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文学 > 杂文

吴明山 : 灵魂之路 ——阿尔弗雷德·丁尼生《悼念集》译序

吴明山:2025-02-26   来源:原创
评论:(0)   阅读:(73)

分享到:
摘要:

总之,作为桂冠诗人,丁尼生的语言能力无与伦比,译者的水平根本配不上他那深邃而灵动的壮丽诗篇,只能姑妄译之,还望各位专家学者批评指教。

2020年夏天, 译者在翻译十九世纪美国伟大诗人亨利朗费罗诗篇的时候, 国内好多朋友要求译者翻译与朗费罗同时代的英国桂冠诗人丁尼生的代表作《悼念集》,因为到目前为止,这部近三千行的英国文学史上的经典诗篇在国内只被零星地译出而没有完整的中文译本,在朋友们的强烈要求下,译者不才,斗胆将诗篇全部译出,以供国内学界参考, 不足和错误之处在所难免,还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阿尔弗雷德·丁尼生于1809年8月6日出生于英国林肯郡的萨默斯比的一个牧师家庭。1816年至1820年,他在爱德华六世国王文法学校接受教育。1827年,他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遇到了亚瑟·哈勒姆。哈勒姆出身于一个显赫的家庭。哈勒姆的父亲是一位历史学家,英国皇家学会(Royal Society)成员,大英博物馆(British Museum)董事会成员。高中时,哈勒姆就读于伊顿公学。在剑桥,才华横溢的哈勒姆与丁尼生建立了友谊,他们很快成为亲密的朋友。

认识丁尼生后,哈勒姆爱上了丁尼生的妹妹,但遭到哈勒姆父亲的反对,哈勒姆的父亲对小儿子与一个平民的孩子恋爱感到愤怒。为了缓和关系,哈勒姆和父亲去欧洲旅游。但不幸的是,在旅途中哈勒姆突发脑溢血,于1833年9月在维也纳去世,时年22岁。

哈勒姆去世的消息是他的叔叔写信通知丁尼生的,丁尼生看了信后,站了很久才通知了他的妹妹。他们一起痛哭。哈勒姆的突然死亡对丁尼生的精神和信仰的打击可以说是致命的,丁尼生几乎一生都未能从中恢复过来,他因痛失挚友而绝望,而他后来所有伟大的作品似乎都是他的自我疗伤的方式和反应。丁尼生的作品可以称之为“绝望”的产物, 绝望使他陷入深深的悲伤。但悲伤不能解决问题,他必须找到他的挚友的灵魂才能获得安慰。《悼念集》就是他与哈勒姆的灵魂交流过程的记录, 所以诗篇原来定名为《灵魂之路》。

哈勒姆的死是丁尼生一生的转折点,丁尼生敏感多情,天生诗人气质,特别注重友谊,而哈勒姆是他的知己,如同他生命的一部分。哈勒姆的死是他的情感,思维和理性都无法接受的事实。因为是事实, 他就陷入绝望,因为绝望而痛苦,所以他要彻底思考生命和死亡的意义, 尤其是死亡的意义,因此,自哈勒姆死之后,死亡成为丁尼生诗歌中永恒的主题。

只有认识了死亡,在死亡之外找到哈勒姆才能最终解决他的问题。 如果上天下地,在宇宙中,在宇宙外,在他的精神世界或在神的永恒存在里都找不到他的挚友亚瑟哈勒姆的灵,丁尼生就会陷入彻底的绝望,不得安息。

十九世纪正是进化论或演化论甚嚣尘上的年代,丁尼生曾读过《地质学原理》,书中所认为的物种尤其是人类不可能永恒存在的观点使丁尼生受到很大的打击。然而渐渐地,诗人变得坚强起来,学会了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并得出结论:没有一种生物会真正地淘汰,所谓进化的每一个阶段不过是时间长河中的一段,死亡带来的是新的生命, 正如丁尼生在《悼念集》三十四首和五十四首中写道:

“我暗淡的生活应该教会我这一点,

生命将永远活着,

否则地球的核心就是黑暗

一切都是尘土和灰烬;“ (三十四首)

 

“当神使他的造物完全的时候。

没有什么东西是漫无目的地行走的;

没有一个生命会被毁灭,

或者像垃圾一样被扔向虚空,“ (五十四首)

尽管受到进化论的巨大冲击,但丁尼生在绝望中绝地反击, 坚持住了原则,就是坚持灵的永存性。灵的独立于空虚的物质世界之外的永恒存在是支撑丁尼生生命和信仰的根基,没有这个根基丁尼生的精神就会崩溃。而丁尼生用十七年的时间完成的这部《悼念集》记录的正是他追求永恒之灵的心路历程。

哈勒姆的死带来的巨大的打击置丁尼生于精神的死地, 他必须尽力抓住那永恒的真理,也就是永恒的生命,而这永恒的生命就是永生的神或永生的神之子耶稣基督。在耶稣基督里,丁尼生和哈勒姆将在灵里相会并获得永远的幸福。

这个丁尼生与哈勒姆在灵里相会并获得永福的异象只是丁尼生的空虚幻想或美好愿望而不是事实吗?如果仅仅是一个幻想,丁尼生就彻底失败了。空虚的幻想不可能给丁尼生带来安慰,也不可能医治他的忧郁症,他的灵魂之路就没有尽头;更不会给维多利亚女王带来安慰。维多利亚女王在丈夫阿尔伯特亲王逝世后,是丁尼生的《悼念集》给了她莫大的安慰。所以,丁尼生的异象不是空虚的幻想或幻觉,而是更高的现实。悼念集》的伟大之处就在于诗人在绝望和痛苦的打击下为自己同时也为人类找到了最终的归宿------真实的永恒的普遍的坚强的神之子以及万灵在耶稣基督里的永生,诗人在序诗的开端写道:

“坚强的神之子,不朽的爱,

我们未曾见过你的面,

但凭信心,只凭信心,我们拥抱你,

相信那我们无法证明的;

这些光与影的天体是你的;

你制造生命在人和兽里面。

你制造死亡;

看吧,你的脚踩在你所造的头颅上。

你必不撇下我们在尘土中。

你造人,他却不知道为什么,

他认为他不是为了死而被造的;

你造了他。你是公义的。“

 

正是因为诗人找到了他的灵魂的安歇之处,坚强的神之子耶稣基督,他的绝望才获得了平衡。可以说,丁尼生的这部英国诗歌的经典之作其实是他的“绝望的平静”与“狂野的不安” 的副产品。绝望逼着他做出思考,探索和追求,逼着他改变错误的科学观念和错误的神学观念,他终于有能力站在真理和圣灵的立场否定伪科学的进化论,他写道:

“起来,飞越这蹒跚的法翁,这情欲的盛宴;

向上运动,解决兽性,

让猿和虎死灭。“(一百一十八首)

 

“狡猾不仅投射到人体上:

让科学证明我们的存在,然而

科学对人类算什么,

至少对我算什么?我不会支持。

让他,那后世涌现出来的更聪明的人,

从童年起塑造自己的行为,

像那更大的猿猴,

但我生来是其它的事物。“(一百二十首)

在科学上打破了进化论的束缚,他就必须找到一个更加坚实的神作为真理的根基, 显然他找到了,就是上面提到的,他在序诗的开篇所强调的“坚强的神之子“。“坚强”的原文是”Strong”, 意为强壮的,译者译为“坚强”而不是“强壮”, 主要是根据丁尼生的神学观点。 丁尼生的神观与传统的基督教神学是有区别的,有人说他有泛神论的思想, 因为丁尼生曾在日记中写道(第127页):“我相信某种泛神论”。

然而他的这种貌似泛神论的独一神观乃是基督的普遍存在论。强调三位一体真神的唯一实体性,正如他在结束语中写道:“那永生及永爱之神,独一神,独一律法,独一元素,及独一的遥远的神圣事件,全部的创造物都向着他运动。”,这就是基督。基督作为支撑整个宇宙的唯一根基不仅是普遍的,而且必须是坚强的,他不仅是一个强壮的人格,更是宇宙的坚强的支撑者,所以译者在此译为”坚强的神之子“。鉴于基督的普遍存在性,那种认为丁尼生是泛神论者的观点是不正确的。独一的真神无所不在,渗透于万有之中,这不是泛神论,而是标准的独一神论。丁尼生的所谓不可知论和泛神论倾向只不过表达了他对传统基督论的批评态度。

绝望和悲伤是理解丁尼生心路历程的关键。 没有绝望就没有丁尼生的伟大诗篇, 黑格尔的辩证法在丁尼生身上得到了最好的说明: 绝望令人沮丧,令他陷入忧郁症,精神错乱,他写道:

“使我成了一个精神错乱的人

我的幻想融合了新与旧,

闪现在虚假与真实里面,

混合一切而没有一个计划?“(十六首)

“丁尼生是一位工匠,他广泛地润色和修改他的手稿,他的自我编辑的努力被他的同时代的罗伯特·布朗宁形容为“精神失常”,是“精神疾病”的症状。他复杂的构图练习和频繁的重写也证明了图像和文本之间的动态关系,这可以从他工作的许多笔记本中看到。”

“丁尼生的许多诗(包括《玛丽安娜》,《贪图安逸的人》、《眼泪》、《追忆》)都有一条共同的悲伤、忧郁和失落的线索,这可能反映了他自己一生与令人衰弱的抑郁症的斗争。艾略特曾把丁尼生描述为’英国最悲伤的诗人’,他对诗歌和语言的娴熟掌握为他的诗歌’深度,悲伤的深渊’提供了一个’表面’。其他诗人,如·奥登则持批判的立场,称丁尼生是所有英国诗人中’最愚蠢的’,并补充说:’ 他几乎不知道忧郁症;除此之外,他几乎没做什么。’”

----摘自“阿尔弗雷德 丁尼生”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可以说忧郁症是他饱受绝望打击的必然结果, 但是他一生与令人衰弱的抑郁症的斗争的副产品就是他的伟大诗篇。他的诗篇同时是他绝望中的希望,他的思考,探索,追求和斗争使他抓住了他的希望和精神支柱,那就是他的亚瑟哈勒姆在耶稣基督里的永存这一神圣事实,唯有这一事实能够为他疗伤,给他安慰,治愈他的忧郁症。这就是体现在他身上的黑格尔辩证法。用丁尼生同时代的伟大的美国诗人亨利朗费罗的杰作《雪花》来形容丁尼生的《悼念集》颇为恰当,《悼念集》犹如那洁白纯洁的雪花,是陷入困境的天空的诗,是长久贮藏在他那忧郁的胸怀里的绝望的秘密,向人类低声吐露:

 

《雪花》

从天空的胸怀中,

从她的被震抖的霓裳的云褶里,

从褐色光秃的林地之上,

从荒凉被弃的收割后的田野的上空,

默默的,软软的,缓缓的,

大雪降临。

 

正如我们许多忧郁的幻想

突然间以某种神圣的表情出现,

正如那颗困惑不安的心

确以一种洁白的面容作信仰的告白,

陷入困境的天空以此展露

它所感知的悲伤。

 

这是用无声的音节慢慢记录的

天空的诗,

这是长久贮藏在它那多云的胸怀里的

绝望的秘密,

现在正向树林和田野

低声吐露。

-----亨利 沃兹渥斯 朗费罗

(吴明山译)

在《悼念集》中“幻想”(fancy)是一个高频率出现的词汇,在精神领域,唯有幻想才能与灵打交道,幻想是诗人的绝望的工具,诗人用十七年的时间完成他的《灵魂之路》。诗人面对的是死亡,坟墓,悲伤,痛苦,绝望和空虚的现实,因为哈勒姆在现实世界中不复存在,诗人必须与这些消极的因素或力量打交道,因此《悼念集》中充满了这些负面的词汇。死亡,坟墓,悲伤,痛苦,绝望和空虚不仅是诗人要面对的现实, 更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现实,人无法回避,必须面对。事实上,这些负面的词汇高频率地出现在诗中,是诗人处理的对象,人类的精神必须对付它们,与它们一起生活,才能扬弃它们,向着更高的境界飞升。死亡在诗中是一种独立的,有位格的力量,而不仅仅是一个死亡事件,它是一个人格化的存在,诗人总是用大写首字母的方式描绘它, 因此译者将它翻译成死亡之灵。战胜死亡之灵并不是指我们的身体不死,而是指人能够勇敢地面对它,通过身体之死而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这是诗人认准的重要真理,正如丁尼生在《悼念集》第一首开篇时写道:

“我,与那对着一支清脆的竖琴

以不同的声调歌唱的他一起视之为真理,

就是人们可以从他们的死亡本身的垫脚石

上升到更崇高的境界。“ (第一首)

 

在诗人看来, 死亡事件本身对于灵魂的进程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必要的, 死亡本身是我们上升到更崇高的境界的垫脚石即进身之阶。我们必须通过死亡这个进身之阶才能进入到更崇高的精神世界。因此灵魂之路的垫脚石是死亡,而灵魂之路的目标或终点就是永恒的乐园(Bliss),即与基督在一起的永乐生活,诗人将此战胜了死亡之灵的灵魂定义为将来的最高的种族,或加冕的种族,超越了物质的形态和限制。物质宇宙只是这个最高生命种族的载体和工具,并且是在这个最高生命种族的控制之下, 丁尼生写道:

“最高种族将以同样的眼光看待知识,

地球和地球的所有都在他们的指挥之下;“ (终曲)

因为在诗人的观念里,有形的物质形态都是暂时,易逝和空虚的,只有“灵”是真实永恒的。但这个永恒存在的“灵”必须要经历一个战胜死亡之灵的过程,也就是要经过一个以死亡为垫脚石的上升过程,而有形的物质世界和物质化的身体是“灵”从神那里获得的馈赠或工具以完成神所交付的使命,而进入到那最高种族的序列,仿佛“灵”穿上了肉体的外衣,所以严格说来空虚的物质宇宙只是“灵”表现自己的舞台和完成神所交付的使命的场所,人的身体和他的外部世界是神安排给每一个“灵”的固定资产, 在轮回的时代(循环的时代)中向着更高的种族前进,诗人在诗中写道:

“我的血液保持着平稳的进程,

直到这个信息落在我耳边,

在维也纳致命的墙壁上

神的手指碰了他一下,他就睡着了。

那伟大的智慧公平而美好

超越我们凡人的境界,

在神圣蒙福的大门的周围,

在那里接待并欢迎他;

带着他穿过极乐的地方,

在清新的泉水里向他显示

肉身之子在轮回的时代中应集累的

一切知识。” (八十五首)

诗人在此描述亚瑟哈勒姆在维也纳突然死亡后耶稣基督对他灵魂的指引与安排。亚瑟哈勒姆被描述为最高种族(加冕的种族)的典型代表,能够在轮回的时代中从浩瀚中汲取出他的生命存在,穿上将来的最高种族的肉体的外衣,并能控制物质的形态,掌握一切关于宇宙的知识,大自然在他的手中就像一本打开的书。正如诗人在《悼念集》结尾处写道:

“一个灵魂将从浩瀚中汲取出他的生命存在

并将它扎进界限,

通过较低级阶段的生命的运动,

结果成为人,被生出来并且思想,

行动和爱,这是我们和最高种族之间的

一个更为紧密的联系。

最高种族将以同样的眼光看待知识,

地球和地球的所有都在他们的指挥之下,

大自然在他们手中

就像一本打开的书;

不再是野兽的半近亲,

因为我们所思, 所爱,所做

所希望和受苦的一切都是种子

花朵和果实蕴藏在它们的里面;

和我一起踏上这颗星球的那个人,

是出现在

时代成熟之前的一个高贵类型,

就是我的那位活在神里面的朋友,

那永生及永爱之神,

独一神,独一律法,独一元素,

及独一的遥远的神圣事件

全部的创造物都向着他运动。“(终曲)

《悼念集》作为英国诗歌的巅峰之作,语言丰富, 意境生动,韵律优美,难以言表,更难以翻译成其他文字。 诗人要表达的是未知的,非常抽象的精神世界,甚至英国的桂冠诗人自己都很难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绝望和沮丧,更不用说用中文表达了。当然丁尼生是英国语言的巨匠, 在2900行的长诗中都能做到押韵,真是令人称奇。而这种构成诗歌独特美感的韵律却是译诗无法达到的一个遗憾。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就没有追求这种韵律的美感。就像将中国古诗词翻译成英文,英文版的译诗无论如何也达不到原诗那种韵律之美。译者只能坚持直译的原则,而不是采用意译或雅译的方式来翻译,因为意译或雅译将会改变原诗的意义,所译的作品已不再是原作者的作品而是译者自己的作品。意译或雅译的作品就像是一盘“糖醋鱼”也许香甜但已没有了原汁原味。但直译也不是机械式的转换,而是要根据中英文不同的语法特点译出相对应的诗句,才能达到准确而富于美感。只有做到准确才能达到美感,因为美本来就包含在伟大诗篇的原作之中,唯有准确的直译才能保持住原诗的意境,因为美感不是翻译出来的, 而是作品本身固有的,自作聪明的意译或雅译只能破坏原作的美感并篡改了原意。

另外在翻译过程中不能“望文生义”,例如《悼念集》中有一个词“blind wall” 字面意义显而易见,就是“盲墙“的意思,什么是“盲墙”呢? 其实就是无窗的墙。 再例如 ”dash with” 这个词组,字面意义是 “猛冲”, 但与”with”组成的词组就不是 “猛冲”而是“掺入”的意思。 

由于英语语法严谨细致而汉语语法宽而松散使得中文翻译很难表达原意, 例如第四十五首中有一节:

“But as he grows he gathers much,
And learns the use of `I' and `me,'
And finds `I am not what I see,
And other than the things I touch.'“
   

其中的一句:“And learns the use of `I' and `me,'” “I,” “me” 翻译成汉语都是我, 怎么才能表达作者的原意呢? 译者只能在翻译中加上主格和宾格这样的词:

“但随着他的成长,他收集了很多,

学会使用主格的"我"和 宾格的"我"

发现“我不是我所看到的,

我在我所感知的事物之外。”

丁尼生善于用最简单的单词表达深奥的思想,中文无论如何都不能表达出来,例如:第一百二十四首有一节:

“And what I am beheld again
What is, and no man understands;
And out of darkness came the hands
That reach thro' nature, moulding men.”

怎么翻译这句“And what I am beheld again What is, and no man understands;“呢?所有的单词都非常的简单,但意义却无法把握。诗人表达的是他自己的无人能够理解的深奥的哲学思想,译者只能在注解里加以说明:

 

“当下的现实就是被再次看到的我在,

无人能够理解;

那通过大自然伸出的手,

从黑暗中出来,塑造人类。“

注解:“当下的现实就是被再次看到的我在,”是丁尼生深邃的哲学思想。这就是为什么他说“无人能够理解”的原因。相当于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 但更进一步,在丁尼生的思想里,客观的世界只是永恒的 “我在”“通过大自然伸出的手,从黑暗中出来,塑造人类“的一种反射。   

 

除了上述例子,翻译中还有许多其它的困难难以克服,诗中许多的句子结构奇特,句法复杂,很多都是从句中套着从句。并且上下文关联词距离遥远,不易发现其中的逻辑关系和语法结构,使得中文表达非常困难。

总之,作为桂冠诗人,丁尼生的语言能力无与伦比,译者的水平根本配不上他那深邃而灵动的壮丽诗篇,只能姑妄译之,还望各位专家学者批评指教。

(注: 译序中引用的《悼念集》的诗句皆为本文者所译。) 

 

作者简介

吴明山先生,神学研究硕士。2011年定居英国,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出版书籍《以马内利,耶稣之血的系统神学》1-7卷英文版、《以马内利》中英文版1-14卷、《作为本体论的辩证法》、《丁尼生悼念集英汉参考版》、《朗费罗经典诗选英汉文版》、《蓝梦诗篇与评论》中英文版,《纯粹生命形而上学》中英文版,《海灵》中英文版。《耶稣圣体和他的教会》中英文版。另发表诗歌《雪》、《梦》、《自由神之吻》 《夜》等,荣获第四届中国诗歌展银奖。《以马内利》一书逾100万英文,获英国圣公会大主教伊恩·詹姆斯·布莱克利的高度赞扬,并为该书撰写序言。

我要赞一下 (0)

文章评论

  

最热评论

意见反馈

请点击我要留言提出您的宝贵意见

联系方式

电话:010-56142345    邮箱:wenyitongbao@126.com

中国青少年作家委员会     文艺通宝编委会     北京文易通宝文化传媒中心  北京满堂红广告服务有限公司   本网站坚持原创,反对任何形式的抄袭和克隆。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京ICP备12030317号-2        本文观点属于作者,如有侵权,证据充分,本网站负责协调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