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推荐

张绍宽:符继明与他的《誉京堂》裱画店

张绍宽:2021-03-11   来源:原创
评论:(0)   阅读:(773)

分享到:
摘要:

符继明的故事简单而又平凡,但正是千千万万个像他这样的北漂一族汇成了改革开放的大潮,促进着城市的发展,减少了城乡的差距,实现着让全体人民都过上幸福日子的美好愿望。

十多年前,一位北京老画家为我画了两幅传统中国画,一幅是钟馗,一幅是布袋和尚,一直为我珍爱收藏着。闹新冠疫情的这一年,在家中闲着无事便又在书纸堆中翻出来观赏,感觉有些旧了,便决定拿到市面上装裱,在家中挂一挂,不然就可惜了。

真是无巧不成书,善于书法和篆刻的贾老师约我去琉璃厂一个裱画店朋友处坐坐,我欣然允诺。

对琉璃厂我还是很熟悉的,前些年经常去那里逛。那儿不仅有许多店堂可以观赏书画,买笔、墨、纸、砚等文房用具都很方便,同样也有许多裱画的小铺面。

琉璃厂是书画家及书画爱好者青睐的地方。东西琉璃厂小巷里曾经留下我不少足迹。那不宽的道路两旁挤满了琳琅满目、古色古香的门脸铺面房,迎头望去,一块块风格不一、大小不同的金字门匾展示着各自不俗的风采,同时也招睐着全国各地的书画、古董、文玩、及文房四宝的爱好者及世界友人。

  

琉璃厂有最著名的荣宝斋,以及经营书画的林林总总近百家的店铺,迎来送往,买卖兴旺。随着传统文化的兴盛发展,琉璃厂文化市场规模越来越大,不仅仅是琉璃厂东西两条街商号越来越红火,同时带动着南新华街两侧的商号也风生水起,雨后春笋一样地发展起来。

琉璃厂地区属于京都重点文物保护地区,旧北京遗留下来的民居,在这里都得到了较好的保护。为了市容市貌的需要,临街两旁的房屋都做了美容装饰,胡同深处的房屋及临街的房子已经少有北京人居住了,多数租给了在这儿经商的外地北漂一族。

“誉京堂”裱画店在琉璃厂南面大街的东侧,其主人是来自河南农村的一个叫符继明的中年男子。

1996年初中毕业后,符继明随着改革开放初期的打工潮去浙江打工。那一年他还只有十六七岁,还是学生。孩子年龄的他,身体怎么能扛得住建筑工地的劳累呢。连续三个月的工作让他吃尽了苦楚。于是他决定再不能干这种既繁重又挣不了多钱少的苦力活。

农村里有能力,有胆量的男人都纷纷离开家乡奔往各个城市,人们都想抓住改革开放的机会到外面闯荡一番,在人生道路上有一番作为。然而,作为十多岁的刚初中毕从来没出过远门的符继明,既没有外出的生活经历也没有一技之长怎么能迈出这艰难的一步呢?

值得庆幸的是:已经离家在外多年,在北京站住脚的堂姐,堂兄想到了仍然在家没有活干的符继明,于是接他来到北京,帮助他走出了迈出农村,走入城市的第一步。

符继明说,那是97年,正是香港回归的那一年,他站在北京住所的房顶就能看到为庆祝香港回归,而在天安门前燃放的焰火。

在北京,符继明先在一家餐馆前台做接待。一个月后,他觉得这份工作仍然不是自己想要的活。尽管劳动强度比干建筑小一些,自己也能胜任这个工作,但这项工作还是不能让人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和才智。于是他又换了一项工作,做书画装裱匠。

有一个要好的同乡在京城做字画装裱生意,为他介绍到一份这样的工作。他先是学徒打工,渐渐地,自己能上手了就独立操作。那时候,生活条件很艰苦,四五个小工挤住在一间房,住上下铺,每月的薪酬只有700元,且只管住不管吃。

打工一段时间后,符继明渐渐的学会和熟悉装裱书画业务流程,于是他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自己独立开店!这样既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又能独立自主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

在经过一段紧张的繁忙之后,苍天不负有心人,符继明自己终于如愿以偿的在琉璃厂附近开起了自己的裱画店。

5.jpg

对于装裱这一行,我也並不陌生。几十年来喜欢收藏,必然也少不了与装裱店来往,有时候到装裱店去裱画,有时候站在那里,观摩人家干活,有时甚至入迷到一站就好半天。

一摞摞高大的纸壁、宽大平展的裱案,排笔、浆刷、板刷、镊子、针锥、尺板、起子、各种刀子及砑石等等。由于工艺流程多,工具家伙事也多,有那么一阵儿,我也简单的买了几件裱画用具,尝试着自己干一干。谁知道,不干不知道,真正干起裱画,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那一年,我也揽了一档子活,给一家新建的餐厅提供酒店装饰字画。我把自己收藏的一些字画拿出去装裱。而一般的小些的画框就亲自动手做。当时还是用铝合金材料做画框,比较简单,做了七八个规格较小的框框之后,一幅挂在前厅一丈二长的画,自己就做不了了。那一天十分寒冷,我把两个内弟也叫了来,用一辆平板三轮车送那一丈二的大画。由于那一张大画的画框没有匹配的玻璃,而是用了三块玻璃拼在一起,美感度降低很多。酒店老板不满意。

那一次活没做好,我很内疚,降低我对装裱行业的积极性,后来就没有继续干。反观符继明先生做的画框十分精巧,内秀,细致而有力度。完全可以称得上能工巧匠。

正如符继明所说:“工作是很普通的,很平常的工作,也出不了名,也成不了家,就只能是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干好每一次活,赢得用户的口碑。这才能站稳脚跟,迎来客户才能扩大业务”。

贾炳群老师是书法篆刻家,书法与篆刻的水平都堪称一流。相当多的媒体都予以报道过,笔者也曾写过一篇采访贾老师的文章。

对于贾老师,我已经是很了解了,贾老师也有在琉璃厂做篆刻生意的经历,正是那许多年的磨砺,艰苦创业,让贾老师在北京,这个文人荟萃的地方,也闯出了一片自己的天地。那些年贾老师在琉璃厂没少接触人,符继明就是接触后交下的一个朋友。

贾老师为人热情仗义,爱喝酒。可以想象,远离家乡,漂泊在外的人,谁不愿意有几个志同道合能聊的来的朋友呢!

在贾老师的陪同下,我来到南新华街86号时,一扇普通的小门敞开着,一条狭长的门洞,门洞两侧堆放着许多做画框用的原材料。

待转过一个弯儿再往右看时,隔着玻璃窗才是裱画店,符继明就是在这里工作的。

贾老师热情的向我介绍了符继明。符继明与我一样的身高,朴实憨厚的笑容,给人以十分的好感,主人尽地主之宜,停下自己手中的活,为我们沏茶,和我们聊天。

入冬之后的北京天气格外寒冷,与我们常常待在温暖的室内不同,符继明的工作室,尽管有暖气,但因为平房比不得楼房严实,显得冷清。想一想他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的,确实很辛苦。

由于是傍晚了,符继明坚持要我们留下用餐,于是摆起了一张小桌,在隔壁的小餐馆,要了几个菜几个人小酌起来。

贾老师是个热心肠,杯酒下肚后打便开了他的话匣子。说起了他的创业之路,说起他结识的一个个朋友。说起了小符、说起了我,又说起了我给他写的文章,要我给小符也写一篇,在朋友圈中介绍一下,並且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

生活中我确实喜欢写作,特别是退休之后也有了闲余时间。有些人说“作家、作家,就是坐在家里写作。其实不然,作家是要有大量的生活素材的,那么生活素材从哪里来呢?就是要靠走出家门广交朋友,在生活寻找、挖掘素材。

对于贾老师的提议,我乐得接受,但小符一旁连说“不用写,不用写!我一个普通人,干什么活都是平平常常,普普通通,没有什么可写的地方不像你们不是书法家,篆刻家就是画家,都做出了很多成绩值得宣传”。

那一次,尽管小符一个劲儿的说不用写但我还是把这件事记在了心上,并且和小符互加了微信。

时间过得好快,转眼间就要到年底了,小符为我裱的画已经挂在了我的房间,而贾老师托我的事儿还没有完成。眼见得疫情又严重了起来,人们之间又都很少串门,我想着这件事不能拖过年底了。

低调做人的符继明并不想让我写他的故事,在我的一再要求下,发过来几张图片,才使我知道了聊天之外,他的“誉京堂”装裱店还经过一次重大的挫折。

一年前,北京实行起一阵“拆房打洞”的政策,即把所有的违规门脸房通通拆掉,“誉京堂”的门面也被无情的拆毁。一时间,“誉京堂"的生意一下子沒的做了。

“誉京堂"的生意虽然不大,但那也是符继明一家四口人的生活来源。他的妻子为此病倒了,住院了好几天。那一段时间他的家庭没有了欢乐,工作与生意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在说起这件事时,小符的表情依然是平淡的,对于“拆墙打洞"拆掉它“誉京堂”的门面能理解、能忍受,从这一点能感觉的到他是一个大度的人,顾全大局的人。

小符说的话一点不假,他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裱画匠,是一个普通劳动者,没有惊天动地的事业,没有出类拔萃的个人业绩,但谁能说不是向符继明这样千千万万个外来打工者充当了北京发展的主力军,不正是他们的辛勤劳作促进了北京的发展与进步吗!

说起生活中最让符继明难忘的事情,他感慨地说超一件令他终身难忘的事。

有一次他接到一个大活,这个活能给他带来很大的效益。正当他高兴之余,准备突击这一批活时,却忽然收到家中母亲病重住院的消息。

工作不好耽误,家庭也不能不顾。为了做到两不耽误,他联系了同行好友继续完成顾客的工作,自己则急匆匆的赶回家侍候母亲。

母亲的病需要做手术,但医院给予的告知是病人体质太差病情又很重,手术的效果未必好,劝家属们放弃。然而,符继明否决了医院的意见,坚持要做手术。结果证明做手术是正确的选择,手术成功了,老人在手术后又生活了很多年。

对于这一件往事,我感觉符继明应该为自己的决定而自豪,由于自己的努力,挽救并延长了母亲的生命。绝对是值得自豪的事情。

父母的恩情比天高,比海深,做儿女的谁不愿意父母能益寿延年呢!但在关键时刻,又有几个人能起到关键的作用呢?符继明做到了。

眼下除了工作在北京琉璃厂之外,符继明在天津还买了一处将近100平米的住所。妻子带着两个上学的孩子在那里生活,他也会在节假日过去与他们团聚。

符继明说他沒有做出什么值得宣传的业绩,对于此,我感觉不是这样。虽然说他确实是平凡的北漂族中的一员。但是由于他的努力,他改变了自己及自己一家人的命运,他用自己的才干与智慧,通过艰辛的努力克服了生活道路上的种种磨难终于使自己从农村走进城市。

从一个祖上靠天种地吃粮的农耕家庭,改变成为一个在城市生活工作的家庭。

这一命运的转变难道不是他个人奋斗与努力的成果吗?这怎么能说是平淡无奇呢?

符继明的故事简单而又平凡,但正是千千万万个像他这样的北漂一族汇成了改革开放的大潮,促进着城市的发展,减少了城乡的差距,实现着让全体人民都过上幸福日子的美好愿望。

作者简介:张绍宽、男、1953生人,1969年到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后回京。中文大专学历。喜欢散文、杂文、短篇小说、曾用网名“冰雪消融”写博客百余篇。爱好书法、围棋等。曾有散文“和风细雨人定湖"发表在“北京西城报"、人物专访“访书法家张旭"发表在“中国矿业报"等,文笔简练朴实,深受读者好评。其中小小说“红色康乃馨"在2003年西城区抗击“非典”文艺作品中被评为优秀作品奖。

 

 

我要赞一下 (1)

文章评论

  

最热评论

意见反馈

请点击我要留言提出您的宝贵意见

联系方式

电话:010-56142345    邮箱:wenyitongbao@126.com

中国青少年作家委员会     文艺通宝编委会     北京文易通宝文化传媒中心  北京满堂红广告服务有限公司   本网站坚持原创,反对任何形式的抄袭和克隆。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京ICP备12030317号-2        本文观点属于作者,如有侵权,证据充分,本网站负责协调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