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文学 > 纪实

孙素萍:解《梦》

孙素萍:2025-02-26   来源:原创
评论:(0)   阅读:(109)

分享到:
摘要:

什么是宇宙?什么是人生?佛教认为宇宙是业力之网,而虚拟宇宙论认为宇宙乃神之梦的内容。宇宙万象为命运之网中的环节和运算符号,我们每一个人都被抛入特定自然和社会关系网络并被赋予符号功能,任何人都不能突破造物主对他在命运网络中的设置,限制和束缚,唯有在这个虚拟宇宙幕后的无形的巨手才能使我们突破限制而获得黎明的太阳。

《梦》是吴明山先生早年作品,意境优美,意义深奥,难以理解。诗的标题为梦,描述的对象是梦本身,而非梦中所见景象或梦的具体内容,因此诗人对梦本身而不是对梦中场景进行形象化的描述,用诗的语言而非科学的语言进行解析。

梦的现象为千古难解之谜,人类对梦的认识从古至今都仅囿于对梦中的内容进行解释。人们对在睡梦中看到和听到的事物以及梦中发生的事件进行描述和解释,甚至以梦中事件预测人的命运和未来。《圣经》旧约中记载雅各梦到天梯,约瑟为埃及的酒政和膳长解梦,后来又为法老解梦而获得法老的重用成为埃及的宰相。先知但以理为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解梦,准确预言其命运和未来。但这些记载都是对梦的内容进行的分析和解释。并非对梦本身进行理解。

1908年西格蒙特·弗洛伊德出版《梦的解析》一书的第二版,从深层心理学的角度来认识梦的意义。弗洛伊德认为梦是人的无意识中性本能活动的一种伪装的形式的满足,梦成了人的被压抑的欲望带着面具出现的舞台,尽管对梦的实质没有理解,弗洛伊德为人类从无意识的深层心理学理解梦的实质做出了贡献。

尽管如此,我们至今仍然不知道梦的本质,以及人为什么做梦。美国精神病学家威廉·德门特为人类从科学的角度认识梦的本质作出了贡献,一九六零年他发表了睡眠期间眼球运动的试验结果,该实验结果科学地说明人类睡眠的功能并不是为了休息,而是为了做梦。

吴明山先生的诗《梦》是用象征的语言对梦的本质进行描述和理解的重要尝试。梦不是我们的感官所直接感知的现实世界,所以诗人采用的语言只能是象征性的符号,所涉及的不仅仅是梦的现象学,而且是宇宙人生的本体论。

诗人是彻底的虚拟宇宙论者。虚拟宇宙论认为整个物质宇宙仅是一个虚拟的现象,而非实在,如同一个梦境。现代科学特别是量子力学的发展已经得出了同样的结论。英国科学家大卫·约瑟夫·鲍姆(1917-1992)认为我们日常生活的有形现实实际上是一种幻觉,就像全息图像一样。这个结论与中国古代思想及佛教经典惊人一致,庄子的蝴蝶梦所表达的正是这种虚拟宇宙论,而佛教经典《金刚经》明确指示“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既然整个宇宙都是虚拟的梦幻泡影,我们的人生就不仅仅是苏轼在其《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所感叹的“人生如梦”而确实就是“人生是梦”。宇宙是虚拟的而梦反而是客观真实的。正如人类对“数”的概念的认识从整数到分数,从有理数到无理数,从实数到虚数再到复数,人类对整个宇宙及生命系统的认识从实体到物质。从分子到原子,从量子到反粒子,从物质到能量,从能量到负能量再到虚拟宇宙。

正像复数系统中虚数域的运算必须转换成实数域中的运算一样,诗人将抽象的梦转换成现实感性世界的符号。诗和数学同样是描述真实世界的语言,只是方式不同而已,现代数学就是抽象的诗,而诗则是美丽的数学。考虑到梦是整个宇宙中最为深奥神秘的现象,关乎对宇宙的根本理解,诗人在本诗的开篇就运用他的美丽代数学将诗中的关键文字符号的象征意义提示出来。

诗中的感性文字就是转换到真实梦境中的代数符号,“时间的岛”代表梦的现象本身,“海”代表宇宙和人的整个自然和社会关系。诗人在开篇即对梦进行象征定义:“海之梦”并非指大海做的梦,而是指梦这一客观实体出现在宇宙人生的整体命运中,诗人用“时间的岛”来描述。然而时间和空间只是虚拟物质宇宙的存在形式,在真实世界中并不存在,诗人用时间的岛表示梦的实体性。什么是人类命运大海中真实世界?什么是虚拟宇宙之外的实体存在?那就是“由于我痛苦的思维总寻不到,幻想和现实模糊不清所滋长出来时间的岛”。

这个在时间之海中的岛就是梦,这个梦不是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的幻境,而是客观存在就像海岛突出于海水之上真实。然而这个岛并不是我们感性现实的岛,不是空间意义上的岛而是时间轴上的立体。她并不出现在我们这个物质宇宙的空间但却是真实的时间建筑,如同音乐一般真实。她的客观性是人类的思维活动即使是痛苦的思维活动所寻找不到的,因为她不是由我们的思维或意识主观地决定的幻想,而是由超自然的力量决定的生命存在,她不存在于现实的空间之中,也不是由我们的思维想象出来的,她在时间轴上展开,外在于我们的思维及意识,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对于我们有限的意识和痛苦的思维来说,幻觉和现实是难以定义难以区别的。

诗人用“痛苦的思维”一词表达他努力寻找宇宙真理的痛苦经历,然而真理是他痛苦的思维所寻不到的,因为不是人能够寻找真理,而是真理自己在人生的磨难中接近人寻找人,只有当真理主动寻找人的时候人才能够遇到真理。真理永远是真实的存在,如同时间轴上的岛那样,伫立在人类命运的汪洋大海之中,并在空虚的人群中生长。

作为宇宙背后真理的梦,对于空虚的物质世界来说是强大而充满生命力并且不断生长的。她不是一个空虚的幻境或空洞的形式,而是一种现实生命和时间,有着不断成长的前途。对于这种真实的生命力量而言,宇宙万象包括人类社会诗人称之为空虚的人群在诗人笔下只是真实生命借以生长的载体,换句话说人的躯体,大脑和一切器官都是梦这个生命体借以生长的土壤和元素。借助于空虚的人群,虚拟的生物学符号,梦作为生命体得以生长并表达自己。诗人在此借用马丁·海德格尔的语言学理论来表达他对于梦的本质的独特理解,正如海德格尔对于语言现象的特殊认识,即不是人类拥有语言而是语言拥有了人类,诗人对于梦的本质的独特认识是:不是人类拥有梦,而是梦拥有了人类。人们的常识认为语言只是人类的拥有物或产物,是人类社会交流的工具,但海德格尔却天才地认识到语言现象的主体性质和独立性质。同样人们的常识认为梦仅仅是人类大脑活动的现象或产物,一种睡眠状态中的伴随现象,仿佛人是梦的主人和主体。事实恰恰相反,人并不是梦的主宰,人不能控制梦,更不能控制梦的内容。人做梦并不是人拥有梦,梦不是人的工具和仆人。 事实是梦这个客观存在的人类学现象临到人,降临在人的睡眠状态的某一个阶段即快速眼球运动阶段。不是人拥有了梦,而是梦拥有了人因而进入人的意识领域并将人的意识作为表达自己的载体和舞台,这正是诗句“幻想和现实模糊不清所滋长出来时间的岛,在空虚的人群中生长”所表达的意义。

诗人对梦的定义将梦视作为一个独立于人的有位格的主体而处于主动的地位,而人却是作为客体而处于被动从属的地位强调梦的主体性和客观性的主题。作为真实生命主体的梦是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梦自身并不是无穷生命而是无穷生命表达自身存在,目的和意志的方式。梦是无穷生命在虚拟宇宙或空虚人群中居住的平台,好像一个居住在时间而非空间里的岛。诗人用女性的“她”表示梦的主体性,位格性,拟人性和美丽的品质。

时间的岛耸立在命运大海之中不可避免地要遭受狂风暴雨和惊涛骇浪的冲击,然而无穷生命之大能,从命运之海的惊涛骇浪中,涌起我们黎明的太阳。诗人以此艺术形象,表达造物主对虚拟宇宙的决定性力量,以及“空虚的人群”从死亡与沉沦的宿命中被拯救出来所拥有的光明前途。人生如惊涛骇浪中的孤岛,唯有黎明的太阳从东方升起给予空虚的人生光明和希望。诗人以此意象表达他对人类自由和解放的信念:人生尽管虚空如梦,但却充满光明和希望,自由之神定能从命运大海的惊涛骇浪中为我们涌起黎明的太阳,定能从我们的太阳击出辉煌的乐章。人生是神之梦的具体内容,而黎明的太阳乃神之梦在时间中的光明前途。

什么是宇宙?什么是人生?佛教认为宇宙是业力之网,而虚拟宇宙论认为宇宙乃神之梦的内容。宇宙万象为命运之网中的环节和运算符号,我们每一个人都被抛入特定自然和社会关系网络并被赋予符号功能,任何人都不能突破造物主对他在命运网络中的设置,限制和束缚,唯有在这个虚拟宇宙幕后的无形的巨手才能使我们突破限制而获得黎明的太阳。

为了说明这个重要命题,诗人紧接着描绘人类的共同遭遇,因为这是神圣之梦对我们每一个生命个体在命运之网中的必然设定:“那寥远的森林之音,在她的胸中徘徊,而那忧伤的风所吹起的波涛的烟尘,在她的灵魂里飘惚,她那受禁的山峦间,流着我们心中悲泣的泪,而我们迷惘的生命却筑起她的莽莽的高原。”

正如诗人用时间的岛代表梦,用大海代表人类命运,“岛”与“海”并非物质形态的感性现实中的岛和海,“寥远的森林之音”亦非现实中的森林和声音,而是指有别于人类物质躯体的一种文化和文明的精神力量,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这种文化艺术的精神力量是从悠久的历史深处传承而来,而非自然和生物学的遗传。文化和艺术是一种影响人类命运的外在元素,诗人用寥远的森林之音的象征符号表达这种力量对人类生存的积极影响,寥远,表示时间的距离,森林代表绿色生命的集体,声音代表文化艺术的力量。

然而在人类历史之外,还有另一种强大的力量在发挥作用,那就是“忧伤的风所吹起的波涛烟尘,在她的灵魂里飘惚”。“忧伤的风”是人类 命运之海中一切不稳定因素的根源。什么是“忧伤的风”?忧伤的风也是一种客观的外在力量,但却是人类命运中的破坏性力量,它使“时间的岛”充满狂风暴雨, 使“命运大海”兴起惊涛有骇浪。它是谁?它就是忧伤之灵。圣经《以赛亚书》61章3节提及这个忧伤之灵。在圣经中,“灵”通常是用“风”这个词来表达的,诗人用忧伤的风来代表《以赛亚书》中的忧伤之灵,“风”是一个自然之物, 表示“灵”的客观实在性,并且以忧伤的风代表忧伤之灵更适合本诗的象征性语境。忧伤之灵是一股破坏的力量,它使我们看不到人生的希望和光明。人类命运不是由忧伤之灵决定,而是由造物主决定的,但忧伤之灵却是一种渗入人类灵魂的悲观力量,它遮蔽我们的眼睛,使我们看不到爱我们的全能之神掌管宇宙及人类命运的事实。事实上正是造物主从人类命运大海的惊涛骇浪中为我们涌起黎明的太阳,而不是其他任何力量。但是忧伤之灵却使我们忘记神的恩典,美善和全能。忧伤之灵毒害人的心灵使人类生活在普遍的忧郁之中。它是外在于人类社会,但却渗入人类灵魂深处的邪恶力量,它比人生命运大海中的惊涛骇浪更为可怕,因为它飘惚在我们灵魂之中,成为我们人格的一部分,捆绑我们的精神和肉体。因此诗人接下来用“受禁的山峦间流着我们心中悲泣的泪”来描绘人类的处境。为什么人类的处境如此艰难以致我们心中流着悲泣的泪?那是因为忧伤之灵并不是我们人类自身的一种意识状态或一种悲观的思想或情绪,而是一种外在于物质宇宙,形而上的有位格,有生命有智力和能力的客观生命体,它潜入人类的灵魂,控制人的心灵,支配人的思想和情绪,使人悲观而绝望,而人自身却不能抗拒这种力量,反而误认这种悲观绝望只是自己的一种主观情绪。“受禁的山峦”指人的心灵和肉体受忧伤之灵捆绑的状态。忧伤之灵使我们在茫茫的命运大海上漂泊流浪,没有希望,心中流着悲切的泪,令我们的人生变成一个噩梦。诗人用“莽莽的高原”象征这个梦:“而我们迷惘的生命却筑起她莽莽的高原”。莽莽的高原是由我们迷惘的生命在时间的岛上筑起来的,荒芜而巨大且没有绿色,没有生命,因为我们迷惘的生命看不到光明和希望。在她的灵魂里飘惚的“忧伤的风”对人类的伤害巨大而可怕,人类自身不能对付忧伤之灵,它潜入人类灵魂深处成为人类意识和行为的主体,是命运大海中惊涛骇浪的原因,因为哪里有忧伤的风,那里就有波涛的烟尘。       

谁能平息风浪?唯有全能之神方能为之: “等她幕后无形的巨手把灰黄的夜扫荡到天边”就是将忧伤的风止息,将忧伤之灵捆绑,将命运大海中的黑暗力量驱除并扫荡到天边。“并在我们的心中唤起了音乐。” 这音乐是比那寥远的森林之音更为悦耳动听,因为这音乐并非现实中的音乐而是象征人类文明,文化艺术生活的积极因素,对人类生命有促进作用的精神的上层建筑。相比那寥远的森林之音,自由之神唤起的音乐滋养我们的生命,丰富人类的生活,因此我们这些命运大海中的飘荡者,被忧伤之灵吹起的波涛颠簸得飘来荡去没有安全没有归属的人生“终于被她的蔷薇色的旋律卷了过来”。“蔷薇色的旋律”是自由之神在我们心中唤起的音乐,这“音乐”促进人类文明因此有着美丽蔷薇的颜色。诗人笔下的音乐有着美丽的颜色是诗人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表达自由之神所馈赠的自由的无限美好。人类的自由和解放不是人类自身与命运抗争的结果而直接是命运大海幕后无形的巨手的拯救的成果。诗人接下来用“似乎由苦涩的咸水所滋润出来的金葡萄的香味”来表达自由之神的创造性功能。使我们为之永恒的陶醉的散发着金葡萄香味的人生美酒似乎是由苦涩的咸水滋润出来的,但实际上不是。苦涩的咸水是一个象征符号,代表着人类命运中的痛苦经历,正如苦涩的咸水不可能自然变成令人陶醉的美酒,如果没有幕后无形巨手的干预,被忧伤之灵捆绑的痛苦灵魂是不可能获得自由和解放的。圣经《约翰福音》第二章记录了耶稣基督在加利利的迦拿的婚礼上将水变为酒的伟大神迹,同样正是耶稣基督在我们这个梦幻般的虚拟宇宙的幕后的伟大的行动,创造宇宙,支撑宇宙,创造人类,保护人类,拯救人类,给予我们黎明的太阳和金葡萄的美酒,“使我们为之永恒地陶醉”。这金葡萄的美酒不是任何世间之物,而就是真理的圣灵。“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 (创世记 1:2)充满宇宙,令人陶醉,这正是神之梦,同时也是人类之梦。

 

附:吴明山 《梦》

海之梦,

那由于我痛苦的思维总寻不到,

幻想与现实模糊不清所滋长出来的时间的岛,

在空虚的人群中生长。

从她的惊涛骇浪中,

涌起我们黎明的太阳;

那寥远的森林之音,

在她的胸中徘徊,

而那忧伤的风所吹起的波涛的烟尘,

在她的灵魂里飘惚,

她那受禁的山峦间,

流着我们心中悲泣的泪,

而我们迷惘的生命却筑起她的莽莽的高原;

等她幕后无形的巨手把灰黄的夜扫荡到天边,

并在我们的心中唤起了音乐,

我们这些命运大海中的飘荡者,

终于被她的蔷薇色的旋律卷了过来,

这似乎是由苦涩的咸水所滋润出来的金葡萄的香味,

使我们为之永恒地陶醉。

 

作者简介:

孙素萍女士,上海市人,生于1963年,先后就职于上海经济报,新闻报及《大江南北》杂志社,担任记者及广告部主任,现定居英国,积极从事中英经贸及文化交流活动。

 

我要赞一下 (0)

文章评论

  

最热评论

意见反馈

请点击我要留言提出您的宝贵意见

联系方式

电话:010-56142345    邮箱:wenyitongbao@126.com

中国青少年作家委员会     文艺通宝编委会     北京文易通宝文化传媒中心  北京满堂红广告服务有限公司   本网站坚持原创,反对任何形式的抄袭和克隆。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京ICP备12030317号-2        本文观点属于作者,如有侵权,证据充分,本网站负责协调解决。