茂谷先生这样个性突出、自成风韵的散文,恐怕较难适应当今流行的快餐文化的阅读口味。如果是这样的,我非但不快乐,甚至倒是觉得这是非常正常的——一则说明了作品跳出了 “大路货”的窠臼,二则是在纷繁朵杂的散文群落中有意识地呈现出属于自己的作品标识,这难道不是茂谷先生孜孜以求的目标吗?倘若如是,我还赞许作家对散文新文体探索所做的新的贡献。

任茂谷,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现供职于中国农业银行新疆分行。1980年代开始发表诗歌、散文、小说作品,著有散文集《回乡十日》、《前南沟》、长篇散文《心在横渡》,中篇小说《牛市深套》、《鞋子丢了》等。《心在横渡》获新疆第五届天山文艺奖。

 

任茂谷先生的大作《心在横渡》是一本自传体的散文集,这种文体给当下散文创作带来了丰富多彩的面貌与姿态,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文体的壁垒模式,构成了一种全新的结构,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可以说凝聚了作者的才华和匠心,所以在细细品味的同时,一方面必须换位审视作者的视角和心智,以及对生活和生命现象作出的理解与诠释;另一方面也需要把心思融入到文章的字里行间之中,感受到文字的温度,深度领略文章所能蕴含的思想厚度,如果仅仅粗略地浏览,很难领略这本作品集子应有的内涵与厚度,真切的生命体验,和那种感悟深刻且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这本镌刻个人纪历的散文集中,一个突出的印象是真实并饱含温度。他的文字书写了自己的心路历程。这个历程多姿多彩,当然也浸淫了沧桑。他的文字间蕴藏对人世和自然间一切纯净美好的东西的珍惜和深爱。对一根草寄予向往,对一朵花赋予诗情,给一条河命名,向一个湖泊倾诉赞美,甚至对一朵浪花他都富有启迪心智的感悟,从具象到意向,朴素地展开娓娓道来,沉潜积蓄于开阔,纤小孕育于扩博,将生活的细节上升到哲学的意蕴,确有过人之处。他的草原如此美丽,他的戈壁如此壮美,他的雪山如此圣洁,他的湖水如此寥廓,这一切都会让我们的心灵沉迷其中几于沉溺。可以说,从具体到深刻、从细微到宏大,从感性到理性,往往能验证一个作家,尤其是散文作家那种富于诗质和哲思的品性。这本身就是一种境界,主观与客观相映照的境界。

茂谷先生的散文,另一个印象是文字充满了锐度,这种锐度不是锋利,而是一种成熟但不眩目的光芒。只要细细品读《灵魂的彼岸》《乌仑古之梦》《大风之语》等篇章,读者可以发现他的感觉和词语也变得十分独特,富有广瞻和诗情。特别是在《心在横渡》这篇文章中对湖水和远景的描写,可更见其人性的丰富和细腻。作者对湖水亲睐与钟爱,充溢在文字中,令人感叹作者灵活把握文字的娴熟和技巧。譬如对博斯腾湖水的描写“烟波浩淼,苇翠荷香,曲径幽深,而它的力量轻柔沉着,温婉洞达,它的柔媚如同绸缎,犹如细软的亲昵,像春日铺排无序的阳光”,可以想像,作者与湖水与自然之间的融合度,也可以说是作者与自然之间的深切无比的灵魂间的亲和之力。体现了作者对世间凡属真情挚爱、纯净而极富人性关爱事物的礼赞和膜拜,不止于此,作者以精巧的笔触还能够向更深邃的层面掘进,并且很自然的升华到哲理高度。通过文字背后的力量,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在与大自然的生命融合中,大勇、大智后的彻悟。挑战江河湖海不仅仅是游泳,不只是身体的挑战,而是心灵升华的家国情怀,同时也可以时刻感受作者对美的向往与追求。

所有的佳作均有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文章所蕴籍的思想厚度。虽然近些年来散文界有“纯自由”或者“无意识”写作的提法,但从思想是作者文本表现中不可或缺的也是作者内在的心灵活动产物的角度看,茂谷先生的诗质化的,个性化的散文所蕴积的思想厚度也就显得饱满富瞻,丰沛盈盈。他以游历和游泳为主题的散文,常常与他广阔的旅游和亲历感受相结合,与大美山川河岳相关联,不仅增添了读者的知识,增强了作品自然美的成分,而且凸现了一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作者对第二故乡新疆的无限热爱,以及那种人与自然之间的深刻的哲学理念。更可贵的是,这种思想所具有的厚度的呈现方式并非古奥的陈述,而是以灵性的新感觉,想象与哲思相融的文风是一致的,可谓达到游刃有余的艺术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茂谷先生的作品在结构上吸取了小说的那种完整而前后照映的特点,这与当下某些作家提倡的所谓跨文体创作有一定的联系,但茂谷的作品只是吸取了其他文体的某些优长而增强了散文的表达力,使得散文之散有度而神不乱,而不是以其他文体的特点来破坏散文本身借以塑造完善形象的特色,可见茂谷先生对散文写作的拿捏度到了庖丁解牛的程度了。

当然,这并非说茂谷先生的作品完美无暇了——现实告诉我们,任何一种特点突出、风格卓然的文学作品,都将不易为所有读者群欣然接受,甚至有时会形成两极殊异的现象也不足为怪。以我的主观判定,像茂谷先生这样个性突出、自成风韵的散文,恐怕较难适应当今流行的快餐文化的阅读口味。如果是这样的,我非但不快乐,甚至倒是觉得这是非常正常的——一则说明了作品跳出了 “大路货”的窠臼,二则是在纷繁朵杂的散文群落中有意识地呈现出属于自己的作品标识,这难道不是茂谷先生孜孜以求的目标吗?倘若如是,我还赞许作家对散文新文体探索所做的新的贡献。

任茂谷,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现供职于中国农业银行新疆分行。1980年代开始发表诗歌、散文、小说作品,著有散文集《回乡十日》、《前南沟》、长篇散文《心在横渡》,中篇小说《牛市深套》、《鞋子丢了》等。《心在横渡》获新疆第五届天山文艺奖。

 
我要赞一下 (0)

文章评论

  

最热评论

意见反馈

请点击我要留言提出您的宝贵意见

联系方式

电话:010-56142345    邮箱:wenyitongbao@126.com

中国青少年作家委员会     文艺通宝编委会     北京文易通宝文化传媒中心  北京满堂红广告服务有限公司   本网站坚持原创,反对任何形式的抄袭和克隆。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京ICP备12030317号-2        本文观点属于作者,如有侵权,证据充分,本网站负责协调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