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主题是“天人关系”,“天”是中华传统文化信仰体系的最高核心。“天”的概念源于商周,意指位格上帝,春秋之后渐失位格性,秦汉之后降为“道”,宋明之后沦为“理”,最后演变为无位格的自然天。
中国文化的主题是“天人关系”,“天”是中华传统文化信仰体系的最高核心。“天”的概念源于商周,意指位格上帝,春秋之后渐失位格性,秦汉之后降为“道”,宋明之后沦为“理”,最后演变为无位格的自然天。
孔子对位格天的认识透彻明确,不像后世那样模糊不清,令人感觉虚无缥缈, 似有若无。“遍在”的位格天对孔子来说不是哲学思辨的概念,而是祭祀礼拜的直接对象,孔子在《论语》八佾篇中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孔子不是形而上学意义上的哲学家,而是立足于现实社会的教育家,他没有抽象地谈论鬼神,而是强调人与天的积极关系,这个关系就是“礼”。
“礼”不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社交礼仪,而是指人对“天”的祭祀活动,藉此得以与“天”交流,建立关系,所以“礼”是天人交通的桥梁。
自商周之变以后,天人关系渐遭破坏。惟有纵向的天人关系得到恢复,横向的人人关系,包括国家,民族,家庭及个人等一切关系方能进入正常状态即所谓“仁”的状态。“仁”不是由平面的社会关系决定的,而是由垂直的天人关系即“礼”决定的。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可见,“礼”是国泰民安,天下归仁的先决条件。
鉴于“礼”的重要意义,孔子竭力倡导“克己复礼”的实践原则。“克己”并非指克服自己,而是指全力去做的意思,孔子表达的是,礼不是停留于内心的崇敬,而是表现为全力实施的公开祭祀行为。这个原则与《圣经》的观念一致,即一切受造之物都当向位格上帝祭祀礼拜:“我又听见、在天上、地上、地底下、沧海里、和天地间一切所有被造之物、都说、但愿颂赞、尊贵、荣耀、权势、都归给坐宝座的和羔羊、直到永永远远。四活物就说、阿们。众长老也俯伏敬拜。” (启示录 5:13-14)《启示录》所描绘的永恒异象的宏大场景生动地佐证了“礼”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正确性和真理性。
作者简介
吴明山先生,2011年定居英国,神学硕士。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出版书籍《以马内利,耶稣之血的系统神学》1-7卷英文版、《以马内利中英文版》1-14卷、《作为本体论的辩证法》、《丁尼生悼念集英汉参考版》、《朗费罗经典诗选英汉文版》、《蓝梦诗篇与评论中英文版》,《纯粹生命形而上学中英文版》,《海灵中英文版》。另发表诗歌《雪》、《梦》、《自由之神之吻》 《夜》等,荣获第四届中国诗歌展银奖。《以马内利,耶稣之血的系统神学》一书逾100万英文,获英国圣公会大主教伊恩·詹姆斯·布莱克利的高度赞扬,并为该书撰写序言。
上一篇: 吴明山:人工智能的意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