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文学 > 纪实

吴明山:论阿塔那修对道成肉身的理解

吴明山:2024-03-18   来源:原创
评论:(0)   阅读:(709)

分享到:
摘要:

本文为吴明山先生历史神学研究专文,探讨正教神学理论的奠基者圣阿塔那修对道成肉身的理解,由吴明山先生授权发表。

本文为吴明山先生历史神学研究专文,探讨正教神学理论的奠基者圣阿塔那修对道成肉身的理解,由吴明山先生授权发表。

引言

亚历山大的阿塔那修(1)在过去的一千五百年间,被东方基督教(东正教)(2)一直视为其理论的奠基者, 正教声称他是"教会四博士"之一。他的生活动荡不安,屡遭流放。一生大胆批驳阿里乌主义(3)。西方教会对三一神论提出完备的信经解释是基于阿塔那修对道成肉身的理解。阿塔那修本书并未讨论三位一体。阿塔那修把道成肉身看成是一个活生生的事实来讨论道成肉身在神处理人的计划中的地位,而不是把它看作一个神学理论来分析。阿塔那修解经的出发点是圣经的经文,而不是哲学范畴。根据这个原则,他批驳阿里乌主义的异端。他紧紧抓住救世神学的原理,这使他注定要成为打败阿里乌主义的人。

阿里乌主义的异端从人的理性的角度是很难驳倒的,大约公元 318 年,阿里乌开始传讲耶稣不是真正永恒的神子,耶稣的神性也不与父等同。虽然尼西亚公会议(4)确认了对阿里鸟教义的异端判决以及对他的罢黜,然而,阿里鸟的教义仍然广泛传播,许多现代的异端其实都是阿里乌主义的变种,例如,发生在19世纪中叶的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5)就是一种变相的阿里鸟主义。

要想驳倒阿里鸟主义就必须对“道成肉身”有正确的理解,阿塔那修是如何论述道成肉身的呢?阿塔那修认为道成肉身终止了死亡和魔鬼的力量,恢复了人对真神的知识。这两个方面对阿塔那修的基督教神学非常重要,而且有《圣经》的根据:“神的儿子显现出来、为要除灭魔鬼的作为。”(约翰一书3:8)道成肉身是神圣的奥秘,如保罗所写:“大哉、敬虔的奥秘、无人不以为然.就是神在肉身显现、被圣灵称义、被天使看见、被传于外邦、被世人信服、被接在荣耀里。"(提摩太前书3:16) 大哉!什么奥秘使保罗如此惊奇呢? 那就是“神在肉身显现”。这个神圣的奥秘,虽然不能被人的理性所理解,但在圣灵里可以被确认为正确或正当,保罗说:“在圣灵里被证明为义”。而且,神以肉身显现,“被天使看见,被传与外邦人,被世人信服,被接在荣耀里。” “神在肉身显现”正是辨别正统与异端的标准,正如约翰在《约翰二书》所明确规定的:“因为世上有许多迷惑人的出来、他们不认耶稣基督是成了肉身来的.这就是那迷惑人、敌基督的。”(约翰二书1:7)约翰所说的“耶稣基督是成了肉身来的”当然不是指耶稣是肉身这个意思(这是明摆的),而是说,耶稣是神成了肉身来到世上,也就是说耶稣的身份是神,凡是不承认这一点的就是那迷惑人、敌基督的,就是异端,阿里乌主义认为耶稣的神性不与父等同,就是不承认耶稣是神成了肉身来到世上这个神圣真理(奥秘),所以阿里乌主义是异端,是那迷惑人、敌基督的。今天的基督教会的统一认识乃是,唯有那些教导“基督是完全的神"的人和组织才能被称为基督徒。

既然基督是完全的神,完全的神为什么要成为一个人呢?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成为人要干什么呢?要达到什么目的呢?所以要阐明“道成肉身”的教义,就必须表明道成肉身的必要性和目的,道成肉身的各细节的一致性,道成肉身的真理性,及道成肉身的结果。阿塔那修正是从这四个方面论证道成肉身的教义。

 一,道成肉身的必要性和目的

道成肉身是神圣的奥秘,阿塔那修首先解读神与自然界的关系的本质,神不是自然,自然各个部分相互依赖就表明了这一点;因而,任何部分都不可能是神,它们合起来的整体也不可能是。因为神不是由部分合成,从而依赖于各部分的,相反,他本身乃是一切存在的原因。(6)所以神与物质自然界是完全不同的存在,神是绝对真实的终极生命存在,而自然界是一种现象存在,自然是神的形象,更准确地说应该是神的形象思维或思维的形象化。神的形象思维或思维的形象化在人身上最充分地显现出来,因为人是按照神的形象被造的;也就是说人本身就是神的思维的形象化。道成肉身的耶稣就是看不见的神的形象:“他是神荣耀所发的光辉、是神本体的真像。”(希伯来书1:2)所以人的内心之中携带有神的形象。

当人犯罪时,他并没有违抗由神建立起来的神人之间的律法关系;他减少了神圣的形象———他使神原初的形象遭受亏缺。,阿塔那修论述说,人类被耗损,神的形象被抹去,他的工被毁灭。或者神必须放弃说过的话,就是人因此招来毁灭的话,或者在道的存有中所分有的东西必然再次陷于分解。这样,神的计划就会失败。那怎么办呢? 神的圣善能允许这样吗?果真如此,当初又何必造人呢?那就只能表明神的软弱,而非良善了。(7)

正是这道,既使败坏的成为不败坏的,又使父的公正不受任何损害。他作为父的道,首先并唯有他完全符合以下两点:既能重新创造万事万物,又能为一切受苦,作一切造物与父之间的使者。(8)

道成肉身的必要性和目的就表现在修复在人心中的神的形象。阿塔那修论证说,道下降到人的受限于感官的理智程度——免得人枉然按照神的样式被造——取了肉身,成为可看见可感知的对象,以便借着这可见的向人显明那不可见的。(9) 说明道成肉身乃是向人显明那不可见的神。道成肉身是正教神学的主题:“正教神学的伟大主题是神的道成肉身以及人的再次受造。根据正教的看法,当人犯罪时,他并没有违抗由神建立起来的神人之间的律法关系;他减少了神圣的形象—他使神原初的形象遭受亏缺。因此,拯救包括修复完整的形象。基督,道成肉身的神,来到世上就是为了修复在人心中的神的圣像。” (10)

 二,道成肉身各细节的一致性

道成肉身各细节包括:出生于童女受孕,无罪被钉十字架,以及复活,这些细节必须有一致性的解释,在表面的矛盾之下应该有深刻的统一性。阿塔那修论证说:道临到地上,其实他无时不在,看见所有这些恶。他取了我们本性的那个身体,那是出于无站污的童女的身体。他在她的母腹里使这身体成为他自己的身体,从而显明自己,征服了死亡,恢复了生命。(11)

作为看不见的神的完美形象的耶稣的肉身怎么会被悲惨地钉十字架呢?阿塔那修引用《以赛亚书》53章论证这种一致性,说明耶稣悲惨的死是一种献祭,为了偿付所获至的一切债务(ω para panωn opheilomenon) ,他必须得替我们死,替众人献祭,从而作为我们初熟的果子从死里复活。他先讲十字架的特别的合理性,它曾是羞辱的器具,如今成了得胜的记号,然后解答与主的死法有关的一些难题,最后论到复活。他指出基督如何借着他对死的胜利改变死与生的相对优势,复活及其所带来的一系列重大结果,从道成肉身推出它的必然性,因为生命在他里头:当道屈尊降到身体上面之后,它的结局是什么呢? 它既然是必死的,结局不可能是别的,只能是死,替众人献祭于死。救主为自己取了这个身体就是为了这样的目的。然而,它不可能始终是死的,因为它早已成为生命的殿。因此,它虽然因必死而死了,却因它里面的生命而复活。它的作为就是它复活的记号。(12)

因为人的心灵最终降到了感觉之事上,道就乔装打扮,穿戴身体,成为人,以便使人转向他自己,使他们的感官集中在他身上,此后人就看他为人,但他的所作所为又使他们相信他不只是一个人,还是神,是真神的道和智慧。(13)神的道亲自到来,他既是父的形象,就完全能够按照形象重新创造人。但是,死亡和败坏若没有去除,这事也仍然不可能成就。于是,他就理所当然地穿上一个必死的身体,这样,当死在它里面被一劳永逸地除去之后,按他的形象而造的人就能得到更新。(14)死被摧毁了,十字架战胜了它,死再也没有权势,真正死了。

三,道成肉身的真理性

由于造物界中唯有人 离弃了他造物的秩序,所以道使自己与之结合的正是人的本性,从而使造物与造主之间的裂缝从哪里断开,就从哪里修复。(16)神采取了一种特定的疗法,用生命来克服死亡。所以,人得以与其他受造物一同再次显明他造主的作为和荣耀。(17)阿塔那修不是把人的理性灵魂和他死后的不朽归于人的本性所是,而是归于造主额外加给它的恩典(e tou kat eikona charis) 。(18)从原则上讲,道成肉身的真理性乃是由于神的恩典的真实性。

道成肉身为何没有限制道的无处不在,也没有减损他的纯洁。他并没有如有人所认为的受制于身体,虽然存在于身体里面,却仍然无处不在 虽然推动身体运动,宇宙却并非缺乏他的运作和神意,最为奇异的事是,他原本是道,绝不可能被其他事物所包含,而是把一切包含在自身里面$正如一方面存在于整个造物界,同时在存在上又迥异于宇宙,借自己的权能显现于万物之中一一安排万物,在一切之上,在一切之中显明他自己的神意,赐生命给每一事物并一切事物,包含一切,却不被任何事物包含,只在他自己的父里面,整体如此,每一方面也如此。(19)

所以这个特殊的肉身只是地上的一个历史的个人吗? 不。根据《圣经》,甚至当他身在地上的时候,他也同时住在天上,也就是说,他仍然是遍在,他仍然是永恒,虽然成为肉身,但没有限制他的无处不在,也没有减损他的纯洁。他并没有如有人所认为的受制于身体,虽然存在于身体里面,却仍然无处不在,正如经上所记:“除了从天降下仍旧在天的人子、没有人升过天。”(约翰福音3:13)也就是说他从天降下仍旧在天。

所有的肉体及生物的身体只是神的形象思维过程的符号化,在他无所不知的宇宙意识下作为不同的灵的载体。换句话说,每一个灵都将披上某一肉体,在神心灵中的宇宙棋盘的某一时空点上,去进行一段特定的生命旅程,受祝福或被诅咒,执行神所指定的某一任务。因此,宇宙是一个场,甚至是一个战场,按照神的深谋远虑(Providence)的安排,不同的灵在这个宇宙戏剧的舞台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一切事物都将在它自己的时间出现,每一个生命体或人将在它自己的时间出生。 

所以我们的每一个出生都不是一个随机的或偶然的事件,而是一个天意(Providence)的思维的步骤,它看起来像是一个物理的,或生物的,甚至是一个社会的过程,但实际上是一个灵的肉身化的过程。肉身化和生物学上的出生和成长的过程是一个同步化的过程,通常被认为是一个特定的肉体被安装上一个灵的过程,更准确地说,它是一个特定的灵披上肉体的过程,这就叫做肉身化。

道成肉身是宇宙中最大的奥秘,这个奥秘是什么呢? 这个奥秘就是神自己披上了肉身这个事实,就是拿撒勒人耶稣,如经上所写:“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的有恩典有真理。我们也见过他的荣光,就是父独生子的荣光。”(约翰福音1:14)

道成肉身表面看起来只是一个历史事件,但实际上是一个永恒的以马内利。这个肉身是极其特别的,因为它是神自己的肉身化。每个生命体实际上是一种肉身化,籍着这个肉身化,某种特定的灵按照神的神谕,设计和深谋远虑,从神的存储库里,披上一种特殊的肉体,在这个物质宇宙里各从其类,但耶稣这位特殊的肉身,就是神自己,披上肉体,因此他被称为以马内利,也就是与人同在之神。阿塔那修论述道:论及救主显现在我们中间时,我们必须也论及人的起源,好叫你知道他降身为人正是因为我们,我们的悖逆引发道的慈爱,使主既急急地帮助我们,又显现在人中间。因为我们是他道成肉身的对象,为了我们的得救,他才会做出如此煞费苦心的事,显现甚至以人的身体降生为人。因而,神成了人,并且希望人能在不朽里永久长驻。(20)

 四,道成肉身的结果

所以道成肉身的目的是什么呢? 人亏损了神的形象,道成肉身的目的就是修复在人里面的神的形象。阿塔那修论述道:人既已鄙弃并拒斥对神的沉思,就为自己设计谋划出恶,接受了死的定罪,使他们一直受到死的威胁。自此之后,他们就再也不能保留原初被造时的状态,而被他们的许多巧计败坏了,死就在他们身上作王。因为人违背诫命,就把他们推回到自己的自然状态,正如他们原是从无中造出来的,同样,可以预料,他们也完全可能寻求时间过程中的败坏,归回虚无。既然他们原先所处的正常状态是非存在,后因道的显现和慈爱,被召人存有,那么很自然地,当人丧失神的知识,转向所不是的,就永久地丧失了存有,因为他们是从那自有永有的神获得自身的存有的,换言之,他们就要分解,住在死亡和败坏中。(21)所以如何从死亡和败坏中修复呢?“修复”就是“挽回”,神亲自成为肉身作为一个永恒的“挽回祭”来修复整个世界,世界就是神的形象思维的形象,“挽回祭”的功能就是修复被罪所破坏了的形象,根据阿塔那修的理解,神注定要肉身化为一个非常特别的肉体,进入这个物质的宇宙作为一个永恒的“挽回祭”,《启示录》用“创世以来被杀的羔羊”这个视觉形象来描述“道成肉身”也就是“神的肉身化”,“道就是神。”(约翰福音1:1)这个肉身的命运就是“替代性的受苦和牺牲”,他必须得替我们死,替众人献祭,(22)替代性的牺牲在人类形象思维系统里的最佳表达就是被杀羔羊的象征性形象。这并不是说宇宙的创造者,人类的救赎者是一只羊,“被杀羔羊”这个神学词汇只是对“道”的工作原理或救赎原理的一种象征性描述,事实上耶稣作为创造宇宙的“道”是原初的,独一的,永活的,全能的(Omnipotent),遍在的(Omnipresent),全知的(Omniscient),无形无像的。

所以耶稣这位肉身化的神就被犹太宗教当局以亵渎罪借罗马行政当局之手以政治罪名钉死在十字架上,这看似一个偶然的历史事件,由犹太人的嫉妒和仇恨和罗马当局的错误审判造成,其实是一个预定的,道成肉身的“挽回祭”的拯救事件,如经上所写:“所以基督到世上来的时候、就说、‘神阿、祭物和礼物是你不愿意的、你曾给我预备了身体.燔祭和赎罪祭是你不喜欢的. 那时我说、神阿、我来了为要照你的旨意行.我的事在经卷上已经记载了。’以上说、祭物和礼物、燔祭和赎罪祭、是你不愿意的、也是你不喜欢的、(这都是按着律法献的) 后又说、我来了为要照你的旨意行.可见他是除去在先的、为要立定在后的。我们凭这旨意、靠耶稣基督只一次献上他的身体、就得以成圣。”(希伯来书10:5-10)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从阿塔那修对道成肉身的必要性和目的,细节的一致性,真理性及结果四个方面的论述探讨阿塔那修对道成肉身教义的理解,加深对阿塔那修神学的认识。《論道成肉身》維護神在耶穌基督的位格內取得人性這個觀念,在批判阿里乌主义的论战中做出決定性貢獻:”阿塔那修指出 ,若果按照阿里乌的主張,基督並非神性完全的(fully God) ,後果便不堪設想。第 一 ,神不可能救贖人類,因為受造物不能救贖受造物。第 二 ,鑑於「拜偶像」可被界定為「對人所構想或創造之物的敬拜」,那麼 ,由於基督徒恆常敬拜基督及向祂祈禱,教會豈不是犯了拜偶像的罪麼!” (23)

尽管阿塔那修被东方基督教(东正教)一直视为其理论的奠基者,但他自己并不是圣像崇拜者,道成肉身的神圣奥秘与圣像崇拜毫无关系,否定任何圣像能够真正描写基督并不是否定道成肉身的伟大真理,阿塔那修并没有为后来的正教神学背书。

另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阿塔那修在书中对三位一体理论不置一词,对圣灵也没有提及。这是非常合宜的做法,《圣经》没有三位一体这个概念,基于人们对圣灵理解上的模糊和错误,阿塔那修对这两者没有讨论。

注解

1,圣阿塔那修(希腊语:Ἀθανάσιος Ἀλεξανδρείας,Athanásios Alexandrías; 296年—373年5月2日),又称“亚历山大的阿塔那修”或“大圣阿塔那修”,是东方教会的教父之一。在世时,是埃及亚历山大城的主教。卒于公元373年5月2日逝世。阿塔那修被列为基督教圣人之一。

2,东正教会(英语:Eastern Orthodoxy、Eastern Orthodox Christianity)是基督教的一个分支。截至2022年,东正教共有17个主流东正教会(英语:Eastern Orthodox Church),又称作正教会(英语:Orthodox Church),约有2.2亿受洗礼成员。东正教会正式称自己为正统大公教会(希腊语:Ορθόδοξη Καθολική και Αποστολική Εκκλησία、英语:Orthodox Catholic。

3,阿里乌教派(英语:Arianism),又译阿利乌派,即阿利乌主义,是4世纪亚历山大港正教会的包加里教区长老阿利乌及其支持者的基督徒派别,故称阿利乌派。认为《圣经》说明耶稣基督次于天父,基督是介于神与人之间的半神。阿利乌派拒绝使用“本体相同”这个词语去描述基督(子神)与父神的关系,而是采用“本体相异”来描述。其教导在不同的大公会议中都斥之为异端。另外阿利乌也反对教会占有大量财产。

4,尼西亚会议,是指在小亚细亚的尼西亚城举行的两次基督教大公会议,分别是第一次(公元325年)和第七次(公元787年)的大公会议。对基督教影响深远。

5,太平天国是清朝道光晚年、咸丰至同治初年间建立的政教合一割据政权,创始人为洪秀全和冯云山。洪秀全与少年时代的私塾同学冯云山经过多年传播拜上帝会,于道光三十年(1850年)末至咸丰元年(1851年)初与杨秀清、萧朝贵、曾天养、石达开等人在广西省右江道浔州府桂平县(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桂平市金田镇金田村)组织团营举事,后建国号“太平天国”,史称太平天国运动。

6,阿塔那修《论道成肉身》 P4

7,阿塔那修《论道成肉身》 P92

8,阿塔那修《论道成肉身》 P93

9,阿塔那修《论道成肉身》 P76

10,Bruce Shelley《基督教会史》P158

11,阿塔那修《论道成肉身》 P9 4   

12,阿塔那修《论道成肉身》 P123

13,阿塔那修《论道成肉身》 P104-105

14,阿塔那修《论道成肉身》 P102

15,阿塔那修《论道成肉身》 P118

16,阿塔那修《论道成肉身》P76

17,阿塔那修《论道成肉身》P77

18,阿塔那修《论道成肉身》P78

19,阿塔那修《论道成肉身》P105-106

20,阿塔那修《论道成肉身》P89

21,阿塔那修《论道成肉身》P90

22,阿塔那修《论道成肉身》P76

23, 麦格夫《历史神学》P34

参考书目

1,(古罗马)阿塔那修《论道成肉身》 三联书店,北京2008

2, Bruce Shelley《基督教会史》北大出版社,2003.

.3,麦格夫《历史神学》天道书楼有限公司2002

 版权所有:

吴明山先生保留所有权利。未经作者许可,本文本的任何部分不得复制或以任何形式转载。

 Copyright by Mr. Mingshan Wu. All rights reserved. No part of this text may be duplicated or republished in any form without the permission of the author.

作者简介

吴明山先生,1963年出生于中国江苏,先后就读于南京师范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原上海机械学院)、加拿大华人神学院(卡尔加里)。

早年著有《存在的不幸》、《存在与对象》、《存在的自我产生的过程》、《辩证法的本体论意义》、《关系形态论》等哲学论文,获著名存在主义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先生高弟,国际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熊伟先生高度评价。

著有神学著作:《献祭的意义》、《希伯来书研究》、《以马内利》 等专著

 译有英国桂冠诗人阿尔弗雷德·丁尼生的代表作《悼念集》全集,亨利·沃兹沃斯·朗费罗经典诗选。

 出版书籍《以马内利,耶稣之血的系统神学》1-7卷英文版、《以马内利中英文版》1-14卷、《作为本体论的辩证法》、《丁尼生悼念集英汉参考版》、《朗费罗经典诗选英汉文版》、《蓝梦诗篇与评论中英文版》。《以马内利,耶稣之血的系统神学》一书逾100万英文,获英国圣公会大主教伊恩·詹姆斯·布莱克利的高度赞扬,并为该书撰写序言。

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另发表诗歌《雪》、《梦》、《自由之神之吻》 《夜》等,荣获第四届中国诗歌展银奖。

2011年定居英国,积极从事中英经贸及文化交流活动。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Author

 Mr. Mingshan Wu, born in Jiangsu, China in 1963, successively studied in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mer Shanghai Institute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nd Canadian Chinese School of Theology Calgary,.

Wrote in his early days philosophical papers: “The Unhappiness of Being”, “Being and Objects”, “The Process of the Self-production of Existence”, “The Ontological Meaning of the Dialectics”, “The Form of Relationship” and so on, which were highly approved by the internationally famous scholar Mr. Xiong Wei, who is the Professor of Beijing University, the student of Existentialist philosopher Martin Heidegger.

Wrote theological works: “The meaning of sacrifice”, “A study of the Book of Hebrews”, “Immanuel”

Translated “Classic Poems of 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 and the complete works. "In Memoriam", the masterpiece of English Poet Laureate, Alfred Tennyson into Chinese。

Published:"IMMANUEL, The Systematic Theology of the Blood of Jesus" Vol. I-VII, "IMMANUEL English-Chinese Version" Vol. I-XIV , "The Dialectics as Ontology ",  " English-Chinese Reference Version In Memoriam A.H.H"  , "Classic Longfellow's Poems English-Chinese Version ". The Book of “Immanuel, The Systematic Theology of the Blood of Jesus" with total English words of more than one million has been highly praised by the Right Reverend Ian James Brackley, the former Anglican Bishop who wrote the Foreword for the book.

Published more than 20 academic papers and poetry "The Blue Dream Poetry and Review (Chinese-English Version)" . “The Night”  "The Snow"  "The Dream" and "The Kiss of God of Liberty" won the Silver Prize of the 4th China Poetry Exhibition.     

Since2011 settled in the UK and actively engages in Sino-British Economic-trading and Cultural Exchange Activities.

我要赞一下 (0)

文章评论

  

最热评论

意见反馈

请点击我要留言提出您的宝贵意见

联系方式

电话:010-56142345    邮箱:wenyitongbao@126.com

中国青少年作家委员会     文艺通宝编委会     北京文易通宝文化传媒中心  北京满堂红广告服务有限公司   本网站坚持原创,反对任何形式的抄袭和克隆。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京ICP备12030317号-2        本文观点属于作者,如有侵权,证据充分,本网站负责协调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