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推荐

王法艇|王法明:对文字的热忱,是一种爱和自由

王法艇:2019-03-24   来源:原创
评论:(0)   阅读:(780)

分享到:
摘要:

按照教科书上对“优秀文字工作者”的定义,王法明可谓是标准中的标致;换一个角度看,这位脑门光亮,嗓门洪大、富有个性、严谨利索、身材微微发福的时评人还有一种艺术范的气场。

“喜欢文字和文字蕴含的文明,喜欢它所包藏的隐秘、陌生、美和恰当的惊奇。很多时候,文字的滂沱给我赐予了只有伟大作品才有的感觉。”他说,沿着这种感觉写作,不惮落伍和拙笨,这也回答了为什么他的作品总能够保有一点文华和奇异,甚至美感和陌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有助于作品巧妙而机智地挣脱自我的审美惯性,借助语言的机锋和文字背后的想象力而达到不受设定的新意——对文字世界的热忱,是一种爱,也是一种自由。

“我必须承认我的拙笨,除了真善美的涵泳和浸润,我的写作缺乏必要的技巧,我只不过是在反复确认人的真实存在环境与世间的蓬勃。这是一种漫溢着汉代文风与盛世的确认。”读者可以发现,在他的作品中书写了一些区域性的、小字号的古代文人与轶事,人与事约定的主题大多是抱持着正义、善良和不朽的意识,却又共同分享了被时间的火山灰深埋的普遍性命运。由此,我认为,在他的文字世界里面,即使是去渴望一种局部的、短暂的的不朽,也不过是在传承着一种古典的温热和虚幻。作家远比作品更脆弱,文字世界的爱,本身就具有不灭的形式。我相信,固有的价值体系再也不能为“我们的文字”理智提供相对“永恒”的担保。从这个角度上来看,法明的文字就在于深度惊醒着爱和自由,它如夜雪一样洁白,与良知一样深邃。

本雅明说:“天使站在废墟上回望历史”。在书写一系列有关故乡的叙事中,法明采取了一种在废墟沉迷的方式去审视故土的精魂,去拟代性地想象那篇土地上的的神奇流布和荒谬传说。他并没有新鲜的辞丽,也缺少所谓的视角,在组诗《故乡:时光的平衡式》中,所散发了太多不厌其烦的爱、挚爱和沉溺的爱,当然还有奔宕自如的自由属性——这让他的作品显得缺少卓越的才情,但在我看来,这恰恰是他的世界里文字所自身附着的光辉和朴素。

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王法明,读书时节正是社会价值和信息世界激剧多元的年代。“夫子积学,以就懿德”,他从理性的学科中发现逻辑的缜密,当然也吸附了精华并精巧运用——将冷僻的事理通过质感文字和技巧展现得生动恰当——这为他提供了机锋和表达的丰富性,也淬炼了他在万千事理中明辨是非的智性和澄澈。

海德格尔说过,文字唯有经常以沉默形式来讲话。这样理智的表述,同样也含蓄地佐证了王法明个人的品性。安徽大学毕业的他有自己的使命和责任,而非个人世界之外的负担——在文字中铸造或搏击,或许两种方式的交叉。他喜欢麦克阿瑟的名言:如果失去了热忱和自由,灵魂就不再飞翔。

一杯清茶,热汽升腾,缓缓游荡一室,宽大的玻璃窗泛着初夏的安静。一盆花,生机盎然,倚墙的书柜一尘不染,一如主人的格致和写照。打开电脑,一行字句烛照精神:

“要有梦想,即便遥远。”

作者王法艇: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务院国资委中央企业文学专委会委员,国务院国资委十佳评论员。

 

我要赞一下 (0)

文章评论

  

最热评论

意见反馈

请点击我要留言提出您的宝贵意见

联系方式

电话:010-56142345    邮箱:wenyitongbao@126.com

中国青少年作家委员会     文艺通宝编委会     北京文易通宝文化传媒中心  北京满堂红广告服务有限公司   本网站坚持原创,反对任何形式的抄袭和克隆。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京ICP备12030317号-2        本文观点属于作者,如有侵权,证据充分,本网站负责协调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