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下山了,路两旁亮起了路灯。我在想:这在20 年前是无法想象的事情,乡亲们无论是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都提高到一个全新的层次。走着走着,看见一个路灯下竖着一块大牌子,上面醒目的写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忍不住轻轻地读出声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20多年前,离开家乡,可以用一个词:“逃离”。不是不热爱自己的家乡,而是处处感觉“窒息”。
我的家乡在安徽与河南交界偏远的一个小村庄,这儿属于别人口中“三不管”地带,治安特别差,乡干部该管的,睁只眼闭只眼,不该管的,大耍威风。民风可谓淳朴到无知愚昧。
清楚地记得小学时一个女同学,由于家里穷,哥哥娶不上媳妇,于是父母用14岁的她换亲,(哥哥娶她丈夫的妹妹,她嫁嫂子的哥哥。)17岁时,花一样的年华,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妈!
清楚的记得初中时,村子里有一个比我年龄大一岁的小女孩,当时16岁,长得尤其漂亮,忽闪忽闪的大眼睛楚楚动人。她有一次在自家门口的马路上,被一个路过的20多岁街霸看中,直接掠去,街霸告诉女孩的家长,这个女孩我娶了。谁知女孩的家长不但不报警还挺高兴,觉得农村人高攀了街上人,一个月不到,街霸把女孩糟蹋过之后,不想要了,又把她送回来了,这件事就这样不了了之。
高中时,从临泉通往我家乡的一条泉河路开始重修,之前是石滓路,听说要修成柏油路,动工后,一年回家是残路,五年回家是残路,许多年回家还是尘土飞扬的半成品路面,坑坑洼洼,30公里的路途农班车走走停停,需要三个多小时的颠簸。
家乡与河南省的界限是一条洪河,为了来往方便,修了一座洪河大桥,这座桥工程之巨大,之雄伟,应该说在当时我们那地方是之最了。桥主体竣工之时,我正上初二,语文老师带领我们班级去参观,靠我省的引桥一公里左右修好了,但靠河南岸的引桥却还是一个大坑。2015年,驱车回家,靠车载导航导到洪河大桥旁,22年之久,这个大坑依然存在,当初如此宏伟的大桥早已变成危桥,后来我们多绕了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才到家。
那个年代家乡的计划生育更是不敢想象,却实实在在的发生着,哪家超生了,乡村干部就会领着一群地痞流氓去扒房子、灌麦子、牵老黄牛,只要是家里稍微值钱一点的东西,都会被这些合法的计划生育干部洗劫一空。
这些只是久远记忆中的冰山一角,在那个懵懂的年纪里,我说不上来家乡的味道,只是闻到空气里到处充斥着野蛮、蒙昧、贫穷、无知!印象里天气也似乎阴阴的,阳光似乎照不到那小小角落的家乡!所以我拼命读书,“逃离家乡”是我的梦想。
当我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靠知识改变了自己的命运,那个魂牵梦绕的家乡啊!虽然有许多不愿看到的现象,但我还是一年至少回去一趟,因为那里有我牵挂的两鬓斑白的父母。
许多年过去了,每一年的每一次回乡,家乡似乎都在悄无声息、潜移默化地蜕变着。
首先是道路。2013年滁新高速通车,同年从县城到我家乡的泉河路也全面竣工。之前,我回一趟娘家,早上6点从合肥出发,往往到当天晚上5点多才能到家,途径淮河,客车需要乘轮渡,三百多公里的路程,往往需要一天时间颠簸。现在有淮河大桥,有滁新高速,早上6点出发,上午十点多就能到家。家乡的条条土路变成了条条水泥路,并且修到家门口。
其次是房屋。别墅样的小洋楼鳞次栉比,家乡的青壮年农闲时都外出打工,挣了钱拿回来学着城里人盖起了洋楼,院外种些瓜果蔬菜,院内栽些花花草草,原来的土房没了踪影,砖瓦结构的小房子也很少见了。
还有交通,年轻一些的人家里似乎都购买了小汽车。卫生方面,原来厕所是旱厕,特别是夏天,苍蝇嗡嗡叫,现在政府出资家家改成了抽水式马桶。自来水也通到各家各户。
家乡原来是贫困县,人口众多,近几年扶贫政策倾斜到那儿,仿佛太阳也多停留在那里一样,六十岁以上的老人每月都能拿到养老金,还有各种专职专款的扶贫项目。
前几天回乡,傍晚时分,夕阳红彤彤的照射着玉米大豆的秧苗上,我漫步在乡村的水泥路上,路两旁栽种着一些风景树,有乡亲大妈从身旁经过,笑哈哈的招呼着:“走啊,跳舞去!”我惊讶不已:“在哪里?谁教跳舞?”乡亲依然笑哈哈的说“政府派下来的呢,在前面的小广场。”我更惊讶了:“农村,还有广场?”“是啊是啊,也是政府给搞好的呀,广场上还有许多健身器材呢”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我看到不远处的一片灯光明亮,音乐声远远传来,一群男女老少正随着节拍笑呵呵地讲着话,扭动着身躯。真好!一片歌舞升平。
太阳下山了,路两旁亮起了路灯。我在想:这在20 年前是无法想象的事情,乡亲们无论是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都提高到一个全新的层次。走着走着,看见一个路灯下竖着一块大牌子,上面醒目的写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忍不住轻轻地读出声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第二天打算返回,我走出家乡的村子,阳光正白花花的照耀着家乡的大地,天空湛蓝湛蓝的,没有一丝乌云。我心里想:有太阳照耀着,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