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们在我们眼前不停延伸不停组合,而谁又能说那些艺术外面的生活不更精彩,不更动人,不更有鲜活活的色彩呢?
几日前,通过作家刘安文先生仔细拜读了书法家张传亭老师的作品集萃。与我以前所见到先生题签的作品大有不同,这次,感觉书法家驰骋纵墨在宣纸上挥洒了一番两番甚至多番生活感悟和心底积郁——这和他“书生本色,云水襟怀”的气场多有吻合。我研墨过他以前的作品,对他有关书法创新的理论和著述曾多有赞佩。现在展读这本印制精美的作品集,总体上给人带来清神秀骨,兔起鹘落,淋漓酣畅的愉悦快感。尤为难能的是有已故的启功、臧克家等艺苑巨擘的亲笔题签,给整本集子涵容了文化的厚度和厚重。
中国的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底蕴丰沛。纵观张传亭先生的新作,我感觉,比较他早期的作品,张先生的新作将书法的点画线条做了新的探索和创新,使得每一幅作品具有了力量感、节奏感和立体感,而原有的无限表现力所构成的艺术形象也涵泳思想,视觉所能够感受到的艺术家匠心独具甚至精神也更加强烈。
作为一名在书法技艺方面不断创研并卓有成就的艺术家,张传亭显然已不满足于“形式飞扬”的浅表意识的表现,而是在把笔濡墨之时凝聚了更多的潜意识的因素,从而做到“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神备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南朝.王僧虔之<笔意赞>)的境界。
谈到此,不能不承认,面对张传亭的这些作品,也是在面对一个近乎现代艺术的话题。是的,张传亭的作品,游走在传统和现代之间。他书写所用的狼毫、宣纸、碳墨等材质,都是中国古典书法元素的具体体现,但其作品结构和范式,用笔用墨的方法,却有创新的现代因子,这与张传亭早年的学习对象有关,也和他后来负笈北师大并拜师启功先生接受新的书法学观念有关。在颇多效法启功先生书艺神韵及方法的道路上,张传亭向前迈进甚至跨越了一大步。这既是他的学识、胆识和悟性的变化,也可视为岁月的赋予,或者说还有环境给予艺术家精神的多种刺激和影响。
诚然,张传亭先生仅凭艺术的胆识,书法的技巧,还是无法创作出这些意境富瞻,萧逸洒脱,别有新意的作品,且不说须得有深厚的文化功底洋溢在作品的点墨泼洒中,单单是谋篇布局上所展示的人文文化精神更需要积久的烛照,显而易见,深厚而丰富的生活阅历对一位艺术家来说,犹如鱼儿与水的关系,没有了生活,也就成了无源之流,无本之木,这也是张传亭先生为什么在不同的书法研讨会上多次强调艺术家必须走向生活。他生活经历和创作道路告诉我,作为一名文化工作者,在工作之余,如果说在书法艺术上有所成就,应该得益于北师大毕业后在乡村中学任教期间的磨砺和锻炼——那时他在宁老庄、行流等乡村中学任教,课余的间歇,不断找帖读帖临帖,疑难问题就直接请教恩师启功教授。“观千剑而后识器”,张传亭先生正是通过对一些历代碑帖的涵泳,将其中有益的精华化为自己的笔墨语言,“会通于意态之际”(明·项穆),从而达到广览博收,取精用弘的目的。这期间的历练,成就了一个人的品质和意志,更重要的是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和珍惜。无异,在乡村任教前后的生活,对于一个热爱艺术的青年人来说也就显得弥足珍贵。数年后,源源不断涌现而来的新事物,新概念,新感受使得他的艺术观与艺术风格产生剧变,而他的书法形式、创作思维也从早先的追求作品的视觉效果中走了出来,更加注重中国书法的深邃内涵,从而在他的书法作品中体现了结构严谨,欹侧而取姿美,笔法方折,仟劲而达清秀;结体或大或小,或简或繁;笔画或俯或仰,或轻或重,形成了节奏明快,骨力洞达,肌腴筋健,刚劲蕴籍的艺术特色和书法格局。
经年的生活积累,多年的艺术磨砺,张传亭的书法知识和自身的艺术修养也就自觉不自觉地融入到书法创作之中,这也是其作品呈现浓郁书卷气息和内涵丰硕,意味隽永的主要因素。这本厚厚的《张传亭书法作品集》还非常注重其作品的文学性,他将自己深厚的文学修养和对生活的热爱都融入进去,追求创造作品的意境美,使之与书体形式相统一,从而使书法更具有神采。
“经历风雨见彩虹”,担任众多社会职务的张先生,能够在繁忙的社会工作之余创作出如此之多的书法精品,个中甘苦,不正可借用那句宋词“夜夜间枷连浮声”来比喻吗?尽管张先生十分谦逊地借用贾岛诗中的一句“霜刃未曾试”,来籍此表明自己的这些创作还需得接受书坛的检验,众人的评说和行家的论断,但在我看来,还有什么能比他笔下那些书法艺术更美丽呢!它们在我们眼前不停延伸不停组合,而谁又能说那些艺术外面的生活不更精彩,不更动人,不更有鲜活活的色彩呢?
上一篇:王远楠:旅顺的秋
下一篇:王法明:从此岸到彼岸的灵魂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