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德对历史做出的最大贡献不在政治方面,而是在宗教方面。他打破了罗马天主教会对信仰和救恩的垄断,否定了圣统制和教宗首席权,促进了人类历史影响最为深刻的宗教改革运动,就连罗马天主教历史学家都承认路德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的人物:“毫无疑问,路德在世界历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他是一个伟人。
——布鲁斯·雪莱《基督教会史》中的马丁路德
一,前言
公元5世纪,日耳曼人和匈奴人冲破罗马帝国的防线,西罗马帝国灭亡,但罗马教会幸存下来,在基督徒王储们的辅助下,罗马教会用几百年时间,使欧洲大陆接受了洗礼,成为基督教王国。(1) 到12世纪,罗马大公教会已不再是原先罗马帝国的衍生物,而是成为一个集属灵王国与世俗王国为一体的国度,其领地从爱尔兰延伸到巴勒斯坦。然而权利最终导致腐败,教会赢得了世界,却丧失了自己的灵魂。直到14,15世纪,许多基督徒回到圣经,寻找崭新的异象与更新的力量。一声怒吼,马丁·路德吹响了争战的号角,人类迎来了宗教改革的新时代。 (2)
马丁·路德无疑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的出现不仅改变了基督教,也改变了整个西方文明。(3)他的伟大成就和影响从历史的视角来看是他与罗马大公教会激烈冲突的结果,但就他的主观意识状态而言是他个人的救赎挣扎的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改革同时也是一种从精神折磨中自我解放的行为。”(4) 路德有一种使命感,一直认为反对“教宗的恶习”是一场合法的斗争,是神赋予他的一项宣讲真正福音的特殊使命。本文拟根据布鲁斯·雪莱《基督教会史》一书对路德及其宗教改革运动的历史记录探索神通过路德个人救赎挣扎的生命历程实现宗教改革神圣事业的线索。
二,神的呼召
作为宗教改革的灵魂人物,路德在基督教历史非常时期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神对历史的必然设定,教会是神的家,宗教改革是神自己的事业,神“按着自己意旨所喜悦的、预定我们”(以弗所书1:5)、这个预先设定被称为“天意”(Providence)。神深谋远虑地安排路德传奇的人生经历,呼召他成为宗教改革的领袖,以实现基督建立并改革他的教会的伟大目标。
路德生于1483年,是萨克森矿工的儿子,他曾一心想当律师。但在1505年的一天,神用一场意外的雷击改变了他的人生方向,他在步行前往斯道特亨村庄的途中遭遇一场暴风雨。一道闪电将路德击倒在地上,他惊恐万分,大声呼叫天主教矿工的中保圣人:“圣安妮,救我!我愿意作修士!”路德遵守他的誓言。两周后,他进入爱尔福特的奥古斯丁修道院,成了一名虔诚的修士,(5)神用这种方式呼召了路德。
神呼召他要完成改变历史的伟大使命,首先必须装备他,使他获得正确的思想才能对当时罗马天主教会的错误教义和种种腐败弊端进行批判,他必须有革命性的神学才能激发宗教思想的深刻变革,那么他的革命性的神学思想是如何形成的呢?
路德原本在埃佛特大學攻讀文學,但神的旨意使他后来轉到當地的奧古斯丁修道院學習神學。1512年他獲得威丁堡大學聖經研究教席,曾講授詩篇、羅馬書、加拉太書和希伯來書(分別是1513-15、1515-16、1516-17和1517-18年)。这期间,路德的神學不斷發展,尤其在稱義的教義上。(6)
一开始, 路德实行的是严格禁欲。他有时会一连三天禁食,在冬天睡觉连一条毯子都不盖。他被自己深深的罪恶感和神那难以言表的威严驱动着。在做第一次弥撒时,路德说,“我麻木而惊恐。我对自己说,‘我是谁?竟敢向神圣的万王之王抬眼举手?因我不过是尘土,充满罪恶,却在对又真又活、永在的神说话。’”路德在刚刚成立的维腾堡大学获得圣经研究教席后,基督在十字架上所说的话深深吸引了他,“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马太福音27:46;马可福音 15:34)基督被离弃了!我们的主怎么会被离弃呢?路德感到被离弃,因为他是个罪人。基督却不是。答案只能在于基督承担了人的罪性。难道他也经历与神隔绝的刑罚吗?(7)
路德不安的心中开始渐渐形成了一幅崭新的革命性画面。1515年,当他在默想圣保罗的《罗马书》时,看到了这样的经文:“因为神的义正在这福音上显明出来;这义是本于信,以至于信。如经上所记:‘义人必因信得生。’(罗马书 1:17)”这里是他得到属灵确信的关键。“我整日整夜地思索神的公义,”路德后来回忆说,“终于有一天看到了神的公义和‘义人必因信得生’这两句话之间的关系。然后我便明白了,神的公义就是指神以恩典和纯粹的怜悯使我们因信称义。这时我觉得自己得到了重生,穿过敞开的大门进入天堂。”(8)
“‘靠着上帝的义,上帝通过恩典和怜悯使我们因信称义”,这是路德的神学观的基石。后来,从这个思想衍生出来对赎罪券的否定,进而对教会和教宗的赦罪权柄的否定,对教会礼仪的否定,从而与罗马教会分道扬镳。路德说这个想法是他在维登堡修道院里面所领悟的,他说比起后来的九十五条等等事情,这才真正是他的人生转折点。”(9)
“这个领悟对他自己不仅是一个学术问题,而且有很重要的个人意义,在他的属灵黑暗里面开出一道亮光。他一生后来仍然会经历属灵的黑暗时期,他会陷入一种光景,怀疑神的恩典和慈爱。但当这种情况再出现的时候,圣经就成为他的帮助,成为他的信仰的磐石,因为他在中间看见神饱含恩典的义,而不再是一位震怒的神。”(10)
三,内心冲突
“他一生后来仍然会经历属灵的黑暗时期,他会陷入一种光景,怀疑神的恩典和慈爱。”这里所指的路德的属灵黑暗是什么呢?路德在一首赞美诗里描述了他的心路历程:
“我在魔鬼的地牢中被捆锁,死亡的痛苦将我淹没。我的罪孽日夜蚕食着我,自我在母怀直到如今。痛苦不断地加深,生命对于我也毫无乐趣可言,罪孽让我心乱神迷。人子呼唤我:来就近我,从今起你要得胜。我为你舍命,为你我愿将一切摆上,因为我本属你,你也属我。有我所在的地方,我们的生命永不分离,老魔鬼不能动你分毫。”(11)
很明显,路德的属灵黑暗就是指他在老魔鬼的地牢中被捆锁,魔鬼的捆锁不是抽象的思想,也不是身体的疾病,而是一种心理疾病和病态人格,毕尔麦尔写道:“他是一个好争论的人,喜欢嘲笑别人,不知道如何与他的朋友和平相处。在某些方面,他是保守的,甚至过于保守,固执地恪守字面上的说法。(12)形成路德冲突性人格的原因是什么呢?“有的学者说,他在年轻时候经历过一次精神性休克,这样可以理解他为什么后来如此敏感,很容易受剌激或陷入郁闷情绪。另一些学者说说,他始终惧怕魔鬼,他一直认为一切外在的或内在的诱惑都来自魔鬼及其黑暗的势力,这种思想也许使他的精神生活变得比较阴暗,甚至成为一种病态。”(13)现代学者研究指出,这种病态是指路德的忧郁症:“新教改革家马丁·路德患有抑郁症,路德的忧郁症引发了他一生与强迫性焦虑的斗争。他相信自己在宗教中找到了一种身份认同,也找到了一种从内心挣扎中解脱出来的方式。”(14) 忧郁症是路德遭受精神创伤结果,他所发展的一种现实主义的神学是他与令人衰弱的抑郁症的斗争的产物。抑郁症及一切精神疾病的根源就是魔鬼的攻击,路德明显地受到魔鬼猛烈的攻击,路德意识到这种攻击以及这种攻击对他个人和人类历史的意义:“路德的改革主张在某种意义上同时也是他脱离精神折磨的‘自我解放’行动,对他自己意味着一种全新的信仰方式。”(15)也就是说,路德对魔鬼攻击的反抗和斗争即所谓的脱离精神折磨的‘自我解放’行动推动了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和神学的形成。所以神拣选路德成为宗教改革运动领袖的具体方法是通过让路德承受魔鬼攻击的长期精神折磨所锻造出来的:“我的罪孽日夜蚕食着我,自我在母怀直到如今。痛苦不断地加深,生命对于我也毫无乐趣可言,罪孽让我心乱神迷。”(16)斯蒂芬•约翰•皮奇指出:“抑郁的痛苦不仅在路德的生活和个性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在他的神学的锻造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极度压抑的痛苦中,他被迫发展了一种现实主义的神学,在这种神学中,精神上的痛苦被认真对待,被理解为有意义的。这样,抑郁症的经历对路德神学的发展至关重要,因为它标志着人类灵魂可以沉沦到无论什么深度,但仍然没有发现自己超出了上帝救赎之手的范围。”(17)路德的忧郁症是神塑造他成为人类精神革命领袖的重要手段,他所承受的精神痛苦是他寻求神的救赎真理的强大动力,这就是精神运动的辩证运动。令人绝望的困境使人自我挣扎,自我努力,自我抗争,自我调整,就像一个牡蛎遭遇一粒沙子侵入的痛苦困境所做出的反应,结果就生产出珍珠这美丽的产品,这就是隐藏在路德的忧郁症现象背后的精神运动的辩证法原理。
路德最终领悟出人惟独相信基督赎罪功德方能得救。十字架已足以除去他的罪,救他脱离魔鬼的权势(20)P267:“人子呼唤我:来就近我,从今起你要得胜。我为你舍命,为你我愿将一切摆上,因为我本属你,你也属我。有我所在的地方,我们的生命永不分离,老魔鬼不能动你分毫。”(18)
四,教义冲突
因教學需要,路德經常接觸聖經,他明白因信称义与罗马教会 “人因信心加上功德才能称义”的教义激烈冲突。“如果单凭信基督就能得到救恩,那么神父的代求就是多余的。神的道,书面的或是人传讲的,建立并护理信仰,不需要修士,不需要弥撒,也不需要向圣徒们祷告。罗马教会这个中介变得毫无意义。”(19)
1517年,路德的「九十五條」公開批評贖罪券:赎罪券不能除罪,也不适用于炼狱,它是有害的,因为它在捐献者心中诱导出一种错误的安全感。(20)P268
1519年,路德与神学家约翰·艾克在莱比锡大学进行 11 天的大辩论。路德说:“公会议有时也会出错。教会或教宗都不能设立信仰条款,这些条款必须来自圣经。”路德否定教宗权威,艾克认为路德属于约翰·胡斯的异端。莱比锡辩论会过后,艾克请求罗马教宗宣布路德为异教徒。(21)
1520年他發表了三篇論文:《致德國基督徒貴族書》《教會被擴巴比倫》,《基督徒的自由》。在《告德意志族贵族书》中,他呼吁公侯们收回主教和修道院院长的财产和世俗权力,并且实际上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德国教会。在《教会被掳巴比伦》中,他认为罗马的圣事体系让基督徒成为“囚徒”,剥夺了基督徒个人无需神父做中介,凭着信心就能直接与神亲近的自由。他只保留了洗礼和圣餐。在《论基督徒的自由》中,他认为来自确定信德的内在的灵性自由会引导人做善功。“善功不会使人变义,但一个义人会做善功。”(22)
1521年元月,教宗宣告路德为异端并将他驱逐出“神圣、大公的使徒教会”。(23)在面临罗马教会的绝罚时,路德说,基督徒生活的本质是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侍奉神,无世俗或神职之分,一切有用的职业在神眼里都是同等神圣的。(27)P271从此隐修制不必保留了。
五,神的保守
教宗宣告路德为异端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宣告路德违法。他在宣判中称,“这个披着修士外衣的魔鬼,不仅把古代的错误搅成一团烂泥,还发明了新的错误。”(24)在判决下达之前,萨克森王储—智者弗里德里希公爵救了路德,使他免于被捕和死刑。维腾堡属于弗里德里希的领地,弗里德里希公爵把人迹罕至的瓦特堡城堡给路德作避难所。于是路德以贵族公子乔治骑士的身份在那里住了将近一年。(25)从人的层面来看,是萨克森王储救了路德,但从属灵的层面,是主耶稣出手保护了他,耶稣基督是他真正的避难所,因为萨克森王储的心在神的掌握之中,如圣经所言:“王的心在耶和华手中、好像陇沟的水、随意流转。”(箴言书21:1)
随着对罗马的反抗日益扩散,神父和市议会将偶像搬出教堂,废除弥撒。新的改革家出现在舞台上,他们中许多人远比路德激进。最重要的是,王储、公爵和选帝侯们通过支持这场新运动来反抗对路德的判决,(26)从而保护了路德,使他可以公开进行改教运动。
1522年,路德回到维腾堡,立即投身于改教运动之中,他废除主教职位,号召放弃独身生活,修订拉丁文祈祷书,改革圣事制度:萨克森及周边地区的大部分传道人都放弃了独身生活,修士和修女纷纷结婚。平信徒领圣餐时可领受饼和酒,而这也是被罗马教廷判为异端的胡斯派在一个世纪前所要求的。(27)
六,改革成功
1530年,宗教改革领袖们在奥格斯堡召开会议,路德信义宗的王储和神学家们签署了由维腾堡大学教授腓利普·梅兰希顿草拟的《奥格斯堡信纲》。
1530年之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表示他要粉碎路德信义宗这个日益增长的异端。1531年,信义宗王储们联合起来组成施马加登联盟进行反击。1546至1555年间,爆发内战。交战双方最终达成《奥格斯堡和约》,和约允许每个王储有权决定其臣民的宗教信仰,禁止一切非路德主义的新教教派,同时要求,所有改信信义宗的天主教主教放弃自己的财产。这些条款对德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信义宗在德国的大部分地区成为国家宗教,标志着路德宗教改革在德国的成功。信义宗从德国一直传播到斯堪的纳维亚,(28)至此,宗教改革运动已成燎原之势,向全世界蔓延,不可阻挡。
七,结语
持续18年之久的罗马天主教特伦托大公会议(1545年12月13日至1563年12月4日)对路德的神学思想进行了全面的批判,将路德因信仰而获赎罪(因信称义)之说定为异端,将新教的宗教信仰定为主观主义。(29)然而,路德的思想已深入人心,今天新教已成为基督教的主流。天主教所指责的所谓主观主义只是一种表象,信仰的本质永远是个人的一种主观意识状态,不能被客观化,制度化,等级化,这就是宗教改革运动否定教宗圣统制的根本原因。
路德对历史做出的最大贡献不在政治方面,而是在宗教方面。他打破了罗马天主教会对信仰和救恩的垄断,否定了圣统制和教宗首席权,促进了人类历史影响最为深刻的宗教改革运动,就连罗马天主教历史学家都承认路德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的人物:“毫无疑问,路德在世界历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他是一个伟人。19 世纪的历史学家德林格曾经 (1861 年)称他为‘当时最伟大的德国人’或‘德国最有影响的民众人物’”。(30)他提出了新教的核心真理:人得救不凭善功,惟凭信心。宗教的权威性不在被称为罗马教会这个有形机构里,而存在于圣经中的神的道里。教会是整个基督信徒团契,基督徒生活的真谛是在一切有用的职业中侍奉神,无所谓神圣、世俗之分。“直至今日,新教的任何经典描述都必定是这些核心真理的回声。”(31)
注解
(1)布鲁斯·雪莱《基督教会史》P555
(2)布鲁斯·雪莱《基督教会史》P556
(3)布鲁斯·雪莱《基督教会史》P274
(4)毕尔麦尔《近代教会史》P7
(5)布鲁斯·雪莱《基督教会史》P266
(6)麦格夫《历史神学》P201
(7)布鲁斯·雪莱《基督教会史》P266-267
(8)布鲁斯·雪莱《基督教会史》P267
(9)1545年《路德拉丁著作全集》序言
(10)罗兰·贝恩顿《马丁·路德的一生》
(11)布鲁斯·雪莱《基督教会史》P267-268
(12)毕尔麦尔《近代教会史》P38
(13)毕尔麦尔《近代教会史》P39
(14)艾伦·休·科尔:《需要安息的精神:路德的忧郁症、强迫症和宗教信仰》
(15)毕尔麦尔《近代教会史》P7
(16) 布鲁斯·雪莱《基督教会史》P267
(17)斯蒂芬•约翰•皮奇:《很好的安慰:马丁·路德写给抑郁症患者的信及其对今天教牧关怀的意义》
(18)布鲁斯·雪莱《基督教会史》P268
(19)布鲁斯·雪莱《基督教会史》P268
(20)布鲁斯·雪莱《基督教会史》P268
(21)布鲁斯·雪莱《基督教会史》P270
(22)布鲁斯·雪莱《基督教会史》P270
(23)布鲁斯·雪莱《基督教会史》P271
(24)布鲁斯·雪莱《基督教会史》P271
(25)布鲁斯·雪莱《基督教会史》P271
(26)布鲁斯·雪莱《基督教会史》P272
(27)布鲁斯·雪莱《基督教会史》P272
(28)布鲁斯·雪莱《基督教会史》P275
(29)毕尔麦尔《近代教会史》P83
(30)毕尔麦尔《近代教会史》P38
(31)布鲁斯·雪莱《基督教会史》P27
参考书目
1,《近代教会史》 (德)毕尔麦尔著;(奥)雷立柏译.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 7
2,《历史神学》E.麦格夫著, 天道書樓有限公司 2002年7月
3,《基督教会史》布鲁斯·雪莱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路德拉丁著作全集》1545年
5,《马丁·路德的一生》,罗兰·贝恩顿 阿宾登出版社,
6,《需要安息的精神:路德的忧郁症、强迫症和宗教信仰》艾伦·休·科尔:
7,《很好的安慰:马丁·路德写给抑郁症患者的信及其对今天教牧关怀的意义》斯蒂芬•约翰•皮
版权所有
吴明山先生保留所有权利。未经作者许可,本文本的任何部分不得复制或以任何形式转载。
Copyright by Mr. Mingshan Wu. All rights reserved. No part of this text may be duplicated or republished in any form without the permission of the author.
作者简介
吴明山先生,神学硕士,1963年出生于中国江苏,先后就读于南京师范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原上海机械学院)、加拿大华人神学院(卡尔加里)。
早年著有《存在的不幸》、《存在与对象》、《存在的自我产生的过程》、《辩证法的本体论意义》、《关系形态论》等哲学论文,获著名存在主义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先生高弟,国际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熊伟先生高度评价。
著有神学著作:《纯粹生命形而上学》、《希伯来书研究》、《以马内利》 等专著
译有英国桂冠诗人阿尔弗雷德·丁尼生的代表作《悼念集》全集,亨利·沃兹沃斯·朗费罗经典诗选。
出版书籍《以马内利,耶稣之血的系统神学》1-7卷英文版、《以马内利中英文版》1-14卷、《作为本体论的辩证法》、《丁尼生悼念集英汉参考版》、《朗费罗经典诗选英汉文版》、《蓝梦诗篇与评论中英文版》,《纯粹生命形而上学》。《以马内利,耶稣之血的系统神学》一书逾100万英文,获英国圣公会大主教伊恩·詹姆斯·布莱克利的高度赞扬,并为该书撰写序言。
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另发表诗歌《雪》、《梦》、《自由之神之吻》 《夜》等,荣获第四届中国诗歌展银奖。
2011年定居英国,积极从事中英经贸及文化交流活动。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Author
Mr. Mingshan Wu, Master of Theology, born in Jiangsu, China in 1963, successively studied in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mer Shanghai Institute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nd Canadian Chinese School of Theology Calgary,.
Wrote in his early days philosophical papers: “The Unhappiness of Being”, “Being and Objects”, “The Process of the Self-production of Existence”, “The Ontological Meaning of the Dialectics”, “The Form of Relationship” and so on, which were highly approved by the internationally famous scholar Mr. Xiong Wei, who is the Professor of Beijing University, the student of Existentialist philosopher Martin Heidegger.
Wrote theological works: “Metaphysics of the Pure Life”, “A study of the Book of Hebrews”, “Immanuel”
Translated “Classic Poems of 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 and the complete works. "In Memoriam", the masterpiece of English Poet Laureate, Alfred Tennyson into Chinese。
Published:"IMMANUEL, The Systematic Theology of the Blood of Jesus" Vol. I-VII, "IMMANUEL English-Chinese Version" Vol. I-XIV , "The Dialectics as Ontology ", " English-Chinese Reference Version In Memoriam A.H.H" ,
"Classic Longfellow's Poems English-Chinese Version ", “Metaphysics of the Pure Life”. The Book of “Immanuel, The Systematic Theology of the Blood of Jesus" with total English words of more than one million has been highly praised by the Right Reverend Ian James Brackley, the former Anglican Bishop who wrote the Foreword for the book.
Published more than 20 academic papers and poetry "The Blue Dream Poetry and Review (Chinese-English Version)" . “The Night” "The Snow" "The Dream" and "The Kiss of God of Liberty" won the Silver Prize of the 4th China Poetry Exhibition.
Since2011 settled in the UK and actively engages in Sino-British Economic-trading and Cultural Exchange Activities.
下一篇:吴明山:公教与新教博斗的历史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