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圣经为标准,量子物理学研究成果为依据,从如来论,宇宙论,观念论,意识论四个方面解读佛教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构建无限生命意识论,
选译自Chapter 17 View of Buddhism,Mingshan Wu “IMMANUEL The Systematic Theology of the Blood of Jesus”, 本文以圣经为标准,量子物理学研究成果为依据,从如来论,宇宙论,观念论,意识论四个方面解读佛教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构建无限生命意识论,由吴明山先生授权发表。
引言
佛教与基督教同为世界主要宗教,释迦牟尼在耶稣之前约五百年诞生。从孔雀王朝起,佛教开始向印度各地、中东以及中国传播。基督教起源于犹太地区,从公元一世纪传往罗马帝国及地中海沿岸。18世纪欧洲大学开始梵文研究, 19世纪开始有西方人信佛教,20世纪初开始有西方人在佛寺成为僧侣。20世纪基督教和佛教的教徒之间展开更多的交流,如天主教徒汤玛士·梅尔顿、韦恩·提士道、大卫·史坦度-拉斯特、修女凯伦·岩士唐以及佛教徒如佛使比丘、一行禅师和第十四世达赖喇嘛·丹增嘉措都致力寻找两个宗教的对话。他们都认为基督和佛陀的教诲并不一定冲突,而是可以互补和对照。世界文化历史学者阿诺尔德·约瑟·汤因比更认为基督教和佛教的接触会是这个世纪重要的事情。(1)
基督教与佛教有什么关系呢?圣经与佛教经典有什么共同之处呢?本文拟以圣经为标准,量子物理学研究成果为依据,从如来论,宇宙论,观念论,意识论四个方面解读佛教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构建无限生命意识论。
一,如来论
“如来”(梵文“Tathagata”,汉语译为“如来”)是佛教中的核心概念,大量出现在所有佛教经典中。“如来”不是佛教的发明,而是早在佛陀时代之前的古印度宗教中的一个基本概念:“现代学术观点普遍以为,梵文语法提供至少两种可能来分解复合字:tathā和āgata(通过一个连接音变规则ā+ā→ā),或tathā,叫tathā在梵语,巴利语巴利语中意指“如此”, 佛教思想以此作为“现实的真体”。这种实相也被称为“真如性”或“如此性”(tathatā),简单地表示真体(实相)。如来被定义为“了解并看到现实的本体的一位”(yathā bhūta ñāna dassana)。Gata“去”是动词词根gam“去”的过去分词。Āgata“来”是动词来的过去分词。在这个解释中,如来字面上的意思要么是“走向本体的一位”,要么是“到达本体的一位”。(2)
佛教用“如来”这个概念来表示宇宙的意识本体,事实上,“如来” (Tathagata)这个概念在佛教出现之前早已存在,并不是一个名字,而是一个称号,意思是“一切法的本体”(The Suchness of all Dharmas)。而神的名(我是)在佛陀时代还没有启示给以色列之外的外邦人。一切法的本体(真如或如来),万象背后的真相,一切形式的本体(真如)是什么呢? 就是"我是”,而"我是"就是神的名字,而这个名字对应的本体就是新约圣经中的“道”(λογος):“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Ἐν ἀρχῇ ἦν ὁ λόγος, καὶ ὁ λόγος ἦν πρὸς τὸν θεόν, καὶ θεὸς ἦν ὁ λόγος.)(约1:1)(3)“道”(λογος)在太初,这是约翰福音的第一句话,说明在太初除了“道”并没有任何其他存在,这个“道”是什么呢?这个“道”指向“神”这个称号,这个“道”就是神。道是从太初“自在” 或译为 “自有”(ἐγώ εἰμι,)的。这个“道”就是万法之本体,即一切形式的本体(真如),生命的本源。“如来”是什么? “如来就是万法之本体的意思。”(金刚经)(4)根据“如来”的定义,“如来”只能是“道”(λογος)因为“道”(λογος)就是万法之本,生命之源。
所以“如来”不能被物化、量化、个体化、形式化,更不能被偶像化:“凡凭着外表看我,凭着声音寻找我的人,走的都是邪道,不能见如来。”(金刚经)根据这句经文,佛教中一切偶像崇拜都是违背释迦牟尼教导的,都是异端邪道。
“原来那为万物所属、为万物所本的、要领许多的儿子进荣耀里去、使救他们的元帅、因受苦难得以完全、本是合宜的。”(来2:10)万法之本不是物质,而是一种绝对的意识性或位格,位格就是“我”性, 绝对的意识性或位格就是“我是”(耶和华)也就是“基督”, “基督”不是虚拟宇宙中任何物质的或肉体的存在,而是圣灵:“主耶稣就是那灵。主耶稣的灵在那里,那里就得以自由。”(林后3:17 钦定本)
耶稣基督充满天地,从亘古到永远,“耶稣基督、昨日今日一直到永远是一样的。”(来13:8) 这不是理论或想象,而是现实,正如他所应许的:“好像闪电从天这边一闪,直照到天那边。人子在他的日子也要这样。”(路17:24)
耶稣告诉我们,他不再是一个如常识所见的肉体的个人,而是一个弥漫着的“遍在”(Omnipresence),在他的日子,他像闪电从天这边一闪,直照到天那边那样占据整个宇宙,超出了人类这想象的范围。他的日子是哪一天呢? 就是每一天,从始至终一切时间:“那昔在今在以后永在的全能者主耶稣说、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戛、我是始又是终。” (启1:8 钦定本)
遍在基督,绝对之‘我’,无所不在的位格,无所不知的意识性,用佛教的语言来说就是万法之本体真心,但我们却不认识他的意识性或觉性,正如佛陀在《楞严经》中对阿难所说:“阿难, 非常好。你要知道,万物从无始的时间开始,不断生灭,生生不息,只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永在的真心,不知道它的纯净本质和光明实质。相反,他们会进行错误的思维。这些思维是不正确的,因而这些思维导致进一步的轮回....” (佛言。善哉。阿难。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楞严经)(5)
这节经文是楞严经的大纲,因为永在真心具有纯净本质和光明实质,它不是我们的“自我”,它超越我们的身体,我们的意识和我们的幻觉。
具有纯粹本性和光明实质的永在真心不仅是《楞严经》的核心,也是宇宙的核心。宇宙的核心在哪里呢? 它不在虚拟宇宙中的任何地方,而是在虚拟宇宙之外并占有全部时空。它不是存在于无处,而是充斥整个宇宙,但我们在任何地方都找不到这个心,我们找不到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佛陀说,所有这些世界系统里的众生都有许多不同的心,所有这些心都是如来所知道的。为什么呢? 因为如来所说的心不是心,而是(权宜地)被称为心。为什么呢? 须菩提,因为,过去心、现在心和未来心都不能找到。(金刚经)
具有纯粹本性和光明实质的永在真心是我们存在,意识或心灵的源头,而不是我们的自我。它是什么?它是基督,除了基督,没有人能被称为具有纯粹本性和光明实质的永在真心,这个永在真心被称为如来:“须菩提,如果有人说如来来或去,坐或躺,他并不明白我的意思。为什么? 因为如来既没有从何处来,也没有向何处去;因此,他被称为如来。”(金刚经)
释迦牟尼不是“如来”,但“如来”在释迦牟尼里面。当释迦牟尼在世的时候,他是一个开悟的人,被称为“佛”,“佛”的意思是“觉性”或“意识性”。“菩萨”是佛教中另一个概念,意思是开悟觉性的武士或勇士。“如来”是指宇宙的本体意识性。一个开悟的人可以成为佛。但佛不是指肉身的人,而是指宇宙的本体意识性,位格性或“我”性,相当于圣经中的“灵”的概念。佛教对世界的伟大贡献除了发现宇宙的虚拟性之外,就是它发现并强调宇宙本体的觉性或意识性,这种意识性或觉性是“如来”的本质属性,“如来”不是指这个物理世界的任何东西,不是宇宙中的任何现象,而是带有“纯粹本性”和“光明实质”的位格:“须菩提,如果有人说如来来或去,坐或躺,他就不明白我的意思。为什么? 因为如来既无所来,也无所去,“因此,他被称为如来。”(金刚经)
如来不是名字,而是称号(头衔),字面意思是“走向本体的一位”或“到达本体的一位”。因此“如来”只是终极本体体的一个头衔。这个终极本体是一个永活的实体,来来去去,或不来不去,汉译为如来。这个终极本体拥有位格,因为他能保护人:“如来保护、爱护、教导菩萨,如此之好。”(金刚经)
“如来”无所不在,没有形态(Form):“‘须菩提,你怎么看? 如来能以他的身体形式被人看见吗?’‘不能,世尊,如来不能通过他的形体被人看见。’‘为什么? 因为如来谈到身体形式时,它不是(真实的)形式。’佛陀对须菩提说:“凡有形式的任何事物都是不真实的;如果一切形式作为不真实的能够被人看见那么,如来就会被人感知到。“(金刚经)“‘须菩提,你怎么看? 如来能够通过他的三十二种身体特征被人认出来吗? 须菩提回答说:‘是的,是的,他能。’佛陀说:‘须菩提,如果如来能以他的三十二个身体特征被认出来,那么如来就是一个世界的统治者(转轮)。须菩提对佛陀说:‘世尊,依我所知,如来不能以三十二个身体特征被认出来。因此,世尊念诵以下的偈颂:‘以外表寻找我,以声音找我的人,走的是邪道,不能见如来。’”(金刚经)
“如来”没有任何形式,没有任何形象,任何想要从外表看他,从声音中寻找他的人,都是把他当作一个偶像,走的是一条异端的道路,无法感知如来: ‘以外表寻找我,以声音找我的人,走的是邪道,不能见如来。’
如来不是偶像,不是这虚拟宇宙中的任何事物,在佛教中, 偶像崇拜是一个反对“如来”的严重问题,因为他没有形式,没有形象,没有法(Dharma),没有“非法”(non-Dharma),任何人跪拜佛像,或对着一尊佛像跪拜都是严重反如来的。佛陀释迦牟尼是一个人,但不是如来本身,佛陀本人强烈而明确地反对偶像崇拜,谴责偶像崇拜是异端(走邪道)而不能认识如来。
禅宗佛教反对任何形式的偶像崇拜:“颠倒的众生,不知道自己的心就是佛,他们在自己的心之外到处去求佛,终日忙着念佛,忙着拜佛。佛在哪里?不要这么去想。把自己的心搞清楚就可以了,自己的心之外再也没有别的佛了。经书上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又说:所在之处,即为有佛。你自己的心就是佛,没有必要用你的佛去拜别人的佛。凡是有佛和菩萨的相貌在你面前显现出来,你千万不要礼敬它。我心空寂,本来就没有这些相貌,你着这些相,就是魔,就掉入了邪道。如果这个幻想是从自己内心里面发出来的,也不要礼敬它,礼敬它,是你不明白,你明白就不用礼敬它,你礼敬它,就被魔控制了。深怕后来学习的人不懂这个,所以刻意在这里讲清楚。任何的佛,从根本上都是如来,都没有这些相貌,一定要特别注意。只要出现奇怪的境界,千万不要理睬,也不要产生害怕、不要恐惧,不要疑惑。自己这个心是本来清净的,那里会有这些相貌。以至于见到天龙、夜叉、鬼神、帝释、梵王等相,也都用不着心生敬重,也不要惧怕。自己的心本来就是空寂的,一切相貌都是妄见,千万不要着相。如果你生起佛见、法见,以及佛、菩萨等相貌,对它们产生了敬重,自己就掉入众生的位置上去了。如果要直说,就是:千万不要取一切相就对了。再不需要多说了。所以,经书上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都没有固定的实相,相都是变幻的、不固定的,这些都是不永恒的法术,只要不取相,就与其它圣人的想法是一样的。所以,经书上说:离一切相,即名诸佛。问:为什么不允许拜佛、拜菩萨等等?答:天魔波旬、阿修罗具有显现的神通,都可以变出菩萨相貌。这些种种变化都是外道,都不是佛。佛是自己这个心,不要礼拜错了对象。”(菩提达摩《血脉论》)(6)
佛不是任何东西,不是任何物体,不是任何偶像,不是任何形象,崇拜任何偶像都是异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而不是佛,而拜偶像在佛教中是错误的和危险的。显然,菩提达摩强烈反对偶像崇拜。拜佛、菩萨等是不允许的:“问:为什么不允许拜佛、拜菩萨等等?答:天魔波旬、阿修罗具有显现的神通,都可以变出菩萨相貌。这些种种变化都是外道,都不是佛。佛是自己这个心,不要礼拜错了对象。如果我们心里有一个佛的形象,或者我们心里执着于一个佛的形象,我们就是魔鬼,因为除了我们自己的心灵以外没有别的佛,一切的现象都是虚空的。我们自己的心灵就是佛,没有必要用自己的佛去敬拜另一个佛。当佛陀或菩萨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一定不要敬畏它。我的心灵是空的,原本就不存在这样的外观,如果我们执着于这些形象,我们就是魔鬼,我们落入了异端邪道。佛是什么? 佛是意识性或觉知性。佛,这个词是印度语,在华夏大地叫做‘觉性’。觉,就是灵觉,应机接物、扬眉瞬目、运手动足,都是自己灵觉之性。性,就是心,心就是佛,佛就是道,道就是禅。”(菩提达摩 《血脉论》)(7)
如果按照“如来”的定义,只有基督可被称为如来,因为只有基督是无限生命之道,无限生命是没有任何形式和外观的原初之道(约1:1,约一1:1)。生命之道(基督)是宇宙意识,对应“如来”梵文定义。除了基督,没有神或灵能来与我们永远同在(以马内利),(走向本体或到达本体)。正如耶稣所宣告的:“所以你们要去教训万民,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教训他们遵守,我就常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阿门。”(太28:19-20)“那昔在今在以后永在的全能者主耶稣说、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戛、我是始又是终。”(启1:8 钦定本)
圣父、圣子、圣灵的名是什么? 显然它不是如来,因为“如来”不是一个名字,而是一个头衔,它也不是圣父、圣子或圣灵,因为它们都是头衔。那名是什么呢? 那名是“我是”(汉语不准确的音译为耶和华),是耶稣自己声称的那位(约8:24钦定本)。
人不能凭着三十二个特征认识“如来”,也就是说如来是一个看不见的位格,人类不可能通过他的三十二个特征像一个人一样地肉体地看到他。然而,在关于他的否定的表达中,佛陀提供了这个看不见的如来的肉身化的可能性,就是说如果如来可以凭着他的三十二个身体特征被人所认识的话,那么世界的统治者就是如来。显然,这是一种假设的可能性,即如果这个世界统治者,金刚经称为“转轮王”(8)(Cakkavatti)出现在这个世界上,他一定是如来,而不是其他任何人。在印度神话中,当这位统一世界的君王出现时,他将会以慈悲与智慧治理这个世界,开创转轮圣朝。佛教、耆那教与印度教等,都继承了这个传说。这个称号在孔雀王朝时代首次出现,为宾头娑罗与阿育王的尊号之一。(9)显然,他不是释迦牟尼本人,因为“全宇宙的统治者”是“如来”自己,这个显现的如来应该以三十二种身体特征的形式出现。这种肉体的形式是如来的显现,或如来的反映,新约描述为“看不见的神的形象” (西1:15)。
其实全宇宙真正的统治者已经出现在历史上,他不是别人, 就是拿撒勒的耶稣,他被称为全能的神,永在的父,和平的君(赛9:6),也被称为细罗(创49:10) 因为他是创世纪49:10和以赛亚书9:6所预言的那位, 他就是以肉身的形式显现的神,这也符合金刚经假定的可能性,因为在整个人类历史上,除耶稣外没有任何人被称为全能的神、永在的父、和平之君, 和万王之王(启19:11-16):“我观看、天开了。见有一匹白马。坐在上面的,称为诚信真实。他施行审判,争战,都是按着公义。他的眼睛如火焰,头上戴着许多冠冕。又有写着的名字,除了他自己没有人知道。他穿着溅了血的衣服。他的名称为神之道。在天上的众军,骑着白马,穿着细麻衣,又白又洁,跟随他。有利剑从他口中出来,可以击杀列国。他必用铁杖辖管他们。(辖管原文作牧)并要踹全能神烈怒的酒榨。在他衣服和大腿上,有名写着说,万王之王,万主之主。”(启19:11-16)
显然,这位万王之王就是世界的统治者,但他不是军事力量和强权,而是和平的君,因为他不是通过武力,而是通过爱、受苦和牺牲而创造、生产、控制和统治他的宇宙。
他宣告他的名“我是”(耶和华),而不是“如来”, 因为“我是”(耶和华)是超越虚拟的物质化宇宙的至高无上者,所以“如来”的概念与基督教的神之间有一个根本的区别。基督教的神是一个“位格”,一个绝对的“我”,一个无所不在的“道”,一个无限牺牲的生命,他有强烈的动机和无穷生命之大能将人从痛苦的束缚中释放出来,以他自己的无限受苦和牺牲(挽回祭)解放人类,他自己的无限受苦和牺牲之大能是拯救世界,也是生产、构建、管理及统治世界的绝对方法。
二,宇宙论
佛教是一个关于宇宙及生命的意识体系,认为万物都是虚拟的现象,最终现实是在物理世界的背后,这个最终现实被称为“如来”(“Tathagata”),“如来”具有无限意识或觉的本性,这个意识或觉的本性(觉性)汉译为“佛”。“意识性”或“觉性”不是指我们人类具体的意识或感官的知觉 而是指意识性的主体。意识性的主体是无数独立的位格,在人类意识和感知的背后感知一切宇宙现象。由“觉性”或“意识性”构成无数现象世界,现象世界可分为六类,即人、天、修罗、兽、鬼、地狱,称为“六道生命”。 一般来说,众生依“业”(Karma)(生时所作的恶行或善行)投生(肉身化)到六道生命中的一道(种)。只要他们没有“修行”到解脱的程度,他们就会在“六道”中徘徊。
佛教的基本世界观是虚拟宇宙论,也就是“空”的理论:万物并非实存,世界上没有独立的东西,也没有永恒的东西。一切事物都是因果(业报)的现象存在。这一观点被现代物理学特别是量子力学的研究所证实,颠覆常识认知,常识认为物质,空间和时间是真实存在的,而科学得出的结论是宇宙并不是真正的存在,而只是一个虚拟的影子:“我们的宇宙只是一个更大现实的一个影子。” (10)
物质和时空的本质是“空”。在基本粒子的层面上,所谓的物质不是真实的,而是一种非永久性的波的虚拟的现象,这种波从虚空(空)中突然生灭。这些波并不是常识所认为的“固有的小粒子”,而是“场”,即虚拟的波。在当代物理学的前沿,弦理论认为: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就像小提琴的弦,而一切事物就像从弦发出的音乐旋律,所以是虚拟的存在。弦理论认为空间、时间和物质都是“虚幻的”。宇宙中没有所谓的“客观时间”,时间是一种幻觉。用佛教的话说,时间是虚妄的结果。
关于心与物(精神与物质)的关系,常识认为,无论我们是否观察,无论谁观察,在我们的意识之外,都有一个独立的“客观世界”,它不会因任何主观意志而改变。这个常识是一切唯物主义的核心思想。然而,在佛教中,观察者是任何现象存在的关键条件(起源)。每个观察者眼中的世界是不同的,不存在所谓的“客观独立的世界”这样的东西。这个重要的观念与现代量子力学理论是一致的。
量子力学告诉我们,没有什么是确定的,除非它被观察到。双缝实验(11)证明不存在光子、电子、原子和所有基本粒子,除非在意识下被观察到,也就是说,在意识观察之前,并不存在所谓的“光”这样的事物,只有当观察者观察它,观察的方式被确定时,他眼中的场景才会确定,不管是水,或者其他什么东西。
既然光、电、一切事物,甚至宇宙都不是客观物化的存在,而是一种虚拟的现象,所以在“双缝实验”中,不是电子的意识,(没有电子,怎么可能有电子的意识)而是“宇宙意识”主体预测到有一个人正在观察双缝实验,他就故意不向人类意识显示斑马纹干涉图案,因为对任何人类意识来说,只有客观的物质是存在的,人类意识的功能是将精神过程对象化或客观化,因此当科学家用相机观察双缝实验的结果时,作为全知的“宇宙意识”就在屏幕上显示出一条直线,告诉人类光是“客观”的光子,电是“客观”的电子,满足了人类生物学的大脑的功能要求。
所以光只是一种虚拟的现象,光子作为量子并不是客观存在的,只对于观察的意识而言它是存在的,根据双缝干涉实验,它是因为观察的缘故而存在的,光表达了它的粒子属性,所以光仅仅对人类生物学的特定意识而言才有意义,就人类意识而言,光是客观的物质化存在,但从形而上学的角度来看,光只是人类意识对所谓“以太振动”(12)的翻译所产生的一个现象。对于人类意识来说光是明亮的,但对于无处不在的永恒的宇宙意识来说,它既不亮也不暗,或者说光明和黑暗对他来说是一样的,不影响他的无所不知的视觉,因为对“全知意识”(Omniscience)或“宇宙意识”来说,光明和黑暗一样,黑暗也像光明一样明亮:“我若说、黑暗必定遮蔽我、我周围的亮光必成为黑夜.黑暗也不能遮蔽我使你不见、黑夜却如白昼发亮.黑暗和光明、在你看都是一样。”(诗139:11-12)
我们的器官所感觉的一切就像幻象,不是真实的。一切事物包括我们人类的身体不是原本的真体,肉体不是肉体,而是被称为肉体,宇宙不是宇宙,而是被称为宇宙:“‘须菩提,假如一个人的身体有须弥山那么大,你认为呢? 这样的身体很大吗?’ 须菩提回答说:‘非常大,世尊’。‘为什么?’‘因为佛陀说这不是真身,而是(仅仅)被称为大身。’”《金刚经》
所以人的心(意识或意念)就不应依附于任何事物(对象),以免产生任何思想(妄想,或幻觉):“须菩提,这就是为什么所有菩萨,摩诃萨埵都应该养成清净的心,不执着于形、音、闻、味、触、法。他们应该培养一种不依附于任何事物的心(Mind)。”“‘这样,这些众生就会获得无可估量的功德。’‘为什么?’‘(因为)他们会抹掉自我、人格、存在、生命的错误观念、法与非法的错误观念。’‘为什么? (因为)如果他们的心抓住了形式(laksana),他们(仍然)会执着于自我、人格、存在和生命的概念。’‘如果他们的心抓住法,他们(仍然)会执着于自我、人格、存在和生命的概念。’‘为什么?(因为)如果他们的心抓住了非法,他们(仍然)会执着于自我、人格、存在和生命的概念。’”“(因为)如果一个菩萨(仍然)执著于一个自我、一个人格、一个存在和一个生命的错误观念(laksana),他就不是(一个真正的)菩萨。”(金刚经)
如果我们执著于自我、人格、存在和生命的错误观念,那么我们就没有开悟,就不可避免地陷入迷信、妄想、幻觉之中。我们会陷入痴迷的境地。但是如果我们开悟“空”的洞察力(空性),我们就从痴迷的错觉中解放出来,因为这一洞察是一个正确的世界观,因为这个物质世界是虚拟的,不是真实的,如梦,幻,泡,影,如露如电(《金刚经》),虚无,无形,空虚,甚至比“虚无”更少,它是空虚和虚幻:“万民在他面前好像虚无。被他看为不及虚无,乃是虚空。”(赛40:17)
宇宙是虚拟的存在,作为终极本体的一个背景,就像一个影子,但对人类的意识来说,它是真实的。人的感官知觉是由生物实用主义功能发展而来的,容易产生迷信和幻觉,因此对空的理解是人类摆脱迷信的深刻觉醒。我们之所以不能从感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正是因为我们没有真正理解万物的空性。人不能理解空性好像是因为人的知性蒙蔽了人,其实是知性后面的意识主体(相当于圣经中“灵”的概念)出了问题。
对“空”的理解并不支持“湮灭”的观点。人们可能会认为,既然一切现象都是虚妄的,那么整个宇宙就是一个湮灭。但是“至高开悟”并不支持万物湮灭的观点:“须胡提,当你有了完美的开悟心时你认为,你会主张诸法湮灭。不要有这样的想法。为什么? 因为一个有至高开悟心的人,并不主张(事物的)湮灭。”(金刚经)
为什么湮灭的观点是不正确的呢? 因为虚拟宇宙并不是建基于虚空、零或虚无。虚拟宇宙的根基是基督(原本的生命之道)本身(约1:1),他不仅在宇宙之外和宇宙的背后,而且充满宇宙:“我岂是近处的神呢。不也是远处的神吗。谁能在隐密处藏身,使我看不见他呢。这是耶和华说的。我岂不充满天地吗?”(耶23:23-24)即使是所谓的真空也不是空的,空(Sunyata)根本不是空的,因为有基督的遍在,充满整个宇宙。
宇宙是什么? 佛教认为宇宙是业力之网,众生的业力网。众灵来到地球,生活在虚拟宇宙中。是什么力量安排? 佛教认为是业力,业力交织在一起,使我们的生命和宇宙交织在一起。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因果之网中,都受着一种我们无法摆脱的特殊的关系支配,所以一切事物,包括每个人在内,都像是宇宙棋盘中的棋子。这些棋子是如何生成的呢?金刚经认为有形事物是从一种所谓的凝聚体(Agglomerations)中被形式化(Form)出来的。一切有形的事物都不是真实的,也不是虚幻的,不是现实,也不是湮灭,而是宇宙意识主体也就是“太初之道”(约1:1)的思维活动的虚拟符号,就像是神的一个“梦”。“神之梦”不像人的梦,神的梦就是虚拟宇宙的存在。
宇宙的虚拟性并不是虚无, 而是指相对于宇宙意识本体的实在性来说的,用佛教的术语就是相对于“走向本体”那位意识性本体也就是“如来”来说的。
宇宙是相对的,虚拟的,现象的,或形象的。现代科学认识到宇宙的虚拟性,证实了《金刚经》的正确性。宇宙是神的思维符号,但对人类来说,或者说,相对于人类来说,宇宙确实是实体或物质性的, 而这恰恰是神的思维的一种设置或对人类意识的一种规定性,人的意识与思维的形象化设置必然以为宇宙是又真又实的,人根本不知道宇宙的虚拟性,更不知道宇宙之外还有一个托住宇宙的基础:“他们不知道、也不明白、在黑暗中行走。大地的根基在过程之外。”(诗82:5) 近代伟大哲学家黑格尔将宇宙虚拟现象背后的意识性本体称之为绝对精神或绝对的灵,这个作为宇宙根基的意识性本体就是基督,正如他在《精神现象学》一书的最后引用德国诗人席勒的著名诗句写道“两者,或(知性地)被理解的(begriffen)历史,立即形成绝对精神的回忆和各各他,现实,真理,它的宝座的确定性,没有这些,它是没有生命的,孤独的,单独的。只有这精神王国的圣餐杯向神涌起他自己的无限的泡沫。”(13)
三,观念论
《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阐述宇宙的虚拟性,否定了常识的错误认知,是关于宇宙的深刻认识:“‘须菩提,你怎么看? 宇宙中有很多尘埃粒子吗?’须菩提回答说:‘很多,世尊’‘须胡提’佛陀说,‘些尘埃微粒不是(真实的),只是(权宜地)被称为尘埃微粒。如来说宇宙不是(真实的),而是(仅仅)被称为宇宙。’(金刚经)
“一切现象、都好像梦、幻、泡、影、露水、闪电。你应当如此默想。”(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真性有为空 缘生故如幻。无为无起灭 不实如空花,言妄显诸真, 妄真同二妄,犹非真非真 云何见所见,中间无实性 是故若交芦,结解同所因 圣凡无二路,汝观交中性,空有二俱非。”(在真正本性里,有条件的事物都是空的。所出现的情况就像幻觉。无条件的事物既不产生也不停止。它们不真实,就像空间中的花朵。说假就是揭示真。但真与假本身都是假的。既然没有真也没有假,怎么会有感知者和被感知者呢? 两者之间并没有真正的本质存在;因此,它们就被比作缠绕的芦苇。这些结和它们的释放有一个共同的原因。圣贤和常人的路不是两条。关于交织的本性:它们既不空也不存在。)(楞严经)
现代科学证明释迦牟尼的正确性。在《金刚经》中,宇宙的凝聚体现象可以用量子理论来理解,双缝实验的结果可以支持宇宙的聚集现象。凝聚体是粒子,而粒子并不是粒子,当它们处于意识观察的条件下(双缝实验的结果),就被权宜地被视为粒子,如金刚经所写:“‘世尊,如来谈到世界时,它们不是,而是(权宜地)被称为世界。’‘为什么? 因为如果它们真的存在,它们只是凝聚体。如来所说的凝聚体并不是凝聚体,而是(权宜地)被称为凝聚体。须菩提,那被称为凝聚的东西是不能说的,但是庸俗的人对它有渴望和依恋’”(金刚经)
好像2500年前的佛教经典知道今天的量子物理学似的,所谓的基本粒子如光子或电子不是真实的粒子,而是权宜地称为粒子或量子,因为它们不是真实的,而是虚拟的波。只要他们成为人类意识的对象,他们就权宜地被变成为粒子,因此,人的意识或人的观察是粒子客观性的前提。如果我们除去人类的意识,也就是停止对它们的观察,它们就会立即回到它们的虚拟性和主体性的原本状态,马克斯·普朗克指出:“作为一个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最尖端科学和物质研究的人,我可以根据我对原子的研究结果告诉你:根本就没有物质。所有物质的产生和存在都是由于一种使原子粒子振动并将这个由原子组成的最微小的太阳系维系在一起的力量。我们必须假定在这种力量的背后存在着一个有意识的、有智慧的心灵。这个心灵是所有物质的母体。 ”(14)
我们常识中的世界、宇宙、粒子、凝聚体等概念都是幻象。更重要的是,我们的自我、自己、或人格甚至生命等概念都不是真实的,这一主题在《金刚经》中被反复强调:“在所有的法中,没有一种是拥有一个自我,一个人格,一个存在和一个生命的。”(金刚经)
“自我”的概念或自我意识实际上是一种幻觉,应该从人类心灵中去除:“如果菩萨执著于自我、人格、存在和生命的概念,他就不是(真)菩萨。” “菩萨若通晓自我和事物(法)的非真实性,如来便称他为真菩萨。”(金刚经)“自我”是在我们生命史中逐步发展起来的,然而当我们是婴儿时,我们没有自我意识,因此婴儿和宇宙是一个统一体,因此当婴儿看到一盏灯,与其我们说婴儿注视光,不如说,婴儿就是光(孔狄亚克)(15),因为婴儿没有他的自我意识,没有他的自我,因此他的光感直接就是那光的存在,因为他们是一体的,本来所有的事物都是一体的,整个宇宙作为一个凝聚体是一体的:“‘须菩提, 你怎么看? 如来有人眼吗?’ ‘是的,世尊,如来有人眼。’‘须菩提,你怎么看? 如来拥有天眼吗?’‘是的,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你觉得怎么样?”如来有慧眼吗?“是的,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你觉得怎么样? 如来有法眼吗?’‘是的,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你觉得怎么样? 如来有佛眼吗?’‘是的,世尊,如来有佛眼。’‘须菩提,你觉得怎么样? 如来说恒河中的沙粒是沙粒吗?’‘是的,世尊,如来说它们是沙粒。’‘须菩提,你觉得怎么样? 如果有恒河中的沙粒那么多的恒河,如果有恒河的沙粒那么多的佛国,世界体系会多吗?’‘很多,世尊!’佛陀说,‘所有这些世界系统的众生,都有许多不同的心灵(思想),如来都知道这些心灵(思想)。为什么? 因为如来所说的心灵不是心灵,而是(权宜地)被称为心灵。,为什么? 因为,须菩提,过去心、现在心和未来心都找不到。’”(金刚经)
为什么“如来”能知道我们心里所有的思想和精神,我们又没有告诉他,甚至在我们心里有这样的想法和思想之前? 他从哪里知道我的想法呢? 正如大卫所说:“我坐下,我起来,你都知道。你从远处知道我的意念。”(诗139:2)你从远处知道我的意念。为什么? 这是因为我们的思想、精神、观念、意图在神眼里并不是思想、精神、观念或意图,它们在终极本体中是别的东西,而在人类看来,它们是我们的主观的念。虚幻的观念。黑格尔主张的概念客观性,是指意识的客观性,而不是指意识的内容。 我们的思想、精神、观念、意图是意识的内容,是由客观的意识机器生产出来的虚幻的产品,因此作为无限生命意识完全知道一切意识的内容。为什么? 因为所谓的“心”不是任何的事物,而是虚幻的“观念”,是神的思维符号。
神知道人的意念是虚空,人的心思是虚妄的:“他们说、耶和华必不看见、雅各的神必不思念。你们民间的畜类人当思想.你们愚顽人、到几时才有智慧呢.造耳朵的、难道自己不听见么.造眼睛的、难道自己不看见么.管教列邦的、就是叫人得知识的、难道自己不惩治人么。耶和华(我是)知道人的意念是虚妄的。”(诗94:7-11)虚空的意念,虚妄的心思本身是一种幻觉,是一种意识的状态,意识的功能,在神眼里是别的东西,也是神的思维的一种符号,就像梦一样,梦中的内容是虚幻的,但梦本身却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
显然,神拥有人类所有的感官功能,尽管他是我们看不见的,因为他是独一的“我是”(除了他,根本没有“我”),他不仅是永恒存在,而且是“宇宙意识”,使整个虚拟宇宙有意义。他有他的自我意识,不需要告诉我们。
因为“我是”是虚拟宇宙的生产者,拥有者,因此只有他拥有绝对的自我,位格,生命 和存在,而我们的“自我”“,位格”,“存在”和“生命”只是意识的虚幻观念和映像,这种幻觉在神的意识中,不是“自我”,“位格”,“存在”或“生命”,而是“思维符号”。
“如果他们的心灵抓住形式(laksana),他们(仍然)会执着于自我、人格、存在和生命的概念。如果他们的心灵抓住了法,他们(仍然)会执着于自我、人格、存在和生命的概念。为什么? (因为)如果他们的心灵抓住非法,他们(仍然)会执着于一个自我、一个人格、一个存在和一个生命的概念。所以,一个人不应该抓住或持有法的观念,也不应该抓住或持有非法的观念”(金刚经)
《金刚经》揭示了常识世界观、人生观、自我观的谬误。宇宙是虚拟现象,自我是幻觉。我们没有办法制伏我们的心,灭绝轮回并摆脱苦难,因为从佛教的“如来”那里没有办法、方法、或法来解决人类的苦难。为什么? 因为尽管佛教的“如来”拥有作为一个人的所有特征,但佛教的“如来”没有任何使人类自由的动机:“须菩提,你怎么看? 你不应该说如来有这样的思想(在他的心中):我应该解脱众生。须菩提,你不应该这样想。为什么? 因为真的没有众生是如来能解脱的。如果有,如来将持有一个自我,一个人格,一个存在和一个生命(的概念)。须菩提,(当)如来说自我时,在现实中是没有自我的,尽管普通人认为有自我。须菩提,如来说普通人并不是普通人,而是(权宜地)被称为普通人。”(金刚经)
“如来”的概念与基督教的“神”之间有一个根本的区别。基督教的“神”是一个位格,一个绝对的“我是”,一个无所不在的“道”,一个无限牺牲的“生命”,他有强烈动机和无穷生命之大能将人从痛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他的无限受苦和牺牲(挽回祭)的大能是生产、构建、管理,拯救,统治世界的绝对方法。
他宣告他的名“我是”,而非“如来”, “我是”(耶和华)就是“我”在,相当于佛教中"自在”或“自存”的概念。“我是”(耶和华)是超越虚拟宇宙的“遍在”(Omnipresence):“遍在并不意味着对所有空间的神圣占领,也不是对所有空间的神性分布,也不是内在于每一个实体,也不是神不能在空间中移动,也不是宇宙的神性,而是意味着神是完全地出席在任何地方,神可以同时在不同的地方做不同的事。”(16),因此他不是像宇宙中的其他任何事物一样的一个个体,他是无所不在的位格“我”或"自在",而在虚拟宇宙中,根本没有“我”,没有"自在"。“无我论”是佛教的核心教义之一,大乘佛教用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三项标准验证任何理论教说是否属于佛教正法(17),“诸法无我”意思是说,在一切有为无为的诸法中,没有我的实体,亦即无有本来自在、不藉诸缘出生、常恒不变的本体;所谓我的存在只是相对的生理和心理幻象。世间万物(无条件的事物),没有“我”,没有“位格”,没有“生命”,没有“自在”。这个思想是《金刚经》的主题。“在所有的法中,没有一种是具有自我、人格、存在和生命的。”(金刚经)
所谓“自我”,“人格”和“生命”只是人类心灵中虚幻的观念和错觉,并不真正存在于我们的头脑或身体里,也不存在于任何地方。人必须放弃自我,人格,和命的虚假概念,只是概念形式,一切形式都不是真实的。“一切有形式的事物都不是真实的”,因此佛陀说:“菩萨要舍弃一切形式的概念,立志发展至高开悟心”(金刚经)
这些“自我”、“人格”、“存在”和“生命”的虚幻观念是从何而来的呢? 它们来自我们的“心”。但我们的“心”是什么呢? 所谓“心”不是我们所想的那样:“佛陀说,所有这些世界系统的众生都有许多不同的心,这些心都是如来所知的。为什么? 因为如来所说的心不是心,而是(权宜地)被称为心。,为什么? 须菩提,因为,过去心、现在心和未来心都找不到。”(金刚经)
常识认为我们的“心”就是我们自己的思维功能,而我们的“我”就是我们思维过程的主体。这是一个错误的观点。“我”是意识的一个观念或内容,是意识的功能。意识或意识性(觉性)是客观的,而观念是虚幻的或虚妄的,就像梦是客观的,而梦中的内容是虚幻的一样,“我”是一种虚幻的观念,我们根本就没有“我”。
“心”是难以捉摸的,不是客观存在,我们根本就没有“我”。我们的行为和观念都是由“意识”(意识性,觉性)支配的,“意识”(意识性,觉性)不是我们的所有物,而我们却是“意识”的所有物或内容。事实上,我们根本就没有自己的存在(Being)。因此,我们找不到自己的心:“过去心、现在心和未来心都找不到“ 因为“自我”是虚幻的观念,所谓的心根本就不是真实的存在,它被权宜地称为心。我们凭着常识认为,存在过去心,现在心和未来心,我们生活在过去经验的幻觉之中,而这种经验已经过去,不再存在,但我们坚持认为过去的经验作为过去的心,假设它们是客观存在,我们与过去的心(幻觉)斗争,不能走出去,就像堂吉诃德与风车斗争一样,(18)我们的心理能量和意念被绑架在一个荒谬的任务上,并形成幻觉。谁能清除“自我”,“人格”,“存在”和“生命”所有这些虚幻的观念呢? 只有这些观念的生产者也就是“意识”或意识性(觉性)本身的改变才能擦除一切幻象,就像一台损坏的机器只有修复了才能生产出好的产品一样。
“自我”,“人格”,“存在”和“生命”看起来像是我们自己的属性,或者像是我们的意识,好像是由我们大脑所产生的一些观念,概念,想法,但事实并非如此。为什么我们会有我们的观念? 我们的观念从何而来? 我们的观念是由“意识”(意识性或觉性)生产出来的。因为有一个或多个独立的“意识主体”(相当于圣经中的“灵”)生活在我们的身体里,或者说被安装在我们里面,然后我们就有了我们具体思想和观念。我们之所以有思想和观念,都是由于住在我们身体里的“意识”或“意识体”(灵或众灵)的工作。没有意识体(灵),就根本没有思想和观念,住在我们里面的无限生命意识本体(我是)给予我们呼吸、生命和健康的思想观念,住在我们里面邪恶意识体(邪灵)破坏我们的呼吸、生命,生产虚妄荒谬的思想和观念。“意识性”或“意识体”是真实,客观,独立的,而我们的身体和整个物质世界是虚拟的,就像是一个“灵”的舞台或“灵”的战场,“圣灵”和“邪灵”相互冲突,所谓人类心灵实际上是“众灵”生活的反映,他们在虚拟宇宙(包括我们的身体)的舞台,平台或者战场上过着他们自己的生活。
. 我们的心安息在什么地方呢? 没有地方。根据《金刚经》,我们的心不应该安息在任何东西上面,所有的“菩萨”(意为“觉性的勇士”)都应该形成一种不执于形、不执于声、不执于味、不执于触、不执于法的清净心。要培养一种不执于任何东西的心。即根据《楞严经》所说,一种带有纯粹本性和光明实质的永真心灵,是完全的非物,也就是“纯粹生命意识”或“无限生命意识”这带有纯粹本性和光明实质的永真心灵在哪里呢? 它不在这虚拟宇宙中的任何地方,既然这带有纯粹本性和光明实质的永真心灵不能被命运发现,我们就不应该生一个执于任何事物的思想,因为宇宙的一切都是虚拟的。心是灵,不是任何事物,所以《金刚经》要求所有菩萨、大菩萨,都要养成清净的心,不执于形、声、闻、味、触、法。他们应该培养一种不依附于任何事物的心灵(应无所住以生其心)(金刚经)。
对于所有的“菩萨” 来说,要达到这个层次是极其困难的。为什么? 因为这种功德要求人类的心灵安息于虚无(应无所住),这意味着人类的心灵没有地方安歇。所以人类的心灵最终会躁动不安。是的,我们应该发展一个不住(安息)于任何东西的心灵, 但我们的心灵应该住(安息)于哪里呢? 有什么东西(非物)可以让人的心灵安息其上吗? 确实在这个虚拟宇宙根本没有,因为这虚拟宇宙里的一切事物都是不真实的,如梦似幻,佛教不能为人类心灵提供一个终极的基础供其安息,所以如果没有一个宇宙的最终的基础,人类心灵就会一直漂流。
事实上,存在一个宇宙的最终基础,整个宇宙安置其上。这个基础不是虚拟宇宙中的任何东西,而是永生的“我是”,被描述为“道”或“生命之道”,即“遍在基督”,圣经形象化地表达为从创世以来被杀的羔羊。因此,永恒的“挽回祭”基督,作为镶嵌在虚拟宇宙中的“以马内利”释放创造的力量,复活的力量,和平的力量,生命的力量,医治的力量支撑万有。如果没有遍在基督,宇宙万有就没有“支撑”,人类心灵就没有“安息”(Rest),佛陀所要求的“应无所住以生其心”就不会实现。正是由于耶稣基督的无限生命(来10:1)或永远生命(约一1:1-2)人类心灵才有一个“灵石”来安息:“那磐石就是基督。” (林前10:4)
不仅彻底的虚拟宇宙论需要主张,彻底的基督遍在论更要倡导。因为虚拟宇宙论不是虚无主义,宇宙是虚拟的现象,但不是虚无(湮灭),宇宙万象都是从被杀羔羊这个根基产生的。被杀羔羊耶稣基督是大卫的根(启5:5)更是宇宙之基。如果没有遍在基督,宇宙就会像无源之水,无根之树一样空虚,根本没有任何事物。无论是对我们的身体还是对我们的心灵,只有耶稣是我们最终的安息之所。因此,《金刚经》中重要的经文“应无所住以生其心”,可以被理解为我们必须生一个不住于任何东西只住于耶稣的心。我们维护彻底的基督遍在论和彻底的宇宙虚拟论的目的,就是要否定对耶稣基督的物质化和偶像化。基督作为终极实本体(永生之道即无限生命意识) 具有无限受苦,无限牺牲的能力。今天我们能看到一个肉体的耶稣吗?当然不能。我们可以因为奉耶稣之名所行的神迹认识他吗? 是的,我们认识他,但不是认识他的真体。神迹奇事只是耶稣的作为,不是耶稣本身。耶稣基督本身是看不见的,觉察不到的,因为他是唯一的无限生命意识本体。
四,意识论
虚幻观念论阐述了人类的意识的内容中观念的虚幻本质, 这个本质是由意识的生物学实用主义的功能决定的,思维作为意识的功能,其特征就是形象化或符号化,这就决定了观念的虚幻性。这里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将“意识”和“观念”区别开来,“观念”是“意识”的内容,而不是“意识”本身。观念是虚幻的,但意识却是客观的,真实的。就像梦的内容是虚妄的,但梦本身却是客观真实的存在。佛教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发现了观念的虚幻或虚妄性,更在于强调意识的客观性,或唯一性,将意识称为觉性(佛性)。原则上来说,佛教是一种唯意识主义或称唯识宗,“佛”是觉识的梵文汉译,也就是说佛教是“意识教”,中国唐代著名三藏法师玄奘及其弟子窥基创立的佛教宗派就叫“唯识宗”(19),“意识论”就是“佛论”,可见“意识”或“意识性”或“觉性”在佛教思想体系中的中心地位。这里的“意识”不是指意识的内容而是指意识本身,意识本身与意识的内容的区别是天壤之别,就像制药的设备与药品的区别一样。 就如人类对梦的认识从古至今都仅囿于对梦中的内容进行解释而非梦本身。人类对意识的认识囿于对意识的内容也就是对观念的认识而非意识本身。而观念恰恰是虚幻的,所以人类至今都没有认识到意识的本质,用意识的内容代替意识本身,用梦中的意象代替梦本身,就像用产品代替生产产品的机器设备一样。
在佛教中,无限生命意识的主题得到非常关注,无限生命与宇宙意识是同一的,无限生命意识是一个复合概念,被称为“无量寿觉”,梵文为“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不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如来, 如来是意识本体,也就是无限生命意识本身,释迦牟尼是人,他受无限生命意识(如来)启发(开悟),或者说无限生命意识拥有他,或者说如来在他里面。宇宙如来的现象,甚至可以说是如来的功能,宇宙是无限生命意识的内容,也就是说宇宙是无限生命意识的“思维”或“思维符号”。他(无限生命意识)是无限的,宇宙是有限的。他是“真我”,宇宙是“无我”,他是“生命”,宇宙是“非生命”,他是“宇宙意识”(20),宇宙是“无意识”。他是终极本体,宇宙是现象和表象。他是真实的,宇宙是虚幻的,“宇宙意识”和“宇宙”的区别相当于机器和产品,梦和梦的内容的区别,或者意识与观念的区别。所以在宇宙中,或在多元宇宙中,没有自我,没有生命,没有人格,没有存在,如《金刚经》所写:“所以,佛陀说:在一切法中,没有一种法是具有自我、人格、存在和生命的。”(金刚经)
在《无量寿经》中,如来被明确地描述为无限生命(阿弥陀):“因此,阿难啊,那世尊的生命尺度的极限确实是不可估量的。因此如来被称为阿弥陀。”(无量寿经)
如来在这里被称为阿弥陀。阿弥陀或阿弥陀亚并不是一个名字,而是一个称号,意思是无限的生命或无限的光,而这个无限的生命或无限的光不是没有意识的,而是有无限的意识或全知的意识(Omniscience),如来也被称为如来佛。他是谁呢? 如果他被称为无限生命,他应该不是别的而只能是耶稣基督,因为生命是在耶稣基督里面的,这生命就是人的光:“生命在他里面;这生命就是人的光。”(约1:4)
神是看不见的,但是耶稣作为神的显现,显现在这个宇宙中,被称为道的肉身化(约1:14),道就是神。(约1:!)“如来”是看不见的,“法藏”或“阿弥陀巴”,“阿弥陀”在不同的宇宙中可见,可以定义为“如来”在宇宙或多元宇宙中的“肉身化”(Incarnation)或“再肉身化”(Reincarnation)
“如来”被称为阿弥陀佛,就像终极本体被称为无限生命一样。无限生命是一个称号而非名字,只有耶稣拥有这个称号,除了耶稣基督,没有任何的无限生命。宇宙(多元宇宙)都是虚拟的现象,只是宇宙意识的内容,只有无限生命意识或称为宇宙意识,也就是佛教所说的“无量寿觉”(阿弥陀佛)是真实的终极的客观存在,我们的宇宙是虚拟的,甚至所谓的“天国”也是一个虚拟的现象,在佛教中被描述为极乐净土或极乐之地。这净土是另一个世界,将由比丘法藏统治,他被称为阿弥陀佛或阿弥陀亚,(意思是无限的光或无限的生命):
“阿难啊,从前有一位比丘,名叫法藏,他有丰富的记忆、理解力、谨慎和智慧,有丰富的活力和高尚的品格。” (号曰法藏。修菩萨道,高才勇哲,与世超异。信解明记,悉皆第一。) (21)
这个比丘是谁? 法藏并不是一个名字,而是一个称号,意思是“储藏的法”。法是什么呢? 就是如来形成宇宙的方式。这一描述与约翰福音中对“道”的描述非常相似,因此“法藏”指的是一个位格或一个意识主体,即“法的载体” 或称“道藏”。很明显,而”道”就是圣经中的耶稣基督。只有耶稣基督称为神的道:“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的有恩典有真理。我们也见过他的荣光,就是父独生子的荣光。”(约1:14)“他穿着溅了血的衣服。他的名称为神之道。”(启19:13) 所以“道藏”作为世界中的“道”就是指“道”住在世界上,或者说“道”来到世界上,也就是“道”的“肉身化”。 “道”就是无限生命意识本身, “道藏”就是作为无限生命意识在虚拟宇宙中的载体,相当于一个人在他的“梦”中的“自己”或“自我”。显然一个人在梦中的自己才是他的梦的内容的核心和主宰。同样, “道藏”才是无限生命意识本体在虚拟宇宙中的核心和主宰。根据圣经,无限生命意识本体(我是)被称为神,而“道藏”就是耶稣基督,所以耶稣基督是万王之王,万主之主(启19:16)
佛教对世界的伟大贡献是发现了宇宙的虚拟性及其背后的无限生命意识的客观性。“皈依无量寿觉”或“南无阿弥陀佛”意为“皈依无限生命意识”是佛教的核心祷文,但如果这无限生命意识的称号没有相对应的实体“我是”(耶和华)在虚拟宇宙(世界)中的“自我显现”(“道藏”)耶稣基督,这句祷文就是空话,没有效果,因为所有这些概念如阿弥陀巴或阿弥陀佛(无限生命宇宙意识)都是“我是”(合和本译为耶和华)的称号,而这个绝对的意识“我”在他自己的“梦”(虚拟宇宙)中的自己就是耶稣基督,所以耶稣基督就是“我是”的显现或肉身化,或称为“道藏”。无限生命宇宙意识“我是”(耶和华)被称为神,肉身化的“我是”作为“道藏”被称为神的儿子,其本质就是无限生命宇宙意识“我是”(耶和华),因此“无量寿觉”或“阿弥陀佛”的称号必须只属于耶稣基督,只有他被称为全能的神,永在的父,和平的君(赛9:6)。所有的祈祷最终只有奉耶稣的名才有效果。
耶稣基督已经被圣经和历史证实为永远的生命之道: “论到从起初原有的生命之道、就是我们所听见所看见、亲眼看过、亲手摸过的.这生命已经显现出来、我们也看见过、现在又作见证、将原与父同在、且显现与我们那永远的生命、传给你们。”(约一1:1-2)因此除了耶稣基督之外,就没有人可以被称为“无量寿觉”(“阿弥陀佛”)。
作为无限生命宇宙意识在虚拟宇宙中的内容的核心和主宰的“我是”(基督)是如何主宰他自己的“梦”的内容的呢,或者说,基督是如何统治这个宇宙的呢,或者说基督是如何拯救我们的呢?他被称为“万王之王,万主之主”(启19:16)但他是“和平的君”(赛9:6),意为给予世界和平的统治者或使世界和平的王,被称为“细罗”(创49:10)而和平是有代价的,这个代价就是他的无限受苦,无限牺牲。耶稣基督通过无限受苦,无限牺牲(挽回祭)所释放的大能创造宇宙,统治世界,所以他是和平的君,圣经用创世以来被杀的羔羊的形象来象征无限生命宇宙意识本体无限受苦,无限牺身的本质,这个本质可以称为无限生命宇宙意识的“圣痛”,或者称为“圣痛意识”。无限生命宇宙意识的客观性不仅指他的“全知性”,更是指他的“全觉性”,而“圣痛”是他的觉性的神圣内容,也就是无限生命意识维持宇宙和平与美好所付出的代价,圣经用“圣灵的说不出的呻吟”来表达“圣痛意识”:“圣灵”的“说不出的呻吟”(τὸ πνεῦμα
στεναγμοῖς ἀλαλήτοις)(22) (罗8:26),合和本翻译为“说不出的叹息”非常不准确。圣灵就是耶稣基督,而不是一个另外的实体,“三一体”指的是一个实体而非三个实体。而被杀羔羊是对终极本体的象征表达,表达基督的无限受苦,替代性牺牲的功能,而这个功能就是无限生命宇宙意识的自我感觉的主观内容,所以圣灵才用说不出的“呻吟”(τὸ πνεῦμα στεναγμοῖς ἀλαλήτοις)为我们祷告, 离开了“圣痛意识”,《罗马书》这段著名的经文就变得不可理解。
所以宇宙的存在,美丽,有序,安定,和平,并不是虚拟宇宙的自然属性,更不是人类努力的功劳。我们罪得赦免,生命平安,进入永生并不是靠我们自己的功德,善行,也不是靠遵守律法,而是由无限生命意识之圣痛,即圣痛意识决定的。圣痛意识不是虚幻的(虚妄的)观念,而是真实的受难的基督。我们靠着对他的“挽回祭”的功德的信仰而称义:“人称义是因着信,并非因行律法。”(罗3:28 钦定本)“你若口里认耶稣为主,心里信神叫他从死里复活,就必得救。因为人心里相信,就可以称义。口里承认,就可以得救。”(罗10:9 – 10)
没有人能被一个称号拯救,就像我们不能被“神”的称号拯救一样。因为那称为“神”的,有许多,但只有一个名,就是耶稣,我们可以藉着他得救:“除他以外,别无拯救。因为在天下人间,没有赐下别的名,我们可以靠着得救。”(徒4:12)
我们得救不是凭我们的行为,乃是靠呼叫耶稣的名。“耶稣”不是神的称号,而是“我是”(耶和华)在现象世界中的对应者,是镶嵌在宇宙中的以马内利。而阿弥陀佛(无限生命意识)却是一个称号,这个称号如果没有客观的对应者,就是一个虚妄的观念,没有功效。只有耶稣基督与“阿弥陀佛”(无量生命意识)这个称号相匹配,他是“阿弥陀佛”称号的对应者。除了耶稣基督,没有如来,没有阿弥陀佛。毫无疑问,正是“从创世以来被杀羔羊”(启13:8)耶稣基督作为宇宙的本体和根基(如来),位格(佛),道(阿弥陀)支撑着宇宙,或多元宇宙。如果没有耶稣无限牺牲,无限受苦(挽回祭)大能的工作,就没有任何生灵能够从现象世界的苦难(轮回)旅程中解放出来。
所以佛教的核心祷文“南无阿弥陀佛”是绝对正确和必须的,但必须有明确的对象和具体的方法。谁是无限生命意识(阿弥陀佛)呢?如何皈依(南无)呢?对这两个问题,圣经给出了明确的答案:“认识你独一的真神、并且认识你所差来的耶稣基督、这就是永生。”(约17:3)阿门!
(文中所引《钦定本圣经》,《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无量寿经》,《楞严经》,《阿弥陀经》中的经文均由本文作者从英文版译出。)
注解:
(1)参“佛教与基督教” 维基百科自由百科全书
(2)参“如来”维基百科,自由百科全书
(3)Greek Study Bible (Apostolic / Interlinear) John1:1
(4)《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又称<<完美智慧300行>>,由三藏大师鸠摩罗什从库车译为中文,由查尔斯陆克从中文译为英文。第一个把佛经从中文译成英文的是英国传教士约瑟夫 艾德金斯。
(5)所引《楞严经》由本文作者从查尔斯陆克英译本译成中文。
(6)菩提达摩《血脉论》引文有本文作者从英译本译成中文。
(7)菩提达摩《血脉论》引文有本文作者从英译本译成中文。
(8)转轮王(Cakkavatti)印度宗教中的术语,在印度神话中,当统一世界的君王出现时,天上将会出现一个旋转金轮,作为他统治权力的证明。拥有这个旋转金轮的人,将成为这个世界以及全宇宙的统治者,他将会以慈悲与智慧治理这个世界,开创转轮圣朝。
(9)“转轮王”维基百科,自由百科全书
(10) SCIENTIFIC AMERICAN June 2005 Volume 292, Issue 6科学美国2005年6月。
(11)Magie, William Francis (1935). A Source Book in Physic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 309
(12)Lorentz ether theory A19 Free encyclopedia Wikipedia
(13) 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The Phenomenology of Mind Verse 808 Cosimo Classics, 1 Dec 2011
(14) Lecture, 'Das Wesen der Materie' [The Essence/Nature/Character of Matter], Florence, Italy (1944). Archiv zur Geschichte der Max-Planck-Gesellschaft, Abt. Va, Rep. 11 Planck, Nr. 1797.
(15)艾蒂安·德·孔狄亚克(Etienne Bonnot de Condillac,1715―1780)《人类认知起源论》强调人类的认知因人类自身的需要而得以发展和扩大。
(16) D. Marbaniang Omnipresence,Light of Life,Bombay Feb. 2018
(17)《杂阿含经》卷10〈262经〉:“佛般泥洹未久。……诸比丘语阐陀言:‘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时摩竭鱼闻是语已。于世尊所深生敬信。世尊即为说三句法。告言贤首。诸行皆无常。诸法悉无我。寂静涅槃即证得诸法实相。是名三法印。”
(18)《堂吉诃德》是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于1605年和1615年分两部分岀版的反骑士小说。故事背景是个早就没有骑士的年代,主角唐吉诃德在阅读了骑士小说之后,曾幻想自己是个骑士,并作出种种令人匪夷所思的行径,最终从梦幻中苏醒过来。
(19)唯识宗,又称法相宗、法相唯识宗和慈恩宗,是建立于唐朝的第一个佛教宗派。创始人是著名的三藏法师玄奘及其弟子窥基。
(20)《宇宙意识:人类心智进化的研究》是精神病学家理查德·莫里斯·巴赫于 1901 年出版的一本书,作者在书中探讨了“宇宙意识”的概念,他将其描述为“它被定义为比意识更高的意识形式”。
(21)所引《无量寿经》由本文作者译自马克斯·米勒英译本。
(22)Greek Study Bible (Apostolic / Interlinear) Romans 8:26
参考书目:
1 Archiv zur Geschichte der Max-Planck-Gesellschaft, Abt. Va, Rep. 11 Planck, Nr. 1797.
2 SCIENTIFIC AMERICAN June 2005 Volume 292
3 D. Marbaniang:: Omnipresence,Light of Life,Bombay Feb. 2018
4 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The Phenomenology of Mind Cosimo Classics, 1 Dec 2011
5 Free encyclopedia Wikipedia
6 Greek Study Bible (Apostolic / Interlinear)
7 KJV Study Bible Thomas Nelson Publshers
8 Magie, William Francis (1935). A Source Book in Physics. Harvard UniversityPress.
9 Griffiths, David . (2004). Introduction to Quantum Mechanics (2nd ed.). Prentice Hall. ISBN 978-0-13-111892-8
10 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The Phenomenology of Mind Cosimo Classics, 1 Dec 2011
11 The Vajracchedika-prajna-paramita Sutra
12 The øåraïgama Såtra (Leng Yen Ching) Chinese Rendering by Master Paramiti of Central North India at Chih Chih Monastery, Canton, China, A.D. 705 Commentary (abridged) by Ch’an Master Han øhan (1546-1623) Translated by Up‡saka Lu Kíuan Yu (Charles Luk)
13 Buddha speaks Amitabha Sutra
14 The Sutra in Which The Buddha Speaks Of Immeasurable Life
15 Master Damour's theory of blood vessels
版权所有
吴明山先生保留所有权利。未经作者许可,本文本的任何部分不得复制或以任何形式转载。
Copyright by Mr. Mingshan Wu. All rights reserved. No part of this text may be duplicated or republished in any form without the permission of the author.
作者简介
吴明山先生,1963年出生于中国江苏,先后就读于南京师范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原上海机械学院)、加拿大华人神学院(卡尔加里)。
早年著有《存在的不幸》、《存在与对象》、《存在的自我产生的过程》、《辩证法的本体论意义》、《关系形态论》等哲学论文,获著名存在主义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先生高弟,国际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熊伟先生高度评价。
著有神学著作:《献祭的意义》、《希伯来书研究》、《以马内利》 等专著
译有英国桂冠诗人阿尔弗雷德·丁尼生的代表作《悼念集》全集,亨利·沃兹沃斯·朗费罗经典诗选。
出版书籍《以马内利,耶稣之血的系统神学》1-7卷英文版、《以马内利中英文版》1-14卷、《作为本体论的辩证法》、《丁尼生悼念集英汉参考版》、《朗费罗经典诗选英汉文版》、《蓝梦诗篇与评论中英文版》。《以马内利,耶稣之血的系统神学》一书逾100万英文,获得英国圣公会大主教伊恩·詹姆斯·布莱克利的高度赞扬,并为该书撰写序言
发表诗歌:《雪》、《梦》、《自由之神之吻》 《夜》等,荣获第四届中国诗歌展银奖。
2011年定居英国,积极从事中英经贸及文化交流活动。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Author
Mr. Mingshan Wu, born in Jiangsu, China in 1963, successively studied in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mer Shanghai Institute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nd Canadian Chinese School of Theology Calgary,.Wrote in his early days philosophical papers: “The Unhappiness of Being”, “Being and Objects”, “The Process of the Self-production of Existence”,
“The Ontological Meaning of the Dialectics”, “The Form of Relationship” and so on, which were highly approved by the internationally famous scholar Mr. Xiong Wei, who is the Professor of Beijing University, the student of Existentialist philosopher Martin Heidegger.
Wrote theological works: “The meaning of sacrifice”, “A study of the Book of Hebrews”, “Immanuel”
Translated “Classic Poems of 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 and the complete works. "In Memoriam", the masterpiece of English Poet Laureate, Alfred Tennyson into Chinese。
Published:"IMMANUEL, The Systematic Theology of the Blood of Jesus" Vol. I-VII, "IMMANUEL English-Chinese Version" Vol. I-XIV , "The Dialectics as Ontology ", " English-Chinese Reference Version In Memoriam A.H.H" , "Classic Longfellow's Poems English-Chinese Version ". The Book of “Immanuel, The Systematic Theology of the Blood of Jesus" with total English words of more than one million has been highly praised by the Right Reverend Ian James Brackley, the former Anglican Bishop who wrote the Foreword for the book.
Published: "The Blue Dream Poetry and Review (Chinese-English Version)" . “The Night” "The Snow" "The Dream" and "The Kiss of God of Liberty" won the Silver Prize of the 4th China Poetry Exhibition.
Since2011 settled in the UK and actively engages in Sino-British Economic-trading and Cultural Exchange Activities.
上一篇:王法明:信任危机下的募捐就是笑话
下一篇:王法明:贫穷,永远不值得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