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对位格天的祭祀礼拜是孔子思想的精髓, 偏离这个核心都是对孔子的修正与背叛,神化孔子本人正是对位格神的亵渎与无礼,复礼不仅要恢复对位格天的祭祀礼拜仪式, 更要恢复对“礼”的正确认识。
本文从圣经的视角解读中国文化的核心礼,由吴明山先生授权发表。
一, 导论
(一)核心-
礼,初文作“豊”,始见于商代甲骨文。“礼”本指祭神、敬神,引申为表示敬意的通称。古代在祭祀活动中逐步形成的规范,演变为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以此相适应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1)“礼”既是一种社会政治理想,又是一种伦理道德规范,贯穿中国历史:“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中国古代文化就是‘礼’的文化,中国古代政治就是‘礼’的政治,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礼’的历史。”(2)
“礼”是儒家学说的核心范畴。《论语•季氏》篇记载孔子曾教育其儿子孔鲤说:“不学礼,无以立。”(3)《论语•尧曰》篇还记载孔子谆谆告诫弟子们说:“不知礼,无以立也。”(4) 《礼记•曲礼》云:“道德仁义,非礼不成。”(5) 在孔子看来,“礼”是人生在世的根本,不学礼、不知礼就难以在世上安身立命。“礼”是天地间一切事物的关系和秩序的规范和准则,《礼记•乐记》说:“礼者,天地之序也。”(6) 这从形而上学的高度论证了“礼”至高无上的地位,也就是说,“礼”在儒家学说中是与天一样具有形而上的本体论地位。
(二)偏离
然而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或王朝的更替,礼的形式主义趋于极致,渗透于宗法制度、分封制度、畿服制度、爵位制度、土地制度、赋贡制度、军政制度、刑法制度、职官制度及其他各种政治制度之中,礼的核心-对位格天的祭祀礼拜被丢失殆尽,礼仪本身成为一种宗教,一个没有礼拜对象的宗教(礼教)。儒家沿天论, 道论,理学,心学,功夫论的方向发展,越来越背离孔子思想,不仅没有达到修心养性的目的,也没有能够治国平天下。
(三)失败.
秦汉以后儒家倡导的“礼教”被统治者纳入政治体制之中,它制定宗教生活,政治生活,社会生活,乃自私人生活的一切规范。到了晚清,康有为设立孔教,(7)尊孔子为教主:“主张废除一切淫祠,令天下人专祀先圣孔子”(8) 进一步神化孔子,以拜孔代替拜神,这本身就是对孔子思想的背叛。五四新文化运动后“礼教”成为激烈批判的对象,“礼教”甚至与“吃人”联系起来,标志着礼教的失败:“一部历史里面,讲道德说仁义的人,时机一到,他就直接间接的都会吃起人肉来了。”(9)
(四)分析
导致礼教错误和失败的原因是儒家对孔子思想的背离,这种背离的原因是中国历代统治者丢掉礼的对象-位格的天,将礼形式化,以对人的崇拜特别是对帝王的崇拜代替了对神的崇拜,由此发展出礼教的繁文缛节成为束缚人民的工具。
然而礼教的失败并不是礼的失败,孔教的失败并不是孔子的失败,签于礼教对礼的错误认知,本文拟从圣经的视角解读儒家之礼。
二,本论
恢复对位格天的祭祀礼拜是孔子思想的精髓, 偏离这个核心都是对孔子的修正与背叛,神化孔子本人正是对位格神的亵渎与无礼,复礼不仅要恢复对位格天的祭祀礼拜仪式, 更要恢复对“礼”的正确认识。
(一)天的位格性
1、 天
“中国古人相信天是世界的真正主宰。”(10) 中国古人所认识的“天”是一个有意识的存在,然而自商周之变以来,“天”的概念渐渐失去其位格的意义。所谓位格就是一种意识性,“我”性,在圣经旧约中,神将自己的名字告诉摩西,这个名字就是“我是”(汉语音译为耶和华) 说明神是一个独立的位格,这个位格(意识性)比宇宙还要大,可以用“位格天”来表示。“天”的概念不是孔子创造的,而是从周而来,周的天的概念源于商的“帝”的概念。商时期的“帝”是一个有意志,有意识,有位格的神:“天与帝都代表同一位至高主宰,并且周朝建国系由这一位‘统治者’所认准。”(11) 孔子畏天命,显明孔子的“天”的位格性:“孔子敬畏天命。天命之可畏,在于天不单是默然不语,也会赏善罚恶。天是有意志的,否则畏天便不可解。”(12) 春秋之后,“天”的概念渐渐演变为自然的“天”:“从孔子以后的儒家思想却把至高的位格-‘天’-理性化了(亦即去位格化)。剥夺位格后的天只能变成任人操作的解释工具,被统治者利用来证明其统治的合法性。”(13) 后来越来越偏离位格神的思想,而沦为“道”,到了宋明之后,更是沦为“理”, 其位格性愈来愈弱:“孔子所体验的‘默观天’,虽隐含位格,但另一面与孔子领悟的仁心,及后来《中庸》和宋明理学所契会的心性本体或天道本体,实非隔而为二,却本是一个本体,因而后来所用‘天道’一词所言的最高真理,并不排斥其隐含位格的可能,只是理论分解和陈列的方式与孔子不同而已。”(14)
2、旧约中的位格神
旧约中的位格神耶和华与位格天有什么关系呢?表面看来没有任何关系,耶和华神向摩西显现,并启示自己名字是“我是”(汉语音译为耶和华):(出3:13-15)汉语和合本的翻译是不准确的,这段关键性经文可以这样表述:“摩西对神说、我到以色列人那里、对他们说、你们祖宗的神打发我到你们这里来.他们若问我说、他叫甚么名字、我要对他们说甚么呢。神对摩西说、我是‘我是’。又说、你要对以色列人这样说、那‘我是’打发我到你们这里来。神又对摩西说、你要对以色列人这样说、耶和华你们祖宗的神、就是亚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打发我到你们这里来。‘我是’是我的名、直到永远、这也是我的记念、直到万代。” 这里“是”是一个系动词,表示存在,神所强调的是他的位格, 这个“我”就是绝对的位格,独立,客观,永恒地存在着,这个“我”就是宇宙的神。
3、新约中的位格神
对于作为外邦的中国人来说位格天仍然是一位未识之神,就像对于使徒时代的雅典人一样,正如保罗在亚略巴古的讲道所说的。(徒17:22-28)
位格天是谁呢?那名为“我是”或“我在”的绝对的“我”是谁呢? 在约翰福音中他被定义为“λόγος”(话语或道)“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 (约1:1) (Ἐν ἀρχῇ ἦν ὁ λόγος, καὶ ὁ λόγος ἦν πρὸς τὸν θεόν, καὶ θεὸς ἦν ὁ λόγος )(15) 太初只有“道” (λογος),除了“道”没有任何其他存在,他就是那名为“我是”(I AM)的绝对位格“我”。“神”是他相对于他所造的宇宙万有的关系的性质,是他的身份,就像一个人,当他生了孩子,他就被称为父亲,当他娶了妻就被称为丈夫,同样当这“道”创造了宇宙,他就被称为神,约翰福音希腊文原文用“προς”这个介词后面跟宾格的“神”字表示道指向或无限接近于“神”这个称号,“προς”后面带与格的“神”才可以被翻译成与神同在。(16)约翰福音一章第一节中的“道是神”,希腊文的这个神字前面没有冠词,表示主词“道”的性质或潜在性质:“道”是神性的, 好像一个男人是(潜在)父性的,或夫性的一样。
基督作为创造宇宙的“道”(约1:1,来4:12,启19:13)是位格的(person)原初的 (original),永恒的(eternal),独一的(only),永生的(living),全能的(omnipotent),遍在的 (omnipresent),全知的(omniscient),无形式的(formless):“超乎众人之上、贯乎众人之中、也住众人之内。”(弗4:6)他既在宇宙之内又在宇宙之外,既在地上又在天上(约3:14),既在天的这一边同时又在天的那一边:“闪电从东边发出、直照到西边.人子降临、也要这样。”(太24:27) “因为人子在他降临的日子、好像闪电、从天这边一闪、直照到天那边。”(路17:24)既在形而上学领域为“道”(Ἐν ἀρχῇ ἦν ὁ λόγος, )(约1:1)(κέκληται τὸ ὄνομα αὐτοῦ ὁ λόγος τοῦ θεοῦ)(启19:13)同时又在现象宇宙为“万主之主,万王之王”(βασιλεὺς βασιλέων καὶ κύριος κυρίων.)(启19:16)所以基督就是那位“我是”(17)。肉身的耶稣是那位“我是”的显现,基督“在一切被造的以先.万有都是靠他造的、无论是天上的、地上的、能看见的、不能看见的、或是有位的、主治的、执政的、掌权的、一概都是借着他造的、又是为他造的. 他在万有之先.万有也靠他而立。”(西1:15-17)显然,他比宇宙大得多,是那个绝对的位格“我”:“耶稣基督、昨日今日一直到永远是一样的。”(来13:8)
(二) 天与人的关系
1、桥梁
人与位格天的一种积极而主动的关系,这个关系就是“礼”。“礼”并不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礼仪,而是指对位格天的一种专门的祭祀活动,一种神圣的宗教仪式,这种宗教礼仪是人与位格天沟通交流,建立关系, 使人与天处于一种正确的关系之中。在基督教神学中,人与神的正确关系被定义为义(Righteousness), 这种正确关系来自于信耶稣是主(我是),保罗在罗马书中引用创世记15:6 (亚伯兰信‘我是’,‘我是’就以此为他的义):“亚伯拉罕信神、这就算为他的义。”(罗4:3)既然信耶稣是‘我是’,那就必须向他行“礼”,这才是正确的(称义),否则就不是真信, 就好像如果我们相信一个人是皇帝,自然就要向他行礼,除非我们不相信他是皇帝。所以只有“礼”才能表达天人之间的正确关系。
在中国,自商周之变以来,这种天人之间的关系已经遭到破坏,只有恢复人与天的正确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国家,家庭等社会关系才能达到一个理想的状态即仁的状态。仁的状态是由人与天之间的正确关系(礼)决定的: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18) 由此可见“礼”对社会关系的决定性意义。鉴于“礼”的极端重要性,孔子竭力倡导“克己复礼”的实践原则。“克己”是指自己要全力去做的意思,类似于圣经中“你要尽心,尽力,尽性爱耶和华你的神”,然而孔子所表达的对位格天的敬拜不只是是停留在一种内心的状态,而是表现在外在的礼拜祭祀活动之中。
礼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仪式,更不仅是一种社交礼仪。而是一种必须尽力恢复的礼拜祭祀行为。礼是天下归仁的前提和条件,要达到国泰民安,天下归仁,就必须克己复礼,恢复对位格神的礼拜和祭祀,这就是孔子倡导克己复礼的原因。
2、对象
A、 孔子的认识
孔子对看不见的位格天的“在场”有明确的认识。位格天的无所不在(Omnipresence),无所不知(Omniscience)对孔子来说不是哲学的思辨,而是表现在人的祭祀行动,即对位格天所行之礼之中。孔子在八佾篇中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19) 位格天真实临在,知道我们的一切思想和行为,孔子对此有强烈的意识,所以,他所创立的礼论有明确的对象—位格天,对位格天的礼拜仪式不会成为一种空有其表的形式主义。
B, 耶稣基督
(1) 被杀的羔羊-祭祀礼拜的核心
从亚当开始,到亚伯,挪亚,亚伯拉罕,以撒,雅各,到亚伦,撒母耳,再到以利亚,献祭贯穿历史,直到主耶稣亲自以自己为祭献上,使献祭终止, (但 9:27) 可见献祭在以色列历史,甚至人类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当亚伦献了挽回祭之后,瘟疫立即停止了:“亚伦照着摩西所说的拿来、跑到会中、不料、瘟疫在百姓中已经发作了.他就加上香、为百姓赎罪。 他站在活人死人中间、瘟疫就止住了。”(民16:47-48)当菲尼哈杀了心利之后,瘟疫立即停止,因为菲尼哈为以色列人献了挽回祭:“祭司亚伦的孙子、以利亚撒的儿子非尼哈看见了、就从会中起来、手里拿着枪.跟随那以色列人进亭子里去、便将以色列人和那女人由腹中刺透、这样、在以色列人中瘟疫就止息了。”(民25:7-8)由此可见献祭的重要。没有献祭,罪就不能被赦免。
被杀羔羊的替代性牺牲是历史上献祭制度背后的本体,旧约献祭的条例是影儿,本体就是耶稣基督:“律法既是将来美事的影儿、不是本物的真像,”(来10:1)赦罪并不仅是神的一个简单宣告,而是耶稣基督在宇宙背后的替代性牺牲的行为。这个终极牺牲才是历史上献祭制度背后的本体,是宇宙中一切力量的源泉:创造的力量,生命的力量,复活的力量,医治的力量,成圣的力量,赦罪的力量都源于主耶稣:“基督献了一次永远的赎罪祭、就在神的右边坐下了.从此等候他仇敌成了他的脚凳。因为他一次献祭、便叫那得以成圣的人永远完全。”(来10:12-14)主耶稣对瘫子说:“你的罪赦了,”瘫子就痊愈了(太9:5,路5:23)瘫子的罪到哪里去了呢?罪不会自动消失,就像能量不会消失而只能被转移一样,瘫子的罪其实是被主耶稣在十字架上的牺牲背负了,替代了,“耶稣被钉十字架之前的事奉是提前支取在十字架上所得的荣耀。”(20) 如果没有这个替代性的交换,那个瘫子的罪还在他身上。如果没有替罪羊(神的羔羊)来背负我们的罪,我们的罪还在我们身上,我们就不可能从魔鬼的捆绑中解放出来。大卫犯奸淫并故意杀人的罪,难道他痛哭流涕真诚悔改就能除掉他的罪吗?一个杀人犯虔诚忏悔就可以免罪吗?不能。如果没有替罪羊将他的罪背负去,他的罪永远在他身上。这个替罪羊就是大卫的子孙耶稣,是耶稣背负了大卫的罪,救了他的命和他的国,所以大卫称他的后裔基督为主:“ 法利赛人聚集的时候、耶稣问他们说、论到基督、你们的意见如何.他是谁的子孙呢。他们回答说、是大卫的子孙。耶稣说、这样、大卫被圣灵感动、怎么还称他为主.说、『主对我主说、你坐在我的右边、等我把你仇敌、放在你的脚下。』大卫既称他为主、他怎么又是大卫的子孙呢。”(太22:41-45) 为什么大卫千年之后的一个子孙的死还能赎他的罪呢?“被杀羔羊”耶稣是永恒的祭(来 10:12)超越时间和空间,覆盖一切时代, 因为“被杀羔羊”是那太初就一直存在的永恒的“ὁ λόγος”,他才是真正的位格天。
(2) 圣餐礼佐证孔子礼论跨越时代的意义
“被杀羔羊”作为那太初就一直存在的永恒的位格天“ὁ λόγος”,说明了位格天的本质属性不是强权, 索取,而是牺牲,给与,受苦。认识位格天的本质属性才能认识基督教的圣餐礼真正意义。圣餐礼作为教会礼拜的核心仪式,为主耶稣亲自设立,可见其意义至为重要,但人类站在自身立场,并不能理解圣餐的重要意义。天主教的化质说,路得宗的含质说,改革宗的同在说, 福音派的纪念说都没有抓住圣餐的核心意义:
1,化質說 (transubstantiation) –「就是」(天主教):天主教宣布:“藉著饼与酒的被祝圣,饼的整个实体,被转变成为我主基督身体的实体;酒的整个实体,被转变成为祂宝血的实体。这种转变,天主教会恰当地、正确地称之为饼酒的实体转变。”(21)
2,合質說 (consubstantiation) –「含有」 (路德宗):与化質說(Transubstantiation)相反,它相信圣餐礼中基督的肉与血是和面包与酒同在的,而不是通过弥撒转换而成的。公元150年左右游斯丁曾说过:“这些被神祝福过的、滋养我们的血与肉的食物(面包和葡萄酒)也是肉身化的耶稣的血与肉”(22)
3,属灵同在 (dynamic presence) –「參與」(改革宗):相信基督实际临在于饼酒之中,称为真实的临在(Real presence),意思是当基督徒凭著信心来领受圣餐的时候,就实际地领受了基督的圣体及宝血。(23)
4,記念、象征 (memorialism) –「代表」(福音派): 认为举办圣餐(主餐),是为纪念耶稣,同领饼酒也意谓主内同为肢体,帮助人坚定其意志,重新以该礼仪反思主的爱与牺牲。饼跟酒依然是饼跟酒,耶稣不会和饼跟酒同在,仅为象征。
只有从神本主义的立场才能理解圣餐礼对神的重要意义。因为圣餐礼不仅是人类的需要,更是神自己对人类的要求。教会行圣餐礼对耶稣基督有什么意义呢?这个圣礼的仪式不仅表明人认识位格神的本质属性,纪念位格神的受苦和牺牲,以此说明人没有忘恩负义,而且是使位格神满意的一种“语言”交流,“礼”本质上是人神之间的一种非语言的符号化的交流:“5世纪的圣奥古斯丁将圣礼描述为‘上帝的外在可见的记号’。”(24) “聖禮是恩典之約的神聖記號與印證,它是由神直接設立的,為要代表基督以及祂的恩惠,確認我們在祂裡面有份。”(25) 这种交流是神所需要的,是神本身的一种“思维”活动。主耶稣基督亲自设立圣餐礼佐证了孔子礼论跨越时代的正确性。
(三)神本主义
儒家发展的一套有关礼的理论是从人本主义的立场论述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如何修心养性治国平天下,如何规范人际关系,政治理念、和政治行为甚至政治制度,然而站在人的角度是不可能真正认识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因为从人类社会这个现象世界的平面来看,儒家的礼所表现出来的不过是一套社会礼仪,形式化的行为模式, 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个人与社会有一种教化和规范的意义。这种肤浅的,平面的思想不可能认识“礼”的“通天”的功能,“礼”就是“通天”的语言,与位格天交流的“语言”,礼不仅是人类必需的礼仪规范,而且是位格神所需要的。如果整个人类社会对位格神毫无意识,毫无敬畏,毫无敬拜,毫无祭祀礼拜,位格神自己就会感到失望,心中忧伤,感到创造人类毫无意义,后悔造人在地上,他甚至要灭绝人类,如《创世记》所记:“耶和华见人在地上罪恶很大、终日所思想的尽都是恶.耶和华就后悔造人在地上、心中忧伤。耶和华说、我要将所造的人、和走兽、并昆虫、以及空中的飞鸟、都从地上除灭、因为我造他们后悔了。”(创6:5-7)所以位格神本身需要人类对他的祭祀礼拜,这是位格神自身的需要,如果没有这个需要,他为什么要创造这个宇宙呢?这个需要才是“礼”的存在的根本原因,这就是对“礼”的神本主义理解。正是因为认识到“礼”对神的无比重要性,当挪亚一出方舟,就立即向位格神(我是---汉语音译为耶和华)行祭祀之礼:“挪亚为耶和华筑了一座坛、拿各类洁净的牲畜、飞鸟、献在坛上为燔祭。耶和华闻那馨香之气、就心里说、我不再因人的缘故咒诅地、(人从小时心里怀着恶念)也不再按着我才行的、灭各种的活物了。”(创8:20-21)
所以向位格神行礼(祭祀礼拜)就是人理解了他的心意后所做出的唯一正确的行为,深得位格神的欢心,这样的行为必然赢得他的饶恕和祝福,这个行为在教会时代体现为教会的圣礼,即以圣餐为核心的祭祀礼拜:“因为我们逾越节的羔羊基督、已经被杀献祭了。”(林前5:7)基督被钉十字架献祭,所以我们要与基督同钉十字架(罗6:5,6:8,8:6,8:7),作为“活祭”(罗12:1)献给神,因为“活祭 ”就是自我牺牲,是圣洁的、是真正意义上的向位格神克己行礼,是体贴圣灵(位格神)的心意,所以是神所喜悦的,而体贴圣灵的结果就是生命平安:“体贴圣灵的乃是生命平安”(罗:8:6)我们体贴位格神的心意,把他当得的祭祀礼拜(活祭)给他:“所以弟兄们、我以神的慈悲劝你们、将身体献上、当作活祭、是圣洁的、是神所喜悦的.你们如此事奉、乃是理所当然的。”(罗12:1)所以他就把我们所需要的平安赐给我们。
“礼”是体贴位格神的心意的正确行为。而无“礼”就是与位格神为敌,其后果必然严重。人类的可悲之处在于对位格神无知而无礼:“谁晓得你怒气的权势、谁按着你该受的敬畏晓得你的忿怒呢。”(诗90:11)
为什么位格神需要人对他行礼呢?因为位格神不是一个冷冰冰的抽象的神,而是一位有主权,有意识,有意志,有位格的神:“他不是一个置身于一切之外,在一种不受世界苦难影响的超越性中保持崇高的神,而是一个积极地参与并牵涉进这段沉郁的历史中的神。他不是一个冷漠、无情、不可理喻的神,而是一个有同情心、有怜悯心的神。(26) 他的位格性,意识性,创造性,对象性(神圣之性)需要爱的对象,他需要被人类爱,被敬拜,被致礼,被崇拜:“爱不仅是神的行为动机,而且是神的存在动机。”(27) 他是真实的主,真实的神而不是抽象的或名义上的,如何证明他是真正的主和神呢,只有当人类向他行“礼”时,他才实现了他创造世界的目的。 因为一切被造之物都是为了位格神自己而存在的,为了他的喜乐和荣耀而存在的,而不是为了被造之物自身,就像一件器皿不是为它自身而是为了窑匠的目的存在的(耶18:1-4)正如启示录的异象,二十四位长老向造物主行礼时所说 “我们的主、我们的神、你是配得荣耀尊贵权柄的.因为你创造了万物、并且万物是因你的喜乐被创造而有的。”(启4:11钦定本) 而“被杀羔羊”就是那位被行礼的对象:“我又看见、且听见、宝座与活物并长老的周围、有许多天使的声音.他们的数目有千千万万.大声说、曾被杀的羔羊、是配得权柄、丰富、智慧、能力、尊贵、荣耀、颂赞的。”(启5:11-12)
为什么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就能归仁呢? 因为宇宙万事万物的运行,人间万象,政权更迭,以及个人生活都是由位格神决定的。人与天的垂直关系恢复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平面关系也就和谐了,因为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平面关系)是由人与神的垂直关系决定的。当我们向位格天行礼,恢复与神的正确关系(所谓称义),神自然就会调整万事万物,理顺我们的人际关系以及我们与自然的关系,进入所谓仁的状态,因为“万事互相效力,叫爱神的人得益处。”(罗8:28)
儒家所向往的修心仁政和谐社会应该是恢复与位格神的正确关系,即复礼后的必然成果,这个成果不是人类辛勤劳动和工作的结果,而是人类向位格神祭祀礼拜后人类从神得到的恩典和赏赐。儒家丢掉礼的真正对象“耶稣基督”和正确方式“活祭”(罗12:1)如何能够实现天下归仁的社会理想呢?
三, 结论
“孔子的智慧是普遍启示的产物,又或是将原初先周(闪族)的信仰理性化的结果,仍有待‘圣道’基督将天父生命的丰盛显明,以至于人能闻真道而得永生,”(28) 孔子的伟大之处在于他虽然不知道肉身化的位格神耶稣基督,但他认识到与位格神的正确关系-礼的无与伦比的重要意义,所以他终生奉行克己复礼主义,中国历史悲剧性走向的根本原因正是对真正的位格天-耶稣基督的无知无识与无礼。 儒家发展的历程正是一部尊孔而背孔的历史,,孔子如果活在今天,一定会指责他的徒子徒孙对他思想的背离, 他仍然要继续倡导他的伟大的复礼运动,不仅为了实现天下归仁的理想,更重要的是为了体贴位格天自己的心怀意念。
(文中所用词汇“天”“神”“主”等概念是对位格性,意识性,创造性,对象性的造物主的不同的称号,意思相同,可以互换。)
注解
(1) “礼”《说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译本 第2卷
(2) 丁鼎:《礼主导中国古代社会》中国社会科学网
(3) 《论语·季氏篇第十六》
(4) 《论语•尧曰》
(5) 《礼记•曲礼》
(6) 《礼记•乐记》
(7) 颜炳罡《孔教运动的由来及其评价》中国孔子网
(8) 汤志钧 《康有为政论集》P281
(9) 《吴虞集》P171
(10) 付佩荣 《儒道天伦发微》 P 41
(11) 付佩荣《儒道天伦发微》 P 27
(12) 杨庆球《中国文化新视域:从基督教观点看中国文化》 P 91
(13) 李锦纶《世纪中国文化茎》P21
(14) 刘燕城《会通与转化--基督教与新儒家的对话》 P85
(15) Greek Study Bible (Apostolic / Interlinear) John1:1
(16) In Liddell & Scott (1940) A Greek–English Lexicon. Oxford: Clarendon Press
Preposition πρός(prós) (governs the genitive, dative and accusative)
(17) The King James Study Bible John 8:24,John8:28,John 8:58
(18) 孔子 《论语》
(19) 孔子 《论语》八佾篇
(20) 卡森:《约翰福音注释》P38
(21) "Trent, Council of" in Cross, F. L. (ed.) 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the
Christian Church,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22) Saint Justin Martyr: First Apology (Roberts-Donaldson)
(23) Howe, J.W., Pascoe, S.C Our Anglican Heritage: Can an Ancient Church be
a Church of the Future?
(24) St Augustine, in the 5th century described a sacrament as ‘an outward and
visible sign of an inward and invisible grace. Augustine of Hippo, The Literal
Meaning of Genesis, Vol 2
(25) William B. Barcley《聖禮是恩典的管道》
(26) 汉斯昆:《论基督徒》,第四章冲突 308页
(27) E.云格尔《死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上海 P98
(28) 李锦纶《世纪中国文化茎》P89
参考文献
1 《说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译本 第2卷:中国书店,2010.12:7
2 付佩荣《儒道天伦》
3 李锦纶《世纪中国文化茎》
4 杨庆球《中国文化新视域:从基督教观点看中国文化》三联书店(香港)有
限公司出版
5 D. A. Carson: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John 美国麦种传道会2007
6 孔子《论语》
7 颜炳罡《孔教运动的由来及其评价》中国孔子网
8 汤志钧 《康有为政论集》 北京:中华书局,1981。
9 刘燕城《会通与转化--基督教与新儒家的对话》
文化更新研究(香港)有限公司出版
10 《吴虞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1 Greek Study Bible (Apostolic / Interlinear)
12 In Liddell & Scott (1940) A Greek–English Lexicon.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3 The King James Study Bible The Thomas Nelson Publishers
14 E.云格尔《死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上海
15 汉斯昆《论基督徒》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 北京
16 William B. Barcley《聖禮是恩典的管道》
https://rtv.org.tw/ordinary-means-of-grace-tabletalk/
17 Augustine of Hippo, The Literal Meaning of Genesis, Vol 2
https://www.goodreads.com/work/quotes/3683129-de-genesi-ad-litteram
18 Saint Justin Martyr: First Apology (Roberts-Donaldson)
www.earlychristianwritings.com. [2017-11-12]
版权所有
吴明山先生保留所有权利。未经作者许可,本文本的任何部分不得复制或以任何形式转载。
Copyright by Mr. Mingshan Wu. All rights reserved. No part of this text may be duplicated or republished in any form without the permission of the author.
作者简介:
吴明山先生,1963年出生于中国江苏,先后就读于南京师范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原上海机械学院)、加拿大华人神学院(卡尔加里)。
早年著有《存在的不幸》、《存在与对象》、《存在的自我产生的过程》、《辩证法的本体论意义》、《关系形态论》等哲学论文,获著名存在主义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先生高弟,国际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熊伟先生高度评价。
著有神学著作:《献祭的意义》、《希伯来书研究》、《以马内利》 等专著
译有英国桂冠诗人阿尔弗雷德·丁尼生的代表作《悼念集》全集,亨利·沃兹沃斯·朗费罗经典诗选。
出版书籍《以马内利,耶稣之血的系统神学》1-7卷英文版、《以马内利中英文版》1-14卷、《作为本体论的辩证法》、《丁尼生悼念集英汉参考版》、《朗费罗经典诗选英汉文版》、《蓝梦诗篇与评论中英文版》。《以马内利,耶稣之血的系统神学》一书逾100万英文,获得英国圣公会大主教伊恩·詹姆斯·布莱克利的高度赞扬,并为该书撰写序言。
发表诗歌:《雪》、《梦》、《自由之神之吻》 《夜》等,荣获第四届中国诗歌展银奖。
2011年定居英国,积极从事中英经贸及文化交流活动。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Author
Mr. Mingshan Wu, born in Jiangsu, China in 1963, successively studied in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mer Shanghai Institute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nd Canadian Chinese School of Theology Calgary,.
Wrote in his early days philosophical papers: “The Unhappiness of Being”, “Being and Objects”, “The Process of the Self-production of Existence”, “The Ontological Meaning of the Dialectics”, “The Form of Relationship” and so on, which were highly approved by the internationally famous scholar Mr. Xiong Wei, who is the Professor of Beijing University, the student of Existentialist philosopher Martin Heidegger.
Wrote theological works: “The meaning of sacrifice”, “A study of the Book of Hebrews”, “Immanuel”
Translated “Classic Poems of 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 and the complete works. "In Memoriam", the masterpiece of English Poet Laureate, Alfred Tennyson into Chinese。
Published:"IMMANUEL, The Systematic Theology of the Blood of Jesus" Vol. I-VII, "IMMANUEL English-Chinese Version" Vol. I-XIV , "The Dialectics as Ontology ", " English-Chinese Reference Version In Memoriam A.H.H" , "Classic Longfellow's Poems English-Chinese Version ". The Book of “Immanuel, The Systematic Theology of the Blood of Jesus" with total English words of more than one million has been highly praised by the Right Reverend Ian James Brackley, the former Anglican Bishop who wrote the Foreword for the book.
Published: "The Blue Dream Poetry and Review (Chinese-English Version)" . “The Night” "The Snow" "The Dream" and "The Kiss of God of Liberty" won the Silver Prize of the 4th China Poetry Exhibition.
Since2011 settled in the UK and actively engages in Sino-British Economic-trading and Cultural Exchange Activities.
上一篇:吴明山:纯粹生命场论
下一篇: 吴明山:生命本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