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文学 > 纪实

吴明山:纯粹生命场论

吴明山:2023-05-26   来源:原创
评论:(0)   阅读:(449)

分享到:
摘要:

他临在宇宙,充满万有,更充满在教会里面。 教会不是抽象的组织,而是由具体的基督徒组成的有机体,所以保罗说:“教会是他的身体、是那充满万有者所充满的。”

本文依据自然科学特别是量子物理学的研究成果,以现代科学的思维方式解读新约,构建纯粹生命场论, 由吴明山先生授权发表。

                           一, 引言

基督教所传讲的是那起初原有的生命之道:  “论到从起初原有的生命之道、就是我们所听见所看见、亲眼看过、亲手摸过的.这生命已经显现出来、我们也看见过、现在又作见证、将原与父同在、且显现与我们那永远的生命、传给你们.” (约一1:1-2) 这个起初原有的纯粹生命就是基督,历代神学家殚精竭虑试图理解基督的奥秘,本文基于圣经及现代科学的成果,分别从虚拟宇宙,宇宙根基,纯粹生命等方面构建基督场论。

                        二, 虚拟宇宙

量子物理学之父马克斯·普朗克以其一生对最明确的前沿科学和物质的研究,基于他专门科学精神的态度,非常严肃地向全世界宣布,根本没有物质:“作为一个把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最前沿的科学, 奉献给物质的研究的人,通过我对原子大量研究,我可以告诉你:物质是不存在的。所有物质的起源和存在都是依靠一种力的功效,这种力使一个原子的粒子振动,并将这个最微小的原子的太阳系统维系在一起。我们必须假定在这种力量背后存在着有意识的、有智慧的心灵。这个心灵是所有物质的母体。” (1)

今天,科学得出的结论是宇宙并不是真正的存在,而只是一个虚拟的影子:“我们的宇宙只是一个更大现实的一个影子。”(2)基于量子物理学的突破,大卫·约瑟夫·博姆提出了一个非常惊人的建议,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有形现实其实是一种幻觉,就像全息图像,客观现实并不存在,即使宇宙看起来是具体而坚实的,但事实上,它是一幅全息照片,就像一种幻象。(3)

量子物理改变了我们对宇宙的概念,量子物理几乎成为一种形而上学和数学,这是非常令人着迷的,尼尔斯·波尔(1885 - 1962) 写道:“任何对量子理论不感到震惊的人都没有理解它。”(4)宇宙是虚拟的,著名的双缝干涉实验告诉我们客观物质化宇宙的惊人真相。1807年,托马斯·杨总结并出版了他的《自然哲学讲座》一书,这本书综合了他在光学方面的研究。他首次描述了双缝实验:把一支蜡烛放在一张纸前面,纸上有一个小孔,形成一个点光源(从一个点发射出来的光源)。纸的后面是另一块有两条平行狭缝的木板。从孔里射出来的光线通过两条狭缝照射到屏幕上,形成了一系列交替的明暗条纹。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知道的双缝干涉条纹,即著名的双缝实验。(5)

科学家们首先利用光来做双缝实验。科学家们对结果感到震惊。光是由光的粒子(光子)组成的,这个命题在科学家的头脑中是一个常见的假设,在普通人的大脑中也是如此,但是粒子实验产生的结果和波实验产生的结果是一样的。科学家们用被认为是固体粒子的电子做了这个实验,结果仍然和用波做的实验一样。在我们的心目中,物质的本质是粒子,但粒子具有波的特征。

如果物质是粒子,那么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真实的;如果物质是一种波,那么这个世界就是一种虚拟的幻景,因为波虽然存在,但也是一种虚拟的产物,一种基于某种介质的现象,而不是独立存在的粒子。双缝实验告诉我们,所谓的粒子,如电子和光子,显然是波,虽然科学家提出了波粒二元论的概念,但双缝实验的结果清楚地表明,所有所谓的粒子都是波,整个物化的宇宙必定是波,只有当科学家决定观察粒子的行为,那么所谓的粒子会表达他们作为粒子的性质, 换句话说,当宇宙成为观察的对象,即宇宙意识的对象时, 对于人类的意识,它看起来像一个客观的物质。但它的在人类的观察和意识之外的本来状态,是虚拟的波,没有独立的客观存在。这是双缝实验最重要的意义。  

1926年,埃尔温·薛定谔提出了薛定谔方程(波动方程),(6)它可以描述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并建立了波动力学。然后他证明了波动力学在数学上等价于海森堡和伯恩的矩阵力学。由于这些贡献,他在1933年与狄拉克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发现粒子的性质也可以描述为一种连续波。他的研究推翻了所谓物质的传统概念。至于粒子的本质,他认为是在波动场里的临时的实体,根据他的研究,粒子没有任何个体特征,很明显,用波动的理论解释粒子的运动轨迹,比用粒子的理论解释波动现象更容易。

量子物理学的成就给了我们一个巨大的启示,所谓我们的物理世界并不是客观独立的物质存在,而是一种难以捉摸的现象,产生于一种更加深奥、更难以描述的神秘源头。虽然现代物理学家意识到任何事物既是粒子又是波场,但这种波粒二相性理论并不是一种彻底的科学态度,因为所谓物质化粒子的客观独立存在只是人类观察的产物,而不是其原本的状态。所谓超越人类意识和观察的粒子的原本状态是一种植根在它的介质上的波动现象,介质是波现象的母基。

为什么我们认为粒子波二相性理论不是一种彻底的科学态度呢?这是因为科学家仍然坚持宇宙独立客观存在的观念。他们没有勇气放弃粒子的概念,也没有勇气承认彻底的虚拟宇宙学的真理,于是波粒二相性的概念就被发明出来了。科学家很难放弃客观独立存在的粒子的概念,更不用说我们普通人了。

事实上,独立客观的电子或光子,离开人类意识的观察,是不存在的。无论是电现象还是光现象,都是一种波的现象,只有当它被人类的意识(用某种相机工具)观察时,它才表现出粒子的特性。在人的意识中,它看起来像一个粒子,但本质上,它是一个虚拟波,一种一定是从它的基础或源头产生的现象。这种波动现象的神秘来源是什么?如果我们找到了这个来源,这个来源一定是宇宙的基础。这个基础不是波本身,不是一件东西、一个粒子、一块石头、一块磐石、一座山或一种超物质,因为所有这些都是虚拟的现象,也是幻象。显然,宇宙的基础不是这个波状的宇宙中的任何东西,但它是宇宙之外的,因为“大地的根基在过程之外。” (诗82:5 钦定本)

                       三, 宇宙根基

早在2500年前释迦牟尼就领悟到宇宙的虚拟性:“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7) 圣经通过与宇宙的虚拟性比较强调神的真实和伟大:“看哪、万民都像水桶的一滴、又算如天平上的微尘。他举起众海岛、好像极微之物。利巴嫩的树林不彀当柴烧,其中的走兽也不彀作燔祭。万民在他面前好像虚无。在他看来,这些都不及虚无,都是虚空。”(赛40:15-17)“他坐在地球大圈之上。地上的居民好像蝗虫。他铺张诸天如幔子,展开诸天如可住的帐棚。他使首领归于无有。他使地上的审判官变为虚空。”(赛40:22-23)

宇宙的虚拟性或称为现象性并不是虚无, 而是指相对于宇宙的创造者的实在性来说的,宇宙是相对的,虚拟的,现象的,或形象的。现代科学认识到宇宙的虚拟性,从而可以确认宇宙创造者的实在性,真实性,非物质性或非现象性存在。尽管宇宙的虚拟性得到科学的承认,人类对虚拟宇宙来源的认识仍然是模糊和神秘主义的,直到黑格尔《精神现象学》问世,人类对宇宙现象背后的力量才有了一个清晰而系统的描述:宇宙及人类历史乃是从神的圣餐杯涌出的虚拟的泡沫,黑格尔写道“两者,或(知性地)被理解的(begriffen)历史,立即形成绝对精神的回忆和各各他,现实,真理,它的宝座的确定性,没有这些,它是没有生命的,孤独的,单独的。只有这精神王国的圣餐杯向神涌起他自己的无限的泡沫。”(8) 宇宙是虚拟的,它是神的思维符号, 但对人类来说,或者说,相对于人类来说,宇宙确实是无限巨大的实体, 而这正恰恰是神的思维的一种设置,人对此一无所知, 因为人的意识与感官及思维的形象化设置的规定性必然以为宇宙是又真又实的巨无霸,人根本不知道宇宙的虚拟性,更不知道宇宙之外还有一个托住宇宙的基础:“他们不知道、也不明白、在黑暗中行走。大地的根基在过程之外。”(诗82:5)(9)大地的根基是在过程之外的,也就是说宇宙的基础是在过程之外的。这节经文启示我们,宇宙不是没有根基的,宇宙不是建立在虚无之上,也不是建立在某种东西之上,宇宙有根基,这个根基是在过程之外。这意味着我们宇宙的根基不是宇宙内部的任何事物,不是基本粒子,不是基本力,不是基本原则,不是基本原理,宇宙没有任何物质或物理上的基础: "神将北极铺在空中、将大地悬在虚空."(伯26:7) 那么宇宙的根基是什么? 宇宙中是否有足够强大的东西可以支撑整个宇宙呢?

圣经非常明确地告诉我们支撑整个宇宙的就是耶稣基督:“神既在古时借着众先知、多次多方的晓谕列祖、就在这末世、借着他儿子晓谕我们、又早已立他为承受万有的、也曾借着他创造诸世界.他是神荣耀所发的光辉、是神本体的真像、常用他权能的命令托住万有,”(来1:1-3)“爱子是那不能看见之神的像、是首生的、在一切被造的以先.因为万有都是靠他造的、无论是天上的、地上的、能看见的、不能看见的、或是有位的、主治的、执政的、掌权的、一概都是借着他造的、又是为他造的.他在万有之先.万有也靠他而立。”(西1:15-17)既然耶稣基督是宇宙的根基,那他就拥有支撑整个宇宙的力量,显然他就不能被想象为是这个宇宙内部的任何事物或力量,而只能是宇宙之外的终极存在,这个终极存在圣经中被称为从起初原有的生命之道,道( λόγος,)是什么呢? 道就是从太初自有永有的(ἐγώ εἰμι,)唯一存在,这个唯一存在在旧约中以他启示给摩西的名字”我是”或”我在”(和合本圣经音译为耶和华)向人类强调他的强烈的位格存在和永恒的生命存在。他被称为神, 神是他的称号,是他对于他所造的宇宙万有的关系的性质,就像一个人,当他生了孩子,他就被称为(孩子的)父亲,同样当这个”道”创造宇宙,他就被称为(宇宙的)神,约翰福音希腊文原文用“πρὸς ”这个介词后面跟宾格而非与格的“神”字表示道指向或无限接近于“神”这个称号的身份。这个“道”(λόγος)或”生命之道”或 “永远的生命”创造宇宙,支撑宇宙,所以他是宇宙的根基.,耶稣是肉身显现的道:“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的有恩典有真理。我们也见过他的荣光、正是父独生子的荣光。”(约1:14)

                    四, 纯粹生命象征

他创造宇宙,支撑万有的方法是什么呢,或者说他的工作的方法是什么呢?这个方法就是普遍性的替代原理,圣经用被杀羔羊(ἀμνὸς ἐσφαγμένου)这个象征性的异象来说明这个原理。替代性牺牲就是他创造宇宙,支撑万有的方法:他无限受苦和牺牲的大能就是宇宙的根基,生命的根基,这个根基托住万有:“常用他权能的命令托住万有。”(来1:3)使徒约翰写道:“长老中有一位对我说、不要哭.看哪、犹大支派中的狮子、大卫的根、他已得胜、能以展开那书卷、揭开那七印。我又看见宝座与四活物并长老之中、有羔羊站立、像是被杀过的、有七角七眼、就是神的七灵、奉差遣往普天下去的。这羔羊前来、从坐宝座的右手里拿了书卷。”(启5:5-7)被杀羔羊 就是永恒的,遍在的,原初的“生命之道”或“纯粹生命”,是宇宙的根基和中心,临在宇宙,托住万有,使万有安息于他。被杀羔羊的异象表明创造宇宙,支撑宇宙的纯粹生命的内在性质或本质属性,就是他的替代性的牺牲的或受苦的功能,并不是说他的形而上的终极实体性只是虚拟的现象世界中的一只羊。而是说当这个纯粹生命进入现象世界时,他的功能表现为被杀羔羊的受苦和牺牲的性质。被杀羔羊的形象是一个象征,羔羊的象征不是虚假的描述,而是对太初之道的功能和性质的具体而准确的表达。太初之道或永远生命不是一个没有属性和功能的抽象存在,而是有感情,有欲望,有创造,有神性,有受苦,有牺牲的纯粹生命。这个纯粹生命的替代性牺牲就是他托住万有的原理或方法。

被杀羔羊所象征的替代性的牺牲的功能是如何支撑万有的呢?如果我们了解“创造”的奥秘就能获悉他的工作原理。创造并非如我们所理解的那样是一个抽象的神的命令。神的命令不是人类意义上的一句话,而是一个不断战胜虚无之势力的行动。“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创1:3)这只是对事件的一个现象学的描述,并没有记述现象背后的形而上的动作。现象背后不可描述的具体过程是什么呢?这个过程就是“被杀羔羊”不断地吞没黑暗的势力,于是就有了光的现象存在。整个宇宙现象的存在(被创造)也是如此。

现代物理学指出了光现象背后的动作,法国数学家、理论物理学家亨利庞加莱将光描述为“以太的振动”,表明发生在以太内部的替代性的交换(振动)是光这个现象发生的本质:“亨利庞加莱在他的论文中十次使用‘以太’这个词,并将光描述为以太的发光振动。”(10) 另外宇宙对抗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加原理)的现象也说明替代性牺牲的普遍性。对著名的麦克斯韦妖魔假设的解释是:获取分子运动速度的信息是以牺牲“妖魔”的能量为代价的。(11) 所以有一个普遍的替代性的牺牲的行动在万有现象的背后不断地抵抗因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加原理导致的宇宙热寂,维持宇宙运动的井然有序和美感。事实上作为创造原则,推动原则,救赎原则的“被杀羔羊”的永不停息的工作正在创造万有,维护万有,托住万有:“他在万有之先.万有也靠他而立。”(西1:17)

 纯粹生命既然是宇宙的根基,就必然有支撑宇宙的能力,他既然是人类的救赎主,就必然有背负世界一切罪孽的能力:“看哪、神的羔羊、背负世人罪孽的。”(约1:29)就像地球这个最大的电容器有吸收一切静电荷的能力和容量,使凡接地的金属上的静电归零。这位被杀羔羊就是宇宙中最大的,也是唯一的负罪容器或替罪容器(替罪羊),能够背负人类一切的罪孽,疾病,痛苦和死亡,能够中和一切邪恶,黑暗,败坏,毁灭的力量从而以这种方式捆绑一切魔鬼邪灵,虚无之神,使万灵安息于他,因为对于他所创造并正在创造的宇宙和生命,他不是一位只有爱的动机而没有爱的能力的神。他的无限的爱的能力表现在他有无限受苦,无限牺牲的能力。爱战胜死亡,战胜死亡不是不死,而是必须经受死亡,就像要战胜敌人必须要与敌人交手一样。道以肉身显现出来就是要经历死亡,吸收死亡,从而战胜死亡,释放生命:“儿女既同有血肉之体、他也照样亲自成了血肉之体.特要借着死、败坏那掌死权的就是魔鬼。”(来2:14)“神的儿子显现出来、为要除灭魔鬼的作为。”(约一3:8)埃伯哈德·云格尔(Eberhard Jungel)阐述了这个替代性牺牲的工作原理:“复活故事叙述了这一交遇的结局。它们叙述了一个胜利。应当注意,它们并没有如此叙述这个胜利:仿佛神已经像穿越凯旋门一样穿越死。将死抛在身后,并且一劳永逸,这样不可能战胜死。……罪就是背叛神。所以它通向死,它是死的‘毒钩’,死听从律法的号令用它称王。忍受这种毒钩,承受这种针对自己的否定,神就解除了死的强力,并且首先以此公开了自己的神的身分:神爱人并因此替人受苦。人可以有限地收苦。神不是根本不能受苦,而是能无限地受苦,并且出于他对人的爱正在无限地受苦。因此他是战胜死的胜利者。” (12)

纯粹生命无限受苦,无限牺牲的能力就是他的无限的爱的能力的体现,是他的爱的胜利和荣耀,他是战胜死的胜利者,由此可见,遍在之耶稣通过承受死亡,疾病,毁灭,破坏,混乱,无序这些邪灵的攻击来捆绑一切恶灵,从而释放创造的力量,生命的力量,复活的力量,圣化的力量,医治的力量, 负熵的力量(Negentropy)(13):“因他受的刑罚我们得平安.因他受的鞭伤我们得医治。”(赛53:5)这就是耶稣基督的工作原理。

                     五, 在基督里

纯粹生命内住在我们里面,作为工作着的挽回祭(ἱλασμός) ,工作着的被杀羔羊( ἀμνὸς τοῦ ἐσφαγμένου ),工作着的保惠师(παράκλητος原意为站在旁边的加力者),呻吟着的圣灵(τὸ πνεῦμα στεναγμοῖς ἀλαλήτοις·)(罗8:26)正在替代性地受苦,释放创造的力量,生命的力量,复活的力量,圣化的力量,医治的力量,负熵(Negentropy)的力量,支撑着我们的生命:“他为我们的罪作了挽回祭”。(约一2:2)如果没有“道”的内住及工作,我们的生命就会立即灭亡。所以我们有他住在我们里面,我们就住在父与子里面,如使徒约翰所写:“你们从起初所听见的要住在你们里面、若你们从起初所听见的住在你们里面,你们就必住在子和父的里面。(约一2:24)(14)

基督住在我们里面,我们住在基督里现在已经是一个普遍接受的神学原则,但要理解却相当困难。那么如何理解呢? 我们可以采用一个数学上的类比来理解这一点,从数学的超维空间的观点来看,整个外部世界都会装在克莱因瓶里,尽管克莱因瓶在三维空间中只是一个小瓶。1882年,著名数学家菲利克斯·克莱因发现了这个后来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著名瓶子。这是一个像球体一样封闭的表面,也就是说,它没有边。但它只有一面,看起来像个瓶子,但是它没有底,这个瓶子允许物体交叉进入瓶子。我们可能会想,我们怎样才能在不接触瓶子的情况下进入瓶子呢? 事实上,克莱因瓶是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数学产物,它可以在四维空间中实现,但不能在我们的世界中实现,因为我们生活的空间是三维的。(15)我们永远不会触碰这个瓶子,但我们都在它里面,就像我们都在“以太”中,但我们永远不会找到“以太”,因为“以太”是指四维空间中的实体而我们的物质的宇宙只是三维空间中的虚拟现象,仅仅是四维空间的一个抽象的截面。

1858年,德国数学家奥古斯特·莫比乌斯(August Mobius)发现,将一张纸旋转180°,然后将两端粘在一起所制成的纸带环具有神奇的性质。普通纸带有两面(即两面表面),一正面一背面,两面可以涂成不同的颜色;这种带子只有一面,蠕虫可以在它的表面上爬行而不穿过它的边缘。这盘带子叫做"莫比乌斯带"。(16) 莫比乌斯带(环)是二维空间中的克莱因瓶,克莱因瓶是三维空间中的莫比乌斯环。我们可以使用“二维平面”创建莫比乌斯环,但不是由三维空间造成,以同样的方式,我们可以用三维投影的方法制造克莱因瓶,但不能用嵌套空间制作克莱因瓶,所以并不是说我们不能做,而是我们还没有触及这个层次的四维空间,而且也不能弯曲空间。

莫比乌斯环和克莱因瓶是现代数学的成就,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点无法想象和不可思议的真理,即整个宇宙或多元宇宙都在耶稣里面。

整个宇宙和多元宇宙在耶稣里面,就像整个宇宙在克莱因瓶子里一样,这只是一个类比或比喻吗? 不是。数学特别是几何学是用来描述虚拟宇宙和多元宇宙真理的一种正确的和抽象的方法。鉴于宇宙的虚拟性,物理学,甚至宇宙学最终都会趋向于变成数学,或者几何学,这一点被现代量子物理学和广义相对论所证实。换句话说,既然数学和几何学可以描述自然的真理,它就可以应用于神学,这样就可以肯定它可被应用于有关“圣灵”的真理,即遍在耶稣。当我们说整个宇宙都在耶稣里面时,这就意味着耶稣是一个真实的终极实体,而宇宙或多元宇宙只是一个抽象的虚拟全息图像,就像一个抽象的表面或三维立方体的一个截面。对于真正的立方体来说,每个截面都不是一个真正独立的存在,而只是一个抽象的平坦的表面,而对于每个截面或表面本身来说,整个立方体就是超自然的存在,超出各个截面的理解,对于每个表面来说,立方体甚至是不存在的,尽管每个截面的存在取决于整个立方体的存在。在一个三维立方体里有无限个抽象的二维截面。以此类推,在一个第四维的“超立方”里,有无限的,抽象的,虚拟的三维立方体。 “超立方” 这个词是查尔斯·霍华德·辛顿发明的一个第四维度的立方体。(17)

今日基督更多地被称为“圣灵”,特别是当他在五旬节降临时,他被人当作“圣灵”降临,圣灵是什么呢? C.哈罗德 多德写道:“保罗是一个神秘主义者,但是他的全部神秘感受都有一个个人的对象,就是耶稣基督,他是一个真实的,活生生的人,虽然是历史的,却不仅仅属于过去;是神圣的,但不远离人类。对于他来说,内在的圣灵和耶稣基督一起延续不息,而且可以依基督的特征加以辨识,为了表达这个事实,保罗发明了一个新词句,原始基督徒习惯于使用比基督教更为古老的语言谈论‘在圣灵里’,似乎圣灵是一种围绕灵魂的缥缈的大气,可以吸入,像人体呼吸空气一样。保罗也用这个短语,但是又提出一个类似的断语:‘在基督里’或‘在基督耶稣里’。凡是在我们见到使用这些词语的地方,我们都受到提示:与基督的亲密联合使基督徒的生命成为一种在时间中的永恒生命,如果我们把这个短语转化成为‘与基督共享’,那么我们的心灵就会得到更为深刻的含义。” (18)

很难定义“圣灵”,但“对于他来说,内在的圣灵和耶稣基督一起延续不息,而且可以依基督的特征加以辨识”, 多德对圣灵的理解其实是错误的,因为他把圣灵当着一个独立于基督的实体,事实上只有一个实体,那就是约翰所说的从起初原有的生命之道,圣灵只是一个称号,不是名字,正如“神”是一个称号不是名字一样,用来描述那永远的生命与世界的一种关系。“神”或“圣灵”这些称号都指向终极实体“道”,即耶稣的真体,那从起初原有的纯粹生命:“我们知道主若显现、我们必要像他.因为必得见他的真体。”(约一3:2)

由于人类意识的对象化功能将虚拟的现象对象化为实体,对真实的纯粹生命无法意识而将纯粹生命精神化(抽象化)从而使其失去存在的基础:“‘精神化’在这里意味着蒸发,会从真正的祈祷和崇拜中拿走具体的基础。”(19) 保罗的概念“在基督里”的表述不是一种抽象的精神的概念,也不是一种象征性的表达方式,而是将基督作为遍在之纯粹生命场。我们在遍在耶稣的生命场中,就是在永生的避难所中。我们是真实地在基督场中,而不是“精神上”或象征性地在基督里。基督场的概念是我们从物理学中借来的以描述永恒的生命之道在现象宇宙或虚拟宇宙中的存在方式,基督充满万有:“所以经上说、他升上高天的时候、掳掠了仇敌、将各样的恩赐赏给人。既说升上、岂不是先降在地下么.那降下的、就是远升诸天之上要充满万有的。”(弗4:7-10)这说明基督在现象宇宙中的存在状态并不是一个个体化的人或超人,而是一种遍在(Omnipresence),或者说到处存在,就像他的名字“我在”所强调的,他既在这里又在那里,充满整个空间,与物理学的场的概念类似:“遍在并不意味着对所有空间的神圣占领,也不是对所有空间的神性分布,也不是内在于每一个实体,也不是神不能在空间中移动,也不是宇宙的神性,而是意味着神是完全地出席在任何地方,神可以同时在不同的地方做不同的事。”(20) 他充满万有,说明形而上的纯粹生命之“道”与虚拟宇宙交界。在这个交界面,他出席或遍布在虚拟宇宙之中。他是真实,永恒,遍在,形而上的,而宇宙是虚拟,现象,物质,形而下的。他是真实永活遍在的,所以充满宇宙,而宇宙是虚拟的形式,所以被充满。如果他是一个个体的人,他怎么能同时存在于宇宙的不同地方,充满万有,支撑万有呢?他告诉他的门徒他要像闪电一样既在世界的东边,同时又在世界的西边,显然他的门徒是无法想象,无法理解的。如果我们把他想象为一个“场”那就能理解路加福音17:24,及马太福音24:27中耶稣所表达的意思了。主耶稣亲自告诉我们他那同时覆盖整个宇宙空间的独特性质, 他同时既在这里又在那里:“闪电从东边发出、直照到西边.人子降临、也要这样。”(太24:27)“因为人子在他降临的日子、好像闪电、从天这边一闪、直照到天那边。”(路17:24)这说明永生的耶稣是无所不在,无时不在的,他的形而上的纯粹生命本体超越于现象宇宙之外,又充满于现象宇宙之内,这个超越于现象宇宙之外又充满于现象宇宙之内的形而上的纯粹生命本体就是基督场,基督场不是一个物理场,物理场无位格,无意识,只是虚拟宇宙中物理现象存在的一种方式,而基督场是有位格,有意识的形而上的纯粹生命出席于虚拟宇宙的一种方式,这个方式被称为遍在和全知,也就是位格性或“我”性,意识性或觉性:“耶和华阿、你已经鉴察我、认识我.我坐下、我起来、你都晓得.你从远处知道我的意念。 我行路、我躺卧、你都细察、你也深知我一切所行的。 耶和华阿、我舌头上的话、你没有一句不知道的.你在我前后环绕我、按手在我身上。这样的知识奇妙、是我不能测的.至高、是我不能及的。我往那里去躲避你的灵.我往那里逃躲避你的面。我若升到天上、你在那里.我若在阴间下榻、你也在那里。我若展开清晨的翅膀、飞到海极居住.就是在那里、你的手必引导我.你的右手、也必扶持我。 我若说、黑暗必定遮蔽我、我周围的亮光必成为黑夜.黑暗也不能遮蔽我使你不见、黑夜却如白昼发亮.黑暗和光明、在你看都是一样。” (诗139:1-12)

从人的视角来看,他充满万有,从纯粹生命本体的角度来看,整个宇宙都在他里面,也就是说在基督场里面。基督场不是宇宙中的任何事物,不是蒸汽,不是液体,不是固体,不是超级物质,他充满万物,渗透万物,但他却在万物之外,没有他,就没有任何物理现象,没有波,没有粒子,没有宇宙,没有多元宇宙。就物质的意义而言,“以太”不是物质,所以科学家不可能找到”以太”,但它是超越宇宙的场,作为一切物质之母,例如,它是光之母。光是什么? 它是由光子组成的吗? 不,并不存在所谓的独立的客观的光子,只存在所谓“以太的振动”(亨利·庞加莱)。光是一种虚拟波,一个经过人类意识翻译后的“以太振动”的现象。只有当人类的意识观察它时,它才表现为一个客观的粒子,这就是双缝实验所告诉我们的。双缝实验的意义是非常深远的。光不是粒子(光子)。事实上,宇宙中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粒子,所谓的粒子只是被权宜地称为粒子,所谓的波粒二相性理论只是一个未经证实的假说,就像所谓的大爆炸理论只是一个未经证实的假设一样。

因此,既然光、电、一切事物,甚至宇宙都不是客观物化的存在,而是一种虚拟的现象,作为纯粹生命思维活动的符号,而不是思维本身,所以在双缝实验中,不是电子的意识,(没有电子,怎么可能有电子的意识)而是纯粹生命(道λόγος, )的宇宙意识预测到有一个人正在观察双缝实验,他就故意不向人类意识显示斑马纹干涉图案,因为对任何人类意识来说,只有客观的物质是存在的,人类意识的功能是将精神过程对象化或客观化,因此当科学家用相机观察双缝实验的结果时,作为全知宇宙意识的纯粹生命(道λόγος, )就在屏幕上显示出一条直线,告诉人类光是客观的光子,电是客观的电子,满足了人类生物学的大脑的意识的要求。

其实所谓的光只是一种虚拟的现象,光子作为量子并不是客观存在的,只对于观察的意识而言它是存在的,根据双缝干涉实验,它是因为观察的缘故而存在的,光表达了它的粒子属性,所以光仅仅对人类生物学的特定意识而言才有意义,就人类意识而言,光是客观的物质化存在,但从形而上学的角度来看,光只是人类意识对所谓“以太振动”的翻译所产生的一个现象。对于人类意识来说光是明亮的,但对于无处不在的永恒的纯粹生命基督场的宇宙意识来说,它既不亮也不暗,或者说光明和黑暗对他来说是一样的,不影响他的无所不知的视觉,因为对永恒的生命之道(λόγος,)的全知意识(Omniscience)或宇宙意识来说,光明和黑暗一样,黑暗也像光明一样明亮,如经上所记:“我若说、黑暗必定遮蔽我、我周围的亮光必成为黑夜.黑暗也不能遮蔽我使你不见、黑夜却如白昼发亮.黑暗和光明、在你看都是一样。”(诗139:11-12)

                      六 永远的福音

当这个永恒的纯粹生命以一个人的形式来到这个物质世界时,他不仅仅是一个人,而仍然是那位被杀羔羊所象征的永远的生命之“道”,他的纯粹生命本体闯入虚拟的现象宇宙,充满全部空间和时间,覆盖宇宙,宇宙在他里面,安息于他。他以类似于“场”的形式强烈地存在着,对人类大声疾呼“我在”(耶和华这个名字的原意)强调他的存在,但我们却无从感知,更无法理解:“素来没有访问我的、现在求问我.没有寻找我的、我叫他们遇见.没有称为我名下的、我对他们说、我在这里、我在这里。我整天伸手招呼那悖逆的百姓、他们随自己的意念行不善之道。”(赛65:1-2)但当他在五旬节降临时,门徒们就都知道了他的存在,从此耶稣基督这个永远的福音传遍全球:“我又看见另有一位天使飞在空中、有永远的福音要传给住在地上的人、就是各国各族各方各民。”(启14:6)五旬节的圣灵降临,其实就是耶稣降临,因为复活的耶稣就是遍在的基督,没有任何物质或人类个体的形式,而是以“基督场”的形式占有整个时空。

他临在宇宙,充满万有,更充满在教会里面。 教会不是抽象的组织,而是由具体的基督徒组成的有机体,所以保罗说:“教会是他的身体、是那充满万有者所充满的。”(弗1:23) 所谓被圣灵充满就是被耶稣充满,也就是在基督场里。正如一根铁棒在磁场里被磁化,一个人在基督场里就被基督的力量变化更新, 不仅受到那永远的生命的保护,而且会成为一个新造的人,如保罗所写:“若有人在基督里、他就是新造的人.旧事已过、都变成新的了。”(林后5:17)

                      七,结论

基督场论是借用物理学的概念解释基督奥秘的一种尝试,使我们对基督有更深刻的认识。基督是真神,从起初原有的生命:“我们也知道神的儿子已经来到、且将智慧赐给我们、使我们认识那位真实的、我们也在那位真实的里面、就是在他儿子耶稣基督里面。这是真神、也是永生。”(约一5:20),认识他就是永远的生命,这正是主耶稣在肉身时与门徒分别前的祷告:“耶稣说了这话、就举目望天说、父阿、时候到了.愿你荣耀你的儿子、使儿子也荣耀你.正如你曾赐给他权柄、管理凡有血气的、叫他将永生赐给你所赐给他的人。认识你独一的真神、并且认识你所差来的耶稣基督、这就是永生。” (约17:1-3)

注解

(1)  Lecture, 'Das Wesen der Materie' [The Essence/Nature/Character of Matter], Florence, Italy (1944). Archiv zur Geschichte der Max-Planck-Gesellschaft, Abt. Va, Rep. 11 Planck, Nr. 1797.

(2)  SCIENTIFIC AMERICAN  June 2005  Volume 292, Issue 6科学美国2005年6月。

(3)  David Joseph Bohm  From Free encyclopedia Wikipedia 大卫·约瑟夫·玻姆(David Joseph Bohm FRS, 1917年12月20日- 1992年10月 27日)是一位美国科学家,被称为20世纪最重要的理论物理学家之一,他对量子理论、神经心理学和心理哲学做出了非正统的贡献。

(4)Quoted in Meeting the Universe Halfway (2007) by Karen Michelle Barad,

 p. 254, with a footnote citing The Philosophical Writings of Niels Bohr (1998).

(5)Magie, William Francis (1935). A Source Book in Physic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 309

(6) Griffiths, David . (2004). Introduction to Quantum Mechanics (2nd ed.). Prentice Hall. ISBN 978-0-13-111892-8

(7)  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三十二章《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又称<<完美智慧300行>>,由三藏大师鸠摩罗什从库车译为中文,由查尔斯陆克从中文译为英文。

(8)  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The Phenomenology of Mind Verse 808  Cosimo Classics, 1 Dec 2011

(9)  参照钦定本:“They know not, neither will they understand; they walk on in darkness: all the foundations of the earth are out of course.” Psalms 82:5 KJV

(10)   Lorentz ether theory A19 Free encyclopedia Wikipedia

(11)  Maxwell’s Demon  From Free encyclopedia Wikipedia

(12)   埃伯哈德·云格尔 《死论》(中文版第99-100页)

(13)  Erwin Schrodinger: What is Lif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ublication Date: 1944

(14)  参照希腊文原文Greek Study Bible (Apostolic / Interlinear) 1 John 2:24译出  

  “Ὑμεῖς ὃ ἠκούσατε ἀπ᾽ ἀρχῆς ἐν ὑμῖν μενέτω.ἐὰν ἐν ὑμῖν μείνῃ ὃ ἀπ᾽ ἀρχῆς 

ἠκούσατε, καὶ ὑμεῖς ἐν τῷ υἱῷ καὶ ἐν τῷ πατρὶ μενεῖτε.”

(15)  Klein Bottle  From Free encyclopedia Wikipedia In 1882, the famous mathematician Felix Klein discovered the famous bottle that would later be named after him由著名数学家菲利克斯·克莱因发现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著名的抽象数学模型。

(16)   Mobius Strip From Free encyclopedia Wikipedia由德国数学家奥古斯特·莫比乌斯(August Mobius)发现.

(17)   Tesseract  From Free encyclopedia Wikipedia查尔斯·霍华德·欣顿(英国,1853-1907年4月30日)是英国数学家,科幻小说“科学的罗曼史”的作者。他对高维感兴趣,特别是第四维。他以创造了超立方“tesseract”一词和研究高维几何的可视化方法而闻名。

(18)   Harold Dodd: “The Meaning of Paul for Today”  P129-130 The Swarthmore Press LTD. London, 1920

(19)  Hans Kung: On Being a Christian   P304 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1977-12-31

(20)   D. Marbaniang Omnipresence,Light of Life,Bombay  Feb. 2018

参考书目

1   Archiv zur Geschichte der  

    Max-Planck-Gesellschaft, Abt. Va, Rep. 11 Planck, Nr. 1797.

2   SCIENTIFIC AMERICAN June 2005 Volume 292,

3   Meeting the Universe Halfway (2007) by Karen Michelle Barad

4   Erwin Schrodinger: What is Life?Cambridge University Prs Publication Date: 1944

5   D. Marbaniang:: Omnipresence,Light of Life,Bombay  Feb. 2018

6   SCIENTIFIC AMERICAN June 2005 Volume 292, Issue 6

7   Harold Dodd: The Meaning of Paul for Today

    The Swarthmore Press LTD. London, 1920

8   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The Phenomenology of Mind

    Cosimo Classics, 1 Dec 2011

9   Hans Kung: On Being a Christian 

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1977-12-31

10  Free encyclopedia Wikipedia

11  Greek Study Bible (Apostolic / Interlinear)

12  KJV Study Bible  Thomas Nelson Publshers

13  Eberhard Jungel埃伯哈德·云格尔 《死论》上海三联书店,1995

14  Magie, William Francis (1935). A Source Book in Physic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5  Griffiths, David . (2004). Introduction to Quantum Mechanics (2nd ed.). Prentice  

    Hall. ISBN 978-0-13-111892-8

版权所有

吴明山先生保留所有权利。未经作者许可,本文本的任何部分不得复制或以任何形式转载。

 Copyright by Mr. Mingshan Wu. All rights reserved. No part of this text may be duplicated or republished in any form without the permission of the author.

作者简介

吴明山先生,1963年出生于中国江苏,先后就读于南京师范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原上海机械学院)、加拿大华人神学院(卡尔加里)。

早年著有《存在的不幸》、《存在与对象》、《存在的自我产生的过程》、《辩证法的本体论意义》、《关系形态论》等哲学论文,获著名存在主义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先生高弟,国际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熊伟先生高度评价。  著有神学著作:《献祭的意义》、《希伯来书研究》、《以马内利》 等专著

  译有英国

桂冠诗人阿尔弗雷德·丁尼生的代表作《悼念集》全集,亨利·沃兹沃斯·朗费罗经典诗选。

出版书籍《以马内利,耶稣之血的系统神学》1-7卷英文版、《以马内利中英文版》1-14卷、《作为本体论的辩证法》、《丁尼生悼念集英汉参考版》、《朗费罗经典诗选英汉文版》、《蓝梦诗篇与评论中英文版》。《以马内利,耶稣之血的系统神学》一书逾100万英文,获得英国圣公会大主教伊恩·詹姆斯·布莱克利的高度赞扬,并为该书撰写序言。

发表诗歌:《雪》、《梦》、《自由之神之吻》 《夜》等,荣获第四届中国诗歌展银奖。

2011年定居英国,积极从事中英经贸及文化交流活动。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Author

Mr. Mingshan Wu, born in Jiangsu, China in 1963, successively studied in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mer Shanghai Institute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nd Canadian Chinese School of Theology Calgary,.

Wrote in his early days philosophical papers: “The Unhappiness of Being”, “Being and Objects”, “The Process of the Self-production of Existence”, “The Ontological Meaning of the Dialectics”, “The Form of Relationship” and so on, which were highly approved by the internationally famous scholar Mr. Xiong Wei, who is the Professor of Beijing University, the student of Existentialist philosopher Martin Heidegger.

 Wrote theological works: “The meaning of sacrifice”, “A study of the Book of Hebrews”, “Immanuel”

 Translated “Classic Poems of 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 and the complete works. "In Memoriam", the masterpiece of English Poet Laureate, Alfred Tennyson into Chinese。

 Published:"IMMANUEL, The Systematic Theology of the Blood of Jesus" Vol. I-VII, "IMMANUEL English-Chinese Version" Vol. I-XIV , "The Dialectics as Ontology ",  " English-Chinese Reference Version In Memoriam A.H.H"  , "Classic Longfellow's Poems English-Chinese Version ". The Book of “Immanuel, The Systematic Theology of the Blood of Jesus" with total English words of more than one million has been highly praised by the Right Reverend Ian James Brackley, the former Anglican Bishop who wrote the Foreword for the book. 

Published: "The Blue Dream Poetry and Review (Chinese-English Version)" . “The Night”  "The Snow"  "The Dream" and "The Kiss of God of Liberty" won the Silver Prize of the 4th China Poetry Exhibition.     

Since2011 settled in the UK and actively engages in Sino-British Economic-trading and Cultural Exchange Activities.

 

我要赞一下 (1)

文章评论

  

最热评论

意见反馈

请点击我要留言提出您的宝贵意见

联系方式

电话:010-56142345    邮箱:wenyitongbao@126.com

中国青少年作家委员会     文艺通宝编委会     北京文易通宝文化传媒中心  北京满堂红广告服务有限公司   本网站坚持原创,反对任何形式的抄袭和克隆。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京ICP备12030317号-2        本文观点属于作者,如有侵权,证据充分,本网站负责协调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