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构建马克思辩证法本体论系统为目的,通过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深入研究,将黑格尔辩证法与人类社会融为一体,挖掘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通过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理解,继承,批判和运用所形成的一个以社会的自我生产方式为核心的自在自为的辩证法系统。这个系统就是社会本身,社会是自己生产自己的活的有机体, 它自己生产自己的方式(生产方式)决定了它自身存在的性质 即人的存在状态.资
“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1
——弗·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辩证法作为一门哲学科学,在黑格尔《逻辑学》中被看作是一种本体论的方法论,这种方法论在于说明,必须把“方法”本身包括在研究的内容之中。黑格尔把辩证法看成是构成物质世界存在的绝对方法,黑格尔认为离开了这种“绝对方法”,任何物质的运动过程都不能发生。人们在研究和工作中,方法本身就脱离了人们的视野,这是最常见也是最容易犯的错误,但从这种常见的错误中,黑格尔却天才地看到了,作为本体论的方法论——辩证法是一切事物存在的真正秘密。
辩证法的客观性是黑格尔特别强调的,黑格尔指出:“......辩证法除开平常被看成一种偶然的东西外,它通常具有那种更为详尽的形式,因而对于任何对象,如世界、运动、点等等都能指明共同有的某个东西来......。 2黑格尔批判了那些把辩证法当作主观的技艺的观点,他说:“人们常常把辩证法看作一种技艺,好像它是基于某种主观的才能,而不是属于观念的客观性。3
黑格尔不仅指出了辩证法的本体论的客观性,而且还指出了辩证法构成自然界自身存在的原则——辩证的否定,他写道:“......这个否定性是自身的否定关系的一个单纯之点,是一切活动的内在源泉,是生命的和精神自己运动的内在源泉,是辩证法的灵魂,而所有真的东西本身都含有这种辩证法的灵魂,并且只有通过它才是真理。4
黑格尔还指出了人和个性都是属于辩证法的,他说:“杨弃和矛盾一样不是某种外在反思的作用,它是生命和精神的最内在最客观的环节,由于它才有主体、自由的人格。”5
黑格尔的辩证法就是自然界自身的自然构成,这就是辩证法的本体论规定。作为存在的普遍形式的方法属于本体论的范畴,正如黑格尔指出:“在探索的认识中方法也就是工具,是主观方面的某个手段,主观方面通过这个手段和客体发生关系。......相反地,在真理的认识中,方法不仅是许多已知规定的集合,而且是概念的自在和自为的规定性。”6他还认为绝对的方法“不是作为外在的反思出现的,而是从它的对象自身中取得规定的东西,因为这个方法本身就是对象的内在原则和灵魂。”7
黑格尔把辩证法看作自然界的思想,充分表明了辩证法的本体论意义,黑格尔写道:“方法是仅仅和自身相关的纯粹概念,因此它是和自身的简单关系,这个关系就是存在。”8在这里黑格尔的“唯物主义最多”(列宁语)表明出来,因为“......这个存在的观念就是自然界。”9
现在的辩证法,即唯物辩证法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完善了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范畴,并把它成功地运用到解决历史和社会发展的研究之中,使辩证法成为完整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核心。可以说,辩证法作为本体论的方法论是人类思想进步的标志。
二
物质运动属于辩证法,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高级运动形式是理解低级运动形式的钥匙,马克思写道:“人体解剖对于猴体解剖是一把钥匙,反过来说,低级动物身上表露的高级动物的征兆只有在高等动物本身已被认识之后才能理解。”10人的生产性劳动是自然界和社会的高级运动形式,正是人的生产性劳动才揭示了一切物质存在的基本方式的内在逻辑,即辩证运动。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者都想用“运动”的概念来取消物质的概念,特别是在二十世纪初由物理学的巨大变革所引起的物理学内部的危机,似乎为“物质消灭了”的唯心主义观点提供了论据。但是,正如列宁令人信服地证明的,现代物理学的危机表明了形而上学方法论的错误,利用危机来证明“物质消灭了”,这本身与科学的方法论毫无共同之处。唯心主义从哲学上否定物质第一姓的原理,从而就否定了辩论法的本体论性质,否定了辩证法的包罗万象性,把辩证法仅仅说成是人的现实存在的方式(工具),因而是第二性的东西。唯心主义的辩证法专门从事论证自然界从无到有的创造的进化过程。然而,这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早就被马克思所批判:“......创造是一个很难从人民意识中排除的观念。自然界和人的通过自身的存在对人民意识来说是不能够理解的,因为这种存在是同实际生活的一切明摆着的事实相矛盾的。”11
黑格尔在寻找逻辑学的开端时,并没有设定一个创造的、纯运动的开端。黑格尔认为逻辑学的对象就是纯粹的方法,而绝对的方法是无所谓开始的,它是一个普遍联系的自为的整体,黑格尔认为论证这个绝对的方法必须要有一个逻辑上的起点。马克思肯定了黑格尔的这种方法,但是批判了黑格尔的抽象性,因为抽象的逻辑上的起点并没有从客观上解决具体的历史开端,马克思写道:“黑格尔陷入了幻想,把实在理解为自我综合、自我深化和自我运动的思维结果。其实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只是思维用来掌握具体并把它当作一个精神上的具体再体现出来的方式,但绝对不是具体本身的产生过程。”12马克思的这个批判打破了世界历史开端(起源)问题上的种种唯心主义企图,这些企图总是用抽象的精神上的具体(实体)作为物质自然界的开端。关于自然界如何开端的问题,就是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问题,“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13关于历史本身就只能被看成是自然的辩证法,马克思说:“在社会主义者看来,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的过程。”14这样“物质”作为哲学范畴就不能把它当作一个空洞的抽象物(自在之物)或把它当作承担种种属性的载体,而应该把它当作辩证法本身。
众所周知,列宁关于物质的定义反映了一切不依赖意识而存在着的自然界和社会的对象与过程的普遍特征,这就是:“它是客观实在,它存在与我们意识之外。”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总的和最基本的原则。而所谓“物体”(如原子、人,外部感性世界)不过是物质运动的种种形式。物理学上的所谓原子的消灭,不过证明了物质运动的形式发生了改变,这一点已被自然科学所证明(如爱因斯坦的质能公式:E=MC2)。
列宁指出:“形而上学的即反辩证法的唯物主义者可以承认没有运动的物质存在(即使是暂时的在第一次推动之前的......存在),辩证唯物主义者则不仅认为运动是物质不可分离的特征,而且还批驳对运动的简单化的看法等等。”15形而上学的“物质”不过是“物体”的抽象,是对物质运动的抽象。唯心主义抓住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抽象的物体”就否定了物质第一性的原理,因为那种作为辩证法的形式的“物质”是可变的,易逝的,因而也就是第二性的东西,所以不难理解唯心主义总是和形而上学联系在一起。唯心主义对形而上学的批判总是不彻底的,因为他们都是不独立的阶级意识的表现。马克思写道:“任何一个存在物只有当他用自己的双脚站立的时候才认为自己是独立的,而且只有当它依靠自己而存在的时候,它才是用自己的双脚站立的。” 16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直接证明自己的局限(没有辩证法),而唯心主义却间接地证明了自己的非独立性。
辩证唯物主义正确地指出了辩证法的本体论意义,它把辩证法当作是自然界的根本原则,在辩证唯物主义看来辩证法是自然界的真正灵魂,是物质存在的根本方法。辩证法不仅是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根据,而且就是这些感性现象本身,因为“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17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在劳动者方面表现为动作的东西,在产品方面是当作静止的属性,表现在存在的形式上。”18辩证法的本体论意义就在于指出作为物质的“存在”形式中所凝聚的辩证运动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人类的生产性劳动,马克思指出黑格尔的伟大功绩正在于此。马克思说:“黑格尔的《现象学》及其最后成果——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辩证法——的伟大之处首先在于,黑格尔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成果。”19全部辩证矛盾的存在形式就是感性的现实,但是这种自然界中的辩证的相互联系不能由通常知觉水平的意识来提供,只有马克思才透彻地抓住了感性现实中的辩证法(这是黑格尔所抓不住的,黑格尔仅仅猜到了辩证法的客观性),这就是感性的人的生产性劳动。马克思写道:“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产生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因此通过工业——尽管以异化的形式——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本学的自然界。20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由于把原始的赤裸裸的自然界作为感性的基础,离开人的生产活动理解辩证法的本体论,它也就不能理解感性的自然界的存在。例如,某些自然科学家就是这样,在他们看来只是自然界作用于人,而且只是自然条件到处在决定人的历史发展。恩格斯尖锐地批判了这种形而上学的观点,他指出这些观点 “缺点在于片面性,它忘记了人也反作用于自然界,改变自然界,为自己创造新的生存条件。日尔曼民族移入时期的德意志‘自然界’,现在只剩下很少了。地球的表面,气候,植物界,动物界以及人类本身都不断地变化,而且这一切都是由于人的活动,可是德意志自然界在这个时期中没有人的干预而发生的变化,实在是微乎其微的。21因此辩证法作为感性的实质乃在于人的生产劳动,正如马克思所说:“如果把工业看成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的展示,那么自然界的人的本质或者人的自然的本质就可以理解了。”22
三
辩证法本身并不区分为历史和现实,人和自然界,相反,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23辩证法作为绝对的存在方法是活生生的客观现实,任何自身通过自身的存在都是根源于自身内部的革命性运动,都是对“矛盾”的辩证解决。所以感性现实(人化自然)或现实的感性(物化了的人)作为存在既不是赤裸裸的自然,也不是抽象的人,而直接就是革命的辩证法。
人的工业直接表现为现实的感性,因为“被抽象地理解的孤立的被认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说来也就是无。”24而人的劳动也直接表现为感性的现实(人化自然——工业),因而生产性劳动本身是属于辩证法的对象,不能用“劳动”来代替辩证法,相反把劳动本身的辩证运动揭示出来(当然是用唯物辩证法),一切直观的现象就豁然开朗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指出了私有财产(感性现实与感性本身的脱节)的起源,发展和灭亡的根源在于“异化劳动”,这是某些作者无论如何不能理解的。
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辩证法——人的劳动的运动(异化与扬弃)构成感性的自然界,但是因为至今的一切劳动都不过是作为辩证法的劳动的一种异化的感性形式,这种劳动与其说是感性的具体,毋宁说还是一种抽象,就像对辩证法的抽象一样(黑格尔批判把辩证法当作一种主观的技艺),而生产性劳动是辩证法的全过程就是现实的感性和感性的现实的对立统一的运动。马克思写道:“......直接的感性的自然界对人说来直接就是人的感性”。“自然界的社会现实和人的自然科学或关于人的自然科学是同一说法。”25而自然科学就是劳动(不是劳动又是什么呢?)这样“劳动”就不再是一种主观的,抽象的活动(异化)而就是现实本身。感性的现实和人的感性的统一和“劳动的异化”的扬弃走的是同一条道路。
感性现实中人和自然、历史与现实的对立是辩证劳动的一种异化存在形式,这是由现实的辩证法本身决定的,是由现实自为存在的必然性决定的。这种“对立”只有在社会状态中才失去他们彼此间的对立。26现实的“社会存在”与生产性劳动是同一个说法,但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社会不过是抽象的社会。事实上,社会就是人和自然界的辩证的统一,就是感性的具体,马克思写道:“在被积极杨弃的私有财产的前提下,......无论劳动的材料还是作为主体的人都既是运动的结果又是运动的出发点(并且两者必须是出发点,私有财产的历史必然性就在于此)。因此,社会性质是整个运动的一般性质,正象社会本身生产作为人的人一样,人也生产社会。”27马克思论证了“社会”的辩证构成,这就是社会是历史运动的结果,但同时又是运动的出发点,辩证地自我生产的,这就是具体的现实的辩证法。马克思写道:“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说来才是存在的,......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说来才是他的人的存在,而自然界对他说来才成为人,因此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的复活。”28马克思特别强调:“应当避免重新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个人是社会的存在物。”29所以,社会作为本体论的辩证法就是人的真实的存在的本质。马克思写道:“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0
因此,“社会”本身就是作为自为自在的辩证法,它构成自己的方法就是社会的生产方式,而生产方式统称为生产性劳动。我们知道历史就是生产方式的不断改变(仅仅是改变),所谓时间与空间是在社会的生产方式的运动中形成的,而且人和自然界的对立,人的感性的产生、外化都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正是在社会的自我生产方式中,才蕴含着对历史,人的意识,人的个性化,主体和自由的人格的真正解释,这是黑格尔想要解决而没有解决的,并且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的根源正在于他所存在的那个社会的生产方式。马克思的《资本论》研究的正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31
资产阶级的生产就是资本,资本主义社会整个的现实存在都是由那个社会生产的方式自为地生产出来的。这个生产并不简单,它客观地包括了历史上继承下来的生产方式。这些继承下来的东西(如商品生产、货币和价值)是资本生产的历史必要前提,但同时这些东西又是资本生产发挥功能的结果(这才称得上社会自为生产)。在这里用历史来解释资本的生产无论如何也只是经验的循环论证,因为历史与现实是统一的,而历史是需要说明的,现实社会的存在(包括整个历史)离开社会的生产方式,就一天也不能存在,整个现实和社会(总体上讲)不自己生产自己,谁使他存在,难道是抽象的,现实已不再存在的历史吗?难道是神吗?马克思写道:“神从来不单独是劳动的主人,自然界也不是主人。”32感性的社会现实存在只能是由于社会自身的生产。
我们总是习惯地认为自然界作用于人,人是被迫劳动的,社会是被迫进行自我生产的,逃避这个“不得不进行生产的心理”,使得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因此盘踞在人们的头脑之中。这就是以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以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上去理解......”33的原因,而这个“心理”的根源恰恰在于人们所处的社会的生产方式。马克思写道:“资本主义生产最美妙的地方就在于它不仅不断地再生产雇佣工人本身,而且总是与资本积累相适应地生产出雇佣工人的相对过剩人口。”34似乎是人口的过剩使工人失业,因而产生了“不得不被迫劳动,其实这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决定的。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就是这样的现实的辩证法,它产生了私有财产的关系,马克思指出这种生产方式表明了社会的绝对贫困:“人这个存在物必须归结为这种绝对的贫困,这样他才能从自身产生出他的内在的丰富性。”35(例如拥有、占有等等)这种绝对贫困的标志就是“异化”劳动和资本化,因为占有本身就是一种异化,而劳动不过是形式上占有自然物。
但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现实的客观的结果,是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这是由辩证法本身决定的。从理论上说来,社会生产方式自身中就包含有革命性(辩证的否定),这是任何一个存在物都具有的,事实也正是这样,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靠不断加紧剥削生产者本身而得到提高。按照马克思的科学分析,这种自身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引起了社会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简述这个原理超出了本文的任务)。
生产方式内部的革命变革(这种现实的辩证法是由马克思给我们指明的)。即新的社会的形成过程就包含在感性的社会现实之中。马克思写道:“甚至在统治阶级中间也已经透露出一种模糊的感觉:现在的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36这种变化是由生产方式即辩证法法本身决定的。
所以在共产主义生产方式的社会中,劳动并不被人感觉为“被迫”。社会的自我生产,人和自然界通过自身的存在就不再是难以理解的了。因为社会的自为存在对人来说已经是直接的感性的现实,人的自由的劳动作为积极性的力量(革命的实践)直接地创造着人和自然界的存在,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因而也失去了它们存在的基础。辩证法作为本体论已经成为可以通过人自身的力量得到直接的证实,“自然科学将失去它的抽象的物质的或者不如说是唯心主义的方向,并且将成为人的科学的基础。”37因此,自然科学(生产力)不再是以“外化”和“工业”的形式出现(作为手段),而直接就是人的本质,辩证法也将失去其主观的纯方法论色彩,而直接就是社会的现实和感性。正如马克思所说:“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38
四
人的真正的个性也就是普遍的社会的共同性,个人是社会存在物,是社会生活的确证。马克思写道:“人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同样地他也是总体。”39所谓社会的生产也就是作为社会的人生产。可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却是以一种“异化”的形式生产自己,即以牺牲社会的一部分的存在作为代价,从总体上来说,也就是整个社会处于一种非存在的边缘(外化,异化状态)。因为牺牲工人的社会存在,使工人成为非人,同时也就使得资本家本身也成为非人,并没有因为牺牲了工人的劳动,就使得资本家成为真正的社会的人。可以说,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使整个社会都处于一种“异化” 状态,通过这种“异化”形式的生产方式,维持了资本主义的“社会存在”。
同样,资本主义社会的人也是这样生产出来的,因为牺牲社会的一部分存在直接表现为社会的存在外化于社会,这就使得感性的工业成为独立于人之外的所谓客观的力量。马克思写道:“人如何生产人——他自己和别人,直接表现为他的个性的对象如何使他自己为别人的存在,同时是这个别人的存在,而且也是这个别人为他的存在。”40可是,感性的对象已经从社会存在中分离出去,人们只有通过占有这种证明自身绝对贫困的方式,才能使它(对象)为人所存在。这种生产方式的普遍意义在于,人的个性的形成,同样是通过这种绝对贫困的方式生产出来的。
历史地形成的人的个体不过是社会生产方式对自己本身历史的特殊“继承”的产物,但这种“继承”是一种辩证的“继承”,社会生产以这种方式发挥功能,因此“个体化”标志着社会生产—人的本质力量,人的整体性的日益彻底的现实化。
马克思写道:“人的独立化只是历史过程的结果,最初人表现为种属群、部落体。群居动物......。”41历史的结果并不是指自然而然的“继承”性结果,恰恰是社会自己生产的结果。社会生产方式的变更使得生产者(社会自身)发展的片面性巩固起来,这种片面性和局部生产联系起来发展成独立的个体。本来片面发展所形成的个体是不独立的,但是社会存在的生产方式,使个体在社会中具有独立的意义。马克思写道:“人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42但是个性是建立在生产方式的基础之上的,人本身就是社会活动。社会生产方式的异化决定了人的个性的异化,这种个性由于对象性的现实没有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而成为一种抽象,这种抽象的个性是与现实生活相对立的。
生产方式之一种的生产工具的使用是第一个真正的抽象(列昂节夫),现代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使人的个性成为绝对的抽象,而个性所代表的社会存在也就成为一个抽象的“社会”,这就是“绝对精神”,“主体”和存在的主义的“存在”等等。
但是正如马克思所认为的人不是生来就是费希特派的哲学家,人是象对镜自照那样从别人身上照见自己的,只是由于把别人看作和自己相同的,他才把自己看作人。43同样人也在“工业”(人的力量的公开显示)身上发现自己的感性力量,但由于工业是物化了的感性,因此人自己的“社会”自为属性(主体性)还仅仅是一个抽象(因为人格商品化)。正如马克思所说:“在某种意义上人很象商品,......名则彼得的人把自己当作人,只是由于他把名叫保罗的人看作是和自己相同的,因此对彼得说来这整个保罗以他保罗的肉体成为这个物种的表现形式。”44
因此,个性是生成着的社会的生成物和主体,抽象的个性是“异化”的社会的生成物和抽象的主体。但所谓“异化”的社会是就它的生产方式来说的,而生产的方式乃是属于现实的辩证法的,这个辩证法就是:“通过和私有财产及其富有和贫困——物质的和精神的富有和贫困——的运动,生成的社会发现这种形成所需的全部材料,同样生成着的社会创造着具有人的本质的这种全部丰富性的人,创造着具有丰富的全面而深刻的感觉的人,作为这个社会的恒久的现实。”45
参考文献: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20卷第573页
②列宁《哲学笔记》第241页
③列宁《哲学笔记》第240页
4列宁《哲学笔记》第246页
5列宁《哲学笔记》第247页
6列宁《哲学笔记》第236-237页
7列宁《哲学笔记》第237页
8列宁《哲学笔记》第251页
9列宁《哲学笔记》第253页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第43页
1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第86页。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103页。
13恩格斯《路德维希在·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单行本第50页。
1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第88页,
15《列宁选集》中文版第二卷节276页
16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第86页
17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第83页
18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185页,
19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第120页
20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第85页
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0卷第574页。
2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第85页
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0卷第519页
2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第135页,马克思在此阐述的是黑格尔的观点。
2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第85-86页
26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第83页
27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第78页
28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第79页
29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第79页
30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单行本第52页。
31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86页
3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第55页
33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单行本第50页。
34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838页
3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第81页
36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12页
37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第85页
38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第77页
39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第80页
40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第78页
4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497页
4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21页
43参阅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67页附注。
44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67页附注。
4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第83页
马克思《1844年 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研究论文《辩证法的本体论意义》由吴明山先生写于1986年7月,获国际著名哲学家时任北京大学哲学教授熊伟先生高度评价。熊伟教授批复如下:
明山同志:
思想深刻,且得大端,不虚用功。
微引不空,颇有体会。
若未获发表,亦不奇怪,徒对读者要求过高。
文需微引。尤贵条晰清楚,虽少而有逼人之功。
亦有好多厌简者,惟余唬人之力矣。
天地之大,情义至广,不陷侷促,自得其乐。
熊伟
1987.4.22
此论文尘封32年,适逢国内学界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特此奉献,希望能够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作一份微薄的贡献。
版权所有。吴明山先生保留所有权利。未经作者许可,本文本的任何部分不得复制或以任何形式转载。
Copyright © by Mr. Mingshan Wu. All rights reserved. No part of this text may be duplicated or republished in any form without the permission of the author.
下一篇:刘高峰:雨露荷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